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析]中国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析]中国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9:30 影响了:

  [摘要]高校体育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本文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地域优势,建立特色体育项目群,实现由理念向实践的转变;探索变革传统体育,发挥学校竞技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论证了这些改进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 体育发展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13-03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呈现全面下降趋势,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因此,如何将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青少年运动项目提供给中国超过两千万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如何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锻炼的关系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化进程中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1 公共体育资源增长与大学生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们所拥有的公共体育资源也越来越多,体育领域也不断知识化、信息化,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不少学校,尤其是高校纷纷投巨资建设了高规格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经费的投入增长加速、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明显加快,学校所拥有的公共体育资源应该说也开始从“温饱”迈向“小康”了。学校增长公共体育资源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让全体学生共享社会经济进步的成果,以改善他们的体育生活质量,增强体质。
  与学校日渐增长的公共体育资源相比,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在逐年下降。自1980年开始,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中国科技部每五年进行一次关于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研究。根据2005年对全国超过一千三百万学生的调查,中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在过去20年内逐步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遭受体重问题困扰。他们只是增重,而体质并未增强。《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与2005年相比,男大学生的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跑3项身体素质指标全面下降。女大学生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米跑成绩也比2005年低了不少。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弱不禁风了。按一般推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体育资源的增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应该有所提升,但上述调查结果却显示大学生的体质每况愈下。
  2 健康理念与运动实践的不对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已发生转变,锻炼身体的人越来越多,太极、舞蹈、球类等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让人眼花缭乱。进入21世纪,人们对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健身这种往日的“奢侈运动”开始平民化,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卢元镇先生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在1996年,包括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1.20%;到2001年,体育人口又增加了3000万人。也就是说,到2001年为止,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接近4亿人。可见,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加强。大学生作为一个更为敏感的人群,同样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时代潮流、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健康第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现代大学生娱乐体育需求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喜欢娱乐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总体的71.75%,不喜欢者仅占3.27%。众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增强体质”。可见,大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
  与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矛盾的是,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显示:大学生将体育健身排在文化娱乐、上图书馆之后,经常从事体育健身的仅占19.12%,有65.68%的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不吃早餐、不喝牛奶、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分别占7.57%、19.69%和10.95%。忽视体育锻炼、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④。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的陆一帆教授表示:“现在营养水平提高了,吃的好了,但运动能力如耐力、反应力和灵敏度却下降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大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理解了健康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付诸实践;没有了升学压力,大学生反而不愿在校园中进行体育锻炼。学校的“健康理念”宣传唤起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可并没有采取措施让学生们主动投入到运动实践中来。理念先于实践,意识指导行为。笔者认为,在学校不断加强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让学生们不断增强保健意识,同时付诸实践,自觉地投入到运动实践中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提高学生健康体质的保障。
  3 高校“学生体质”与“金牌战略”发展的不平衡
  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校体育事业,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竞技体育应该互相依靠渗透,协调发展。目前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在高校形成了强势地位,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却陷入尴尬境地。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政策导致体育从管理到投入过多地向竞技体育倾斜,其他类型体育活动的发展严重不足。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青少年运动项目主要着眼于参加全国或国际竞技比赛,为国争光;高校体育教育把学校竞技体育办成了“小小奥运会”,误导人们认为“体育就是比赛”,即比赛搞得越多,学校体育就搞得越好;各种运动会的举办成了检验各级学校体育成果的大会和唯一标准,体育竞赛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色彩;学校获得金牌的多少也就成为领导和教练员关注的重点,学校只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只是少数人参加的比赛中,把本来属于全体学生的体育资源,人为地限定在少数人身上@。“金牌主义”、“锦标主义”使得学校体育的重心偏向于可给学校带来荣誉的竞技运动,而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怀甚少,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