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地理的差异性和区域性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研究】 地理的差异性和区域性

发布时间:2019-03-21 04:23:03 影响了:

  [摘要]现阶段,我国各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及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情况,分析了包括“农远工程”在内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现象,并结合路径依赖等观点,针对如何解决数字鸿沟、区域锁入、发展错层等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以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资源;区域;数字鸿沟;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3-0064-05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的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而部分区域教育的严重滞后又反向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暴露出了相应的矛盾与问题。现阶段,不同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不仅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导致不同地区和人群间“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扩大化,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欧美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差异的存在,及其所带来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首先,政府重视程度提高,为应对国际化、信息化的趋势,制定了适合国家信息化现状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投入大量专项经费于学校添置软硬件设备;其次,建立并完善资源标准,形成完善的资源评价、认证机制,从而提高信息化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另外,注重区域优质资源共享以填补“数字鸿沟”等。
  
  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参加了由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组织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调研活动,通过在我国东部(江苏苏州)、中部(河南驻马店)、西部(云南文山)定向抽取一个地区为个案,并由当地教育部门推荐当地的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小学和初中各1所,对中小学信息化主管领导(了解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学科教师(了解教师教学资源应用状况)等进行了实地访谈,共走访18所学校,回收校长问卷15份,教师问卷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
  
  二、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
  
  (一)各区域中小学硬件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1,学校计算机与网络配置情况
  生机比和师机比,是考察学校硬件基础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硬件条件整体水平不断改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机比和师机比提升幅度较快。在苏州,中小学校的平均生机比和师机比分别达到了8.3:1和0.93:1,个别学校更达到了生机比5.5:1、师机比0.6:1,其中实现人手一机的教师比例达到58%;在云南文山,生机比从2006年的300:1提升到目前的50:1,许多学校实现了电脑、多媒体从无到有的质性飞跃。尽管有所提升,但数据对比显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教师人均占有电脑比例差异仍然明显,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达到东部地区的硬件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网络环境方面,互联网正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53%的受访学校实现了光纤接入互联网,其它学校也通过卫星接收等方式实现了网络接入。东部地区的宽带接入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苏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宽带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各学校的网络互通,所有受访学校全部实现了光纤接入,并且接入带宽在100M以上的四所学校都是东部地区的学校。
  2,学校多媒体教室、录音等相关硬件配置情况
  比较三个地区,东部地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有比例远高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每所学校有37间以上,西部地区配备比例最高的是“电视机”,平均每所学校有29.67台,并且在传统电教设备占有量上大大高出中部地区的学校。整体来看,中部学校这几项硬件配置占有比例都较东部和西部学校低(见图1)。
  3,不同区域中小学硬件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硬件资源配置是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中小学硬件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上述数据表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在硬件配置上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教师计算机配置一项上尤其明显。从多媒体配置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处于东、中和西部三个地区形成的东高西低的“数字鸿沟”弧线的中间。即为三地硬件资源配置水平的最低处。
  
