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处事箴言(善言篇):与人善言
 

处事箴言(善言篇):与人善言

发布时间:2019-04-07 05:15:19 影响了:

  话要想着说 不要抢着说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公冶长》),有处世经验的人很注意“三思而后言”。人长脑袋就是为思考问题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人讲话,是受思想支配的。讲话前,先想一想,想前因,想后果,讲出的话就容易少出错误。
  话要想着说,不要抢着说。因为谁想得最清楚,谁就讲得最清楚。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想”的功夫,要在平时作。平时不多想,用时就“急不择言”了。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玩笑过分要闯祸
  同志间相处,总免不了开开玩笑。开玩笑,既是玩,又能引人发笑,可以活跃气氛,融洽关系,解除疲劳。好的玩笑,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风趣的语言巧妙地说出来,还能使人长见识,受启发。但是,开玩笑要有分寸,开过了头就是恶作剧,甚至要闯祸。
  戏剧《十五贯》里的尤葫芦和养女苏戍娟开玩笑,尤葫芦说了句“将苏戍娟卖掉”的玩笑话,结果“戏言成巧祸”,弄得家破人亡吃官司。开玩笑要讲分寸,要看场合、对象,对性格开朗和性格沉郁的人要有别,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要有别,对同性和异性也要有别。开玩笑时不能损伤他人自尊心,不能揭别人的“疮疤”。
  言为心声
  表达思想,沟通感情,待人处世,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些青年常感叹自己“不会说话”。这个“不会说话”不是说象哑巴那样不会发音,而是讲在待人处世中不善于运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善于不善于运用这个工具,不仅仅是表达技巧问题。古人说“言为心声”(见《法言·问神》:“言,心声也”),这话千真万确。一个衣冠楚楚却满嘴恶言秽语的人;一个开口讲吃、闭口讲穿,除此无它追求的人;一个把鲁迅说成“姓鲁名迅”的人,能是心灵美、有教养的人吗;言语是思想的衣裳,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洞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待人处世的修养。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北京饭店的老理发师朱师傅给周总理理发二十几年。有一次刮脸时因周总理咳嗽了一声,划了一道小口。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宽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和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
  我们常说的“语言美”,恐怕包括说话和气、文雅、谦虚。要做到这一条,首先要学会尊重人,体谅人,平等待人。
  “恶语伤人六月寒”,伤人的话好似刀剑刺心。被刀剑戳破的肉体可长好,被舌头伤了的感情不易平复。讲挖苦话、传播别人隐私、拿他人生理缺陷开玩笑、辱骂、诽谤、造谣,都属“恶语伤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说岳全传》中有这样一段:牛皋和岳飞向老者问路。牛皋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走?”老者生气地说:“胃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不理他。岳飞则不同,先离蹬下马,后上前施礼:“不敢动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坐黑马的,往哪条路上去的?望乞指示!”岳飞的问话,赢得老者的称赞和热情指点。
  待人接物要讲礼貌。“礼多人不怪”,“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好言好语事事通”,这些古谚是生活经验的总结。“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敬爱。有礼的人才能是“会说话”的人。
  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波斯诗人萨迪在《蔷薇园》中有两段话讲得好:“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敢,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了辨别真伪,分清是非,互相争论几句是难免的。但是,争论应当心平气和,要充分听取对方意见,要有“让人讲话”的度量。气势汹汹,脸红脖子粗,自觉“在理”,其实不然,有理不在气势逼人。
  闲谈莫论人非
  劳动之余,茶余饭后,或亲朋好友,或乡亲邻里,总要聊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是电影、球赛,也可以是裁衣做饭,唯有一条:“闲谈莫论人非”为好。
  谈论他人缺点,隐私,东家长、西家短,最不利于团结。有的人谈论“人非”兴趣极浓,他们耳朵特别长,多远的“消息”也能打听到;他们脑瓜特别灵,专门会给别人“艺术加工”,把芝麻说成西瓜;他们嘴巴特别快,传播别人缺点的速度快。以讲别人缺点为乐事,是一种低级趣味。对他人的缺点应当放到桌面上当着人家面讲。闲谈论人非,易生流言飞语,要不得!
  聪明人用眼说话
  这里“用眼说语”不是讲用眼神传递感情、思想,而是说讲话要看对象,看场合,要有针对性。古代学者韩非在《说难》 中讲:“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也是讲说的困难在于了解听者的心理。
  有些人讲话喋喋不休,或逢人就诉苦,或表现出无事不晓的样子,只管一味地说,却一点不看听者的反应,白费了口舌,成了无用之谈。
  聪明人用眼说话。说话者要了解听者的心理,要对听者的表情、举止、眼神“察颜观色”,要琢磨听者是喜欢还是厌烦?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感兴趣还是漠不关心?只有掌握了听者的真实思想,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说者的目的。
  节食则无疾 慎言则无祸
  古人关于讲话要慎重的教训是很多的。《太平御览》引(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也是以节制饮食不生病,比喻慎于言语不招祸。
  青年人直率,敢想敢说,是可贵的品格。但是,“敢说”不是鲁莽;只凭主观臆断和“热情”,不计后果的信口开河是要惹祸的。
  慎言,指讲话慎重,严谨,负责任,有根有据,实事求是。慎言,不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作茧自缚。
  什么时候最不易“慎言”?头脑发热的时候,自以为是的时候。
  言必信,行必是果
  “言必信,行必果”(语出《论语·子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严守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坚毅果断、善始善终。
  恪守诺言,守信用,是为人的美德。与人交往,对自己说的话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许诺是一种不容反悔的行为,对根本做不到的事,决不要轻易许诺;就是有把握的事也不要大包大揽、口出“大言”,而应留有余地,实事求是。俗话说:烈火中炼金,诺言上看人。乱许诺,不守信用,就会失去你在人群中的信誉。
  许了诺,就要千方百计去兑现。记住,信守诺言要付出代价,不守诺言要付出更高代价。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会说话的人要让听者与你的思想产生共鸣,拨动对方的心弦,在心灵上发生交流,让听者“信服”你,就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话者有诚挚的感情,对真、善、美爱得实在;对假、丑、恶恨得强烈,才能把情感传达给听者。麻木不仁,没有喜、怒、哀、乐情感者,是不会讲话者。“晓之以理”,不是“假大空”的道理,不是人云亦云、尽人皆知的“老道理”。而是能帮助人分清是非、解决问题、让人信服、讲究实效的中肯之言。当然这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思想修养、理论修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