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谈阅读教学的课内外衔接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理论假设
 

浅谈阅读教学的课内外衔接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理论假设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6:22 影响了:

  阅读是一种习惯,它能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阅读可以给你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阅读能扩展你的思想,使之更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阅读能让你切近问题的本质,许多遥不可及的事物都是关联的,都是一种生命的展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怎样让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快乐,怎样才能让他们从课堂上走进无限宽广的世界呢?这是值得深思和探寻的问题。
  我觉得首先应该把课堂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阵地。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是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渗透着情感,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强烈的感情熏染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荷塘月色》交织着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从解不脱的愁绪——暂时解脱的喜悦——仍然解不脱的愁绪,体现了作品的基调和节奏。《纪念刘和珍君》贯穿了作者的悲愤,为革命青年的牺牲而悲,为敌人的卑劣凶残而愤怒,情感的表达有时凝重,有时激越,体现了高低间杂中回荡的情感节奏。只有抓住了每一篇文章的情感,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才能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上的强烈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之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思维活动的乐趣和幸福。
  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课堂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以后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奠定了基础。此时,老师的点拨和情感的诱发是很有必要的。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比如学习《药》,让我们了解了鲁迅对“吃人”社会本质的揭露,学习《项链》,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为自己一时的虚荣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在鉴赏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以作家为联系点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还可以通过对选篇的学习带动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从而拓宽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老师充当了学生由课堂到课外过渡衔接的桥梁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加广阔的世界扩展,借助阅读和许多思想、感觉、想象去交汇。正像高尔基说过那样,“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阅读的习惯,他们所得到的收获将是不可估量的。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了。当然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也是很有裨益的,随着思想的深入成熟和感悟能力的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自然会相应地提高,同时会提高写作的水平。学生的阅读面宽了,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也让学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同时顿悟了作文之道。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外学习中延伸,如此循环,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学生必然获益不浅。
  让每一个学子都爱读书,热爱语文吧,它能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它能让人与自己之外的生命进行交流,能帮助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思想完美的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