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论“财产性收入”与“劳动价值论”_财产性收入是什么意思
 

论“财产性收入”与“劳动价值论”_财产性收入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3:47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识码:A  摘要:“财产性收入”与“劳动价值论”看似背离,实则存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性,本文将从“劳动价值论”的宏观维度——劳动创造价值的实现条件上——揭示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它的核心观点认为: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由于商品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秘密——工人的剩余劳动形成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因而出现了剥削,占有的越多,剥削越严重——“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财产性收入”是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的一个经济概念。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城乡居民家庭除劳动获取工薪收入外,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是非劳动所得。
  于是就有人依据“劳动价值论”认为,“财产性收入”造成了“不劳而获”,是助长剥削。乍看,似乎的确如此。然而,纵深思维会发现,“财产性收入”与“劳动价值论”并非全然背离,而是存在着一定条件下的统一性。
  一、作为财产性收入依据的财产,其本身包含着一定量的人类劳动。
  财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其中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比如作为财产的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本质上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所凝结的价值;再比如作为财产的房屋、车辆、工具等本身的建造和生产就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算有些是天然的,对它的研究、开发、保存、储藏、加工等也会消耗一定量的人类劳动。比如,土地这种财产,虽是“天生地造”的东西,但芟荑土地上的荆棘、杂草,移走地面上的累累卵石,改造土质地势,丈量方亩大小也都有人类劳动的凝结;再比如,矿石开采权这种财产,虽然矿石也是地脉天然形成的自然之物,但矿石的勘探、研究,矿区的开发、保护也离不开人类劳动的介入,开采权这种财产本身也代表着一定量的人劳动凝结。因而,财产本身包含着价值。
  财产本身价值量的大小常常是获得财产性收入多少的一个基本依据。比如,价值较多的资产获得较多的收益、大数额的存款证券获得更多的利息、研究过程复杂艰难的专利获得收益更大等等。当然,这种依据有时要受“物以稀为贵”的供求规律的影响,例如城市地产由于其稀缺性其使用费远高于乡村。但这种影响并不能排斥财产本身价值量对于获得财产性收入量的依据性地位。这是在“财产性收入”获得量的依据上对“劳动价值论”的肯定;
  二、作为财产性收入载体的财产,以生产要素的形式投入生产之中,构成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要素条件。
  劳动创造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一个基本核心,无需辩论。没有生产劳动的支撑,整个人类社会将寸步难行!尽管由于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社会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已大大拓展,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它还扩展到精神生产领域和服务业领域;同样,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它还拓展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如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尽管当今社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已高度发达,但创造价值的劳动仍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物化劳动以及科技本身、知识和信息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但劳动创造价值离不开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单凭劳动者本身是无法形成价值的。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映的就是这种问题。只有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结合才能构成生产力,才能创造价值、财富。西方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A×K^a×L^b
  其中描述的就是各生产要素A-技术,K-资本,L-劳动力,对经济增长Y-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它们对经济的增长是乘数效应。假如技术、资本要素缺失,生产值Y便是零,即无法生产。理论如此,现实亦然。比如,产业工人要创造价值就离不开资金、厂房、原料、设备、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建筑工人造楼、筑桥、修路离不开建材、运输、图纸设计;商业运营离不开融资、场所、商标专利;科学家、学者创造价值离不开图书、资料信息等等。
  所以,动产、不动产、管理、技术、专利等财产,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之中,为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财产性收入的放大,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其体力和智力的恢复、更新和发展。劳动力再生产既包括现在一代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不断恢复、更新和增强, 又包括新一代劳动力的不断教育、培训和补充。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劳动力再生产来说,社会个体的收入越高,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力再生产就越发达,反之则相反。因为,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物质的保障,以农民工为例,2007年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每人月平均支出为270.38元。其中,住宿费用为43元,食品费用为168元。在可支配收入非常有限的情形下,大部分农民工吃得比较差,伙食标准低;农民工大多成群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只有11.41%居住在厨卫齐全的房屋里;‘绝对不能生病’是农民工最重要的生存“戒律”,原因是看不起病。①”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可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收入偏低使得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不能得到继续教育提高,把劳动者限制在了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层面上。而劳动者由于收入偏低,经济力量不足,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发展问题,如医疗、住房、社保、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继续教育和改善生活状况等无法实现。贫困使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而财产性收入的放大,可以提高社会成员收入的,有利于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②。广开财路,开辟拥有财产来获取收入的多种渠道,使社会形成“橄榄型” 收入结构③。这可以让社会成员更多的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不仅可以保持人口的再生产,而且可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让社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
  由此可见,“财产性收入”虽属非劳动所得,但它却是实现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条件,没有动产、不动产、管理、技术、专利等财产,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之中,劳动创造价值便要受到极大的限制;没有“财产性收入”放大所带来的劳动力再生产的发达,劳动创造价值便会动力式微。并且“财产性收入”的获得也是要以财产本身所凝结的价值为依据的。在当前条件下,提倡“财产性收入”,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让财富的源流充分的迸发,让劳动创造价值更加顺风顺水、无阻无碍,是“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的延伸和扩展,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对“劳动价值论”理解和运用。
  注释:
  ①《人民网》,2007年5月23日。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③ 即中间大、两头小的一种收入结构。
  
  参考文献:
  [1] 郑新立 拱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版
  [2] 赵振华.劳动价值论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版
  [3] 何练成.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版
  [4] 刘冠军 邢润川.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5,(5)
  [5] 吴向红.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J].社会科学战线,1996,(1)
  [6] 冯春安.国内劳动价值论争鸣简评[J].经济学动态,2005(6).
  [7]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