  
  (二)不同区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1,教学资源来源
  调查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学媒体资料来源比例基本一致,从网上下载所占比例最高,顺序依次是:网上下载,学校购买。自主开发制作和学校之间共享等(见图2)。约有13%的学校在使用开源软件。
  从网络上获取教学资源的情况呈现出差异。由于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不同,东部地区通过互联网获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地;当地教师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较为明显,通过互联网下载资源或自主研发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各级教学资源库利用率均不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要来源情况较为相似(见图3)。
  学校与区、县网络中心共享情况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共享率持平,有67%的学校与区、县网络中心形成共享,而中部地区共享率仅为40%。访谈了解到,除了与区、县网络中心形成共享,西部地区(云南文山)不断推进“班班通、堂堂用”的应用,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使该区域内的中小学学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2,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对教师教学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数据、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交流和共享利用,也为与其它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在东部地区的学校中,已经建立较完善校本资源库的比例较高,平均比例超过60%。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部分学校“正在建设中”的比例高于50%(见图4)。
  信息时代,校园门户网站成为学校与外界世界沟通的窗口。学校是否建立了门户网站,以及门户网站设计水平,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被调查学校中,平均56%的学校已经建成自己正式的校园门户网站。其中东部学校的比例达到83%,中部学校被调查的6所学校中仅有一所学校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比例仅为17%,西部地区的学校拥有比例为67%。另外,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学校自建网络课程比率差异较为明显,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中、西三个区域数据逐级递减,分别为:67%、60%和33%。
  3,教师对教学资源需求情况
  大多数教师认为现有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共有66.7%的教师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表示“完全满足”或 “基本满足”(见图5)。其中,东部地区教师的满足率(78%)略低于西部学校的教师(81%),这可能与发达地区教师对于教学资源要求较高有一定关系;中部地区满足率最低,其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加强。访谈得知,除国家统一配送教学资源之外,东部发达省份也积极与西部地区开展优质资源的结对共享,缩小了区域差距。例如,在云南文山,接受了上海市通过白玉兰远程网免费提供的优质科教文卫综合资源。
  教师平时教学中最缺少的教学资源方面,三个地区的选择情况较为相似,平均有60%的教师认为平时教学中最为缺少的教学资源为课件。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教师们认为最好有现成可用的多媒体课件,现有的课件不适合新课程教学。此外,还希望有更丰富的优秀教学资源库,如国外的教学资源库,以及希望有意图明确、思路清晰生动的教学资料,包括视音频和动画等。
  4,目前各级教学资源库存在哪些问题
  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和学校都认识到了教育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建设教育资源库并开展推广应用工作。但从实地调研及访谈来看,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各区域内部,由于规划设计不合理或地方利益冲突、部门协调不通畅等原因,区域性的资源共建力度仍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造成投入浪费,而“使用受限”(63%)、“系统缺陷”(52%)、“封锁自闭”(51%)等现象仍比较严重(见图6)。
  在被调查学校中,东部和西部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数量众多,优质资源数量总体偏少;中部地区最突出问题为资源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其它方面的问题在三个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见图7)。此外,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反映农远工程所提供的资源和自己实际所使用的教材并不配套、呈现方式仍不合理,造成资源与教材之间的“错位”,造成资源的实际使用率较低。
  5,不同区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分析发现,东部发达地区尽管拥有大批高信息素养的教师,但自我开发的资源并不比中西部地区多;中部地区所调查学校中仅有一所有自建门户网站;西部地区自建网络课程的学校比例仅占到其他区域的一半。在“学校与区,县网络中心共享率”、“学校是否自建门户网站”、“现有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需求”的比较中,发现中部地区处于三地“数字鸿沟”的最低洼处的特点更加突显。尤其是有58%的中部地区教师认为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其教学需求,中部地区的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迫在眉睫。
  具体分析这种特殊现象,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采纳技术和制度变迁的过程,而采纳技术和制度变迁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中部地区之所以处于“数字鸿沟”的最低点,很大因素源于国家正式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列入“十五”计划后,西部地区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中部地区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已落后于东部,并有可能面临被西部区域后来者居上的局面,处于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夹缝地带,进人了路径依赖角度的“锁人”状态。
  
  三、“农远工程”资源配备的区域性差异情况
  
  我国政府自“十一五”以来,重点关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中西部区域进行了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置。但中小学农远工程资源配备是否能发挥作用或其效益如何,值得关注。
  
  (一)“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与使用的教材内容匹配情况
  在西部和中部被访学校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与“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使用的教材内容是相匹配的。西部地区“完全匹配”的比例较高,但“大部分匹配”的比例低于中部地区的教师,总体来看中部地区匹配程度较高。访谈得知,绝大多数中部和西部教师希望“农远工程”能提供完全匹配或者大部分能匹配教材内容的信息资源。“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城市的优秀课堂实录和各类型的练习题,但由于新课程教材版本较多,与各地新教材版本相配套且符合新课程和农村实际的有效资源仍较为缺乏,~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二)“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占所有教学用信息化资源的比例
  访谈得知,大部分教师认为使用“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可以省时省力,使课堂生动不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时间上自由支配,可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也存在教师操作技术还不够熟练,有时得不到学生的及时反馈,跟学生的交互性不够,硬件配置不够,资源与地区特点不相吻合,使用起来效率不高等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地将“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应用到教学中。能使用一半以上的教师西部地区占到了50%,中部地区占到了59%。在享有同等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送资源条件下,中西部地区资源匹配程度和使用程度都较为相似。工程提供的视频类教育资源在应用中受到了农村师生的广泛欢迎。28.6%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学视频资源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对教学提供“非常大的帮助”;50%的教师认为有“较大帮助”。教师普遍认可教学视频资源在拓展学生学习材料,开阔学生视野(88.1%),帮助教师讲授,突破重点难点知识(85.7%)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80.9%)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西部地区城镇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错层”现象的出现
  在中西部地区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城镇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开始变得比农村学校还要陈旧落后,出现了独特的“发展错层”新现象。结合访谈和国家宏观政策分析,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的“农远工程”为乡村学校进行了覆盖配置,但却并不覆盖城镇学校。因此,在中央教育经费没有顾及且地方教育经费自筹能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的城镇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真空地带”,城镇学校原有设施在不断老化的同时又无法得到有效更新和维护。而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到城镇学校学习,因此如何兼顾这些地区城镇学校的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值得重视。
  
