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英国歌谣“鹅妈妈”中的隐喻与现实】鹅妈妈歌谣音频
 

【英国歌谣“鹅妈妈”中的隐喻与现实】鹅妈妈歌谣音频

发布时间:2019-04-13 04:09:17 影响了:

  【摘 要】英国传统启蒙读物《鹅妈妈歌谣》在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大众流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社会的疮痍和人性的挣扎。其中的“灰色歌谣”更是借用歌谣抽象的语言隐喻了当时英国下层社会普遍存在的贫穷、剥削和死亡等丑恶现象,是当时下层人民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鹅妈妈”;下层阶级;贫穷;死亡
  以“Mother Goose`s Melodies”为代表的一系列以“Mother Goose”冠名的童谣集堪称为英国童谣的经典之作,在英国流传长达数百年,经后世不断丰富,至今已有八百多首,并且流传到美国等地,为英语国家的儿童和成年人所熟知。
  一位美国民俗学家曾说:“民谣就像流言蜚语,其所由产生的方式与流言蜚语闲言碎语的差异产生的方式完全一样。”“鹅妈妈歌谣”正是在漫长的英国历史中,不断被集体智慧丰富起来的。它表面是为儿童而写,但其中的讽刺歌、哀歌1所占比重不亚于成人诗歌集,《纽约时报》也曾评论其歌谣的恐怖和残忍程度是夜间惊悚电视的十倍,2推翻了人们对于传统歌谣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是将成人对于当时英国社会阴暗面的情绪传达给儿童,儿童理解鹅妈妈歌谣内涵的过程,也是在探触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培养对生活的渴望的过程。无怪乎《黑麦奇案》中马普尔小姐这样说道:“如果一个人是听鹅妈妈的童谣长大的——那可就意味深长了,不是吗?”
  “鹅妈妈”的产生与流行,基于17-18世纪的英国社会发生的巨大震动。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3穷人面临他们无法理解的社会灾难,遭受贫困和剥削,麋集于凄凉污秽的贫民窟或正在扩大的小工业复合村。此时,歌谣便成为他们来描绘其卑贱的生命,为现实中的痛苦、贫穷、不幸和苦难找到情感的宣泄口。因此“鹅妈妈”很多歌谣即是对现实的隐喻,通过勾勒、描述扭曲的人物、抽象的意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从下层人民的角度对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现实进行反映与批判。
  其中一首歌谣《一名叫一无所有的老妇人》(There was an old woman),“有一个老女人,她叫做‘一无所有,住在一个极小的房子里,一个男人把嘴张到极致,一口吞了房子,可怜的老妇人逃跑了。”用荒诞的情节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直接靠贫穷的工人们的劳动发财的厂主们,不正视这种贫穷的状况。反而羞于向全世界暴露英国的这个脓疮,极力去压制和掩饰的行径。这些富有者有系统地剥削穷人,当工人的劳动产品能卖出去的时候就靠工人劳动发财,而一到这种间接的人肉买卖无利可图的时候,就冷酷地让命运去任意摆布他们,甚至成为消灭他们的助力。
  在著名的《十个小黑人》(Ten little nigger boys went out to dine)中,英国民众把这种绝望与愤慨化作十个小黑人的死亡。“十个小黑人外出吃饭,一个噎死还剩下九个。九个小黑人熬夜到很晚,一个睡过头还剩下八个。八个小黑人到德国游玩,一个说要留下还剩下七个。七个小黑人砍棍子,一个把自己砍成两半还剩下六个。六个小黑人玩蜂窝,一只黄蜂盯住一个还剩五个。五个小黑人进了法院,一个被留下还剩下四个。四个小黑人到海边,一条红色的鲨鱼吞下一个还剩下三个。三个小黑人走进动物园里,一只大熊抓走一个还剩下两个。两个小黑人坐在太阳下,一个热死只剩下一个。一个小黑人觉得好寂寞,他上吊后一个也不剩。”
  这首著名歌谣的最后一句,曾因过于血腥,在收录到一些歌谣集时被改为“他结婚后一个也不剩”。这首歌谣被认为是“社会谋杀”的写照,十个小黑人或病死,或意外死亡,体现了上层阶级的层层压迫和剥削下穷人最终走投无路的惨境。
  以伦敦为例,由于工业革命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拥挤状况愈加严重,使得下层人民的生活条件异常恶化,就像歌谣中的小黑人一样,工人的生活朝不保夕,活着——只是因为今天还没有轮到他死亡。疾病、天灾以及不期而遇的人祸随时可能夺走工人“卑微的性命”,他们“与贫民,乞丐的距离只在毫发之间”,“不安全感是时刻存在的,而且非常真实”。弗雷德里克·莫里斯则进一步对征召入伍的士兵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五名入伍的士兵中,两年之后只剩下两名士兵尚能“有效率”地工作,其余三人已不合格了。小黑人的惨剧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演绎。
  “鹅妈妈歌谣”虽然表现在了诸多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然而,却透露着“生而自由的英国人”追求着“人生而为人的价值”,希望能够在经济成就实现的同时实现公平与社会尊重的希望。因此,不能单纯地认为“鹅妈妈”歌谣是对社会的绝对批判或否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鹅妈妈”是从反面对英国大众的一种精神激励。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英国,讽喻文化高速发展。从文学巨擘对自己国家的讽刺和嘲骂,再到更广泛的英国民众通过如“鹅妈妈歌谣”此类的“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文化”的大众文化的针贬,使得“19世纪英国的政治改革不断扩展,从而其保护人民自由的政治体制不断得到改善。然而什么样的阶级或社会阶层能在现阶段真正代表文化,能为我们孕育出学者,艺术家及诗人,能为我们提供创作艺术的人才呢?笔者认为,在“鹅妈妈”盛行的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仅就“鹅妈妈”这类大众文化而言,其更贴近生活,更能表达出下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如路灯平凡却生动地忠诚地陪伴在人民大众身边。
  【参考文献】
  1 【英】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杨豫、王海良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2 Times,19/11/2004,p.24.
  3 【英】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