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纽约琐记写的是什么 纽约琐记
 

纽约琐记写的是什么 纽约琐记

发布时间:2018-12-29 04:01:05 影响了:

  在中国艺术界,陈丹青绝对是一个“异数”,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上海,80年代初,创作了7幅以西藏为题材的油画,这组被业内称为“西藏组画”的作品,与同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构成了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强烈轰动。(2007年12月一次拍卖会中,“西藏组画”影响最大的一幅《牧羊人》以3200万元成交。)
  在美国生活了18年后,陈丹青回大陆美术界,被清华破格聘请,但2004年10月15日,他向清华递交辞呈,捅破了中国高校人人尽知却无法道破的弊端。他一度对公共事务“说三道四”,指责北京拆胡同是文化自杀,上海的欧风美雨是自我殖民……从博导教授到博客大腕,身份也迅速转换了几次。
  近年来,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他,已经不是一个画画的陈丹青,而是一个写作的陈丹青。他的书一本接着一本出,从《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到《退步集》《退步集续编》,一直到《与陈丹青交谈》,作品出版之神速,比许多作家还快。
  2007年11月,陈丹青的《纽约琐记》再版。这本书2000年前出版时,没有引起注意,这一次重版几乎是重新写,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可以说是面貌一新。再版序中他也颇为自知。诸位未必能在这书中寻获纽约――我并不假设自己有资格谈论这座深邃的城市,包括其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和艺术。
  《纽约琐记》上卷谈了很多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对于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的中国来说,人们不再把美国看得神秘,但是,陈丹青对美国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的详细描述,对那里的本土艺术家以及“盲流”艺术家的生动刻画,都让人感到实在。透过丹青笔端的描画,我们能够大致知道,美国“原来如此”。
  《纽约琐记》徜徉于视觉艺术领域。因为有两种不同国度的生活经验和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的一些见解往往能跳出传统窠臼,另辟新意。譬如他用了不小的篇幅评述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
  谈萨金特――“技巧的高度不是积累数,不意味着必然,而是跟着人才的兴衰而兴衰。技巧的传承年代是有限的。一个时期的文化衰亡之后,一整套技巧也随之永远消失……萨金特,任伯年不是伟大的艺术家,对他们不以为然很容易,但当代同路数的画手谁能来比试比试?”
  谈弗洛伊德――“我本该无保留地喜欢弗洛伊德。可是这项收罗了他从青壮到晚岁作品的大回顾展却给我轻微的失望和厌倦:没有意外(除了模特和姿势不同,每幅画都是相似的),没有次品(除了年代不同,每幅画都十二分精到)。同培根一样地自我强迫自我坚持。同巴尔蒂斯一样地在晚年乞灵于巨大的尺寸。”
  谈柯巴巴――“巴巴在绘画上的‘全节而终’则可敬可哀,他证实了自己的才能与信念,也证实了一个艺术家在自我隔绝中是怎样强拉艺术与他一起受难……巴巴是一个欧洲小国的大师,一个西方大传统里的小画家。”
  不可否认,尽管你未必赞同他的见解,但其开阔的视野和丰厚的知识积养可谓卓尔不群。让人看到了他触类旁通的机敏和全方位的艺术修养。而很多人对他《退步集续编》收录的3篇有关鲁迅的文字至今念念不忘,认为“恐怕只有身为画家的作者才有这般别开生面的视角!”
  也有人认为陈丹青没有评头论足的资格,“只是美国的一种粗糙文化对他的侵略与霸占”对陈丹青书中的种种观点逐一讽刺批驳。而陈丹青文笔老到,纯熟而灵动,几乎没有人质疑过。由此许多评论认为,丹青的书,与国内艺术家的书(或文章)的不同之点,在于“他的表达与思考之间不存在鸿沟。他的笔非常灵活”、“比他画画还灵活。”。
  所以引得艺术青年们纷至沓来。
  而陈丹青也是一位真情至善的人。他关闭了曾有万人之气的博客,在最后的博文《收摊的话》里写道:“我的文字中凡涉及历史,学问的,不可轻信。我没有念过书,许多事说来不可靠,多谬误……年轻人要寻师,要听讲,可以理解,但不要夸张一个人的作用,更不可看太高。如今一些社会“名流”给弄得不成人样子,包括我,便是这样子给弄坏掉的。我每讲演,年轻人就上来要签名,要拍照,我只好三陪小姐似地陪着要,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现在容我说句狠话: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