  四、针对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区域性差异的对策性建议
  
  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现阶段教育系统规划的复杂性和我们认知能力有限,国内许多区域对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系统规划,水平仍有待提升,东中西部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中,区域总体经济水平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中部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呈现出“锁入”在东西部资源配置“数字鸿沟”的夹缝之中。要改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长年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路径依赖”绝非易事。除了要抓住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外,还应把立足点放在自身的努力上,使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更加均衡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一)发挥政府政策机制导向作用,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与普及,不仅仅促进了教育观 念的更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化。更进一步将促进政府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为应对国际化、信息化的趋势,建议政府制定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的改革政策和机制,如,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增加中小学自主运用信息化经费的权限,让各地区结合自身特色定位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软硬件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进一步提升中部和西部地区教师机配置比例,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机的占有比率。
  
  (二)资源供需双方双向评估,促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方应建立并完善资源供给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和认证体系,保证进入校园和课堂的教育资源内容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适合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从而提高信息化资源的质量和使用率。资源需求地区可以对各学校信息化水平进行自我划分,按学校的接受能力及需要层次分配资源,促进供需双方双向评估,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建立和完善各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分层和多途径共享
  资源建设是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认真进行资源需求分析,及时把基层学校最需要的资源送下去;另一方面要把各地产生的优质资源整合集中,扩大共享范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各级教育资源体系,整合各地产生的优质资源。扩大共享使用范围,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上的共建共享机制。(1)以国家统筹为主开展总体建设,形成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重点为农村地区统筹建设与主流教材版本配套的资源。特别建议国家针对欠发达地区统筹建设主流教材版本的配套资源。以主流教材版本或者基于知识点体系来建设和组织教育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跨版本性,提高资源适应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的弹性。(2)从纵向上形成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横向上形成各级省、市、区县优质资源的平行共建共享;推广东部发达省份与西部地区开展优质资源的结对共享的方法,使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学生获得更加公平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供有效支持。(3)加强各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鼓励建立各级区域教育资源中心,促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校本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联动和区域整合,保障优质资源推得开,用得好。这尤其对解决在部分农远覆盖地区“镇村远敦点有资源,而城镇学校反而缺乏资源”的问题有帮助。(4)同时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资源建设,提高各级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比例,促进资源库内资源与新课改教材的关联度,真正做到让教师能用,喜欢用,用足用好。
  
  (四)鼓励多种力量参与“农远工程”信息化服务
  “农远工程”不仅要重视一次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防止“设施设备闲置,不能发挥作用”现象的发生。建议鼓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探索多渠道、多方式的资源输送方式,包括网络共享、卫星传输、光盘配送等,完善资源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支持服务体系。从有利于项目实施与应用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引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公益支持,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人手,拓宽城市与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和应用效益。
  
  (五)改善中部地区“锁入”夹缝现状,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农远工程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但同属“农远工程”范围的中部地区,不但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存在,并且与西部地区也形成了新差距,处于“数字鸿沟”的夹缝之中。除国家、省、市和区各级教育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外,中部地区应该意识到自身力量对改善现状的重要作用。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教学应用,资源配置有效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学,教师的应用能力与学校资源自建、共享水平有极大的影响。中部地区应当调动教师使用信息资源教学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探究需求,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各种高质量的交互式学习资源和工具软件,积极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另外,可以鼓励中部地区的学校以西部地区“班班通、堂堂用”的为启示,以“身在农村三尺讲坛,放眼教育优质资源”为理念,接通互联网,建设校园网,实现天网、地网和人网三网合一,在科学安排多媒体课室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机会上作深入探索。
  
  (六)强化分类指导和分步推进。以保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全面发展
  在本次调研中,各区域间的发展失衡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中西部地域广阔,大都属于经济落后状态,国家巨额投入相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完全消除各地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均衡状态。(1)东部发达区域的良好配置主要表现在校园网络高速发展、教室多媒体配备率高、师机比,生机比得到降低、计算机及弼络日均使用时间多等方面。在东部地区,学校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已经趋于“个性化”,能够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认识仍然比较“大众化”,虽然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促进学校的定位发展并不十分清晰。(2)考虑到适应于我国地域差异显著的现实,为保证基础教育信息化更加均衡和全面的发展,建议应该强化分类指导、分步分层推进,针对不同区域有所区别地探索信息化的建设应用途径,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3)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建议国家信息化经费的投入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同时要以区域(县、市)为单位进行综合发展,形成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良好区域环境。(4)对于发达区域,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息设施,争取与国际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接轨。在“校校通”基础上,实现电脑和网络进教室的“班班通”,普及无线网络,构建数字图书馆,推进笔记本电脑、交互式电子自板等新型设备的广泛使用,持续推动教学应用创新,促进各种优秀经验交流。(5)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培训,同时兼顾城、镇、村三级学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消除“发展错层”现象。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光纤网络,没有条件的可以加大DVD和卫星电视为主的信息化普及。
  
  五、结语
  
  基于我国的地域广阔性和教育复杂性,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资源配置的区域性差异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的差异问题,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中小学信息化能否取得更大成效的重点之一。我们应该总结现有的研究经验,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出发,使各地域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均衡、和谐和科学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推动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