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母语习得观照下的外语学习
 

母语习得观照下的外语学习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0:57 影响了:

  摘 要:儿童习得母语是件很自然的事情,而学习外语却要经历如此艰辛的过程,人们不禁开始探索母语习得的奥秘。本文分析母语习得理论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并给外语学习者及外语教师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在外语的教与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母语习得 外语学习 异同 启示
  
  1. 前言
  
  许多学者认为,“习得”是小孩子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1]。这是一个潜意识的学习过程,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儿童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获得并顺利掌握母语,这种过程被称为习得。母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智力和发音器官的发育发展过程。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以Skinner为代表所提出的刺激――反应论认为,解释言语行为的最合适模式就是刺激――反应论,特别是工具型的条件反射论。儿童学话无非就是对环境或是成人的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会给予物质或口头的鼓励,把它强化下来,由此形成语言习惯[1]。以Chomsky为代表的天生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宜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知识,这种知识体现在“语言习得机制”里面[2]。以Clark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认为,儿童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起作用的结果[2]。同样,国内也有许多语言学家对母语习得进行了研究,如:温晓虹的《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就如何解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儿童和成人习得语言的相同点和差异问题进行了讨论[3]。李行德的《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对儿童母语习得中文研究成果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作一理论性和技术性的评述[4]。李哲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中分析了两种习得概念、影响习得的因素以及儿童习得和成人习得的特点[5]。同时,周国光也在《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习得汉语句法结构的事实,对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6]。
  然而,在对母语习得理论及其与外语学习异同的比较研究中,涉及从母语习得中得出对外语学习有建设性启示的研究却不多。本文通过对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异同的比较分析,从母语习得角度,得出了对外语学习的启示,以期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及外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比较
  
  2.1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相同之处
  首先,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具有主体一致性。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无论学习哪种语言,学习者都必须拥有健全的语音器官,包括发音器官、视听器官和大脑等等。先天主义认为,人类有着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具有一套规定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结构。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任何正常人都可以学好任何一门语言。
  其次,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具有客体一致性。它们客体都是语言。所有语言都具有某些共性,作为物质存在的语言,它们在结构、性质、用途上有着共性。例如每种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共同构成。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某个民族或团体的共有物,是该群体的交际工具。在一定条件下,语言这个工具是可以被人们所掌握的。
  最后,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具有客观条件一致性。它们的客观条件都是语言环境。认知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习得离不开语言环境,学习者的能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语言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天生能力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不断大量接触语言的刺激,才能获得语言。
  2.2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相异之处
  2.2.1 学习环境的差异
  环境因素对于语言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相差最大的一个方面。儿童习得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包括儿童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民族、社会结构、阶级地位到家庭。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儿童具有有利的语言环境。儿童母语习得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的,周围的人都是母语使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习得母语。并且儿童不用担心母语说得好不好,正确不正确,他们没有外在压力,也没有竞争。然而,外语学习者则没有外语学习的社会环境,他们学习外语通常是通过课堂,课堂以外一般没有很多外语使用环境,学习者接触外语的机会较少。另外,从小的家庭环境来说,学习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习得效果。比如,家庭富裕的孩子,学习环境自然就好,生长在大城市的孩子学习环境要比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学习环境好。
  2.2.2 学习时间的差异
  学习时间的不同包括两个方面的时间:一是学习语言的年龄不同,二是儿童学习母语和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时间长短不同。年龄在语言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Eric Lenneberg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习得存在一个“关键期”,即从2―13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7]。因为在这段时间,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学习语言占有绝对优势。青春期之后,大脑发生侧化,就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和灵活性[6]。儿童习得母语是在关键期内,而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则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儿童每天习得母语的时间与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时间也相差甚远。如果说幼儿接触或学习语言的时间每天为10小时,那么我国大中小学生即使保证每天2小时的外语学习时间,也只有幼儿学习母语时间的五分之一。
  2.2.3 认知水平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类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以感知为基础的[7]。儿童习得母语时,智力尚未充分发展,模仿能力强,短期记忆力强,长期记忆力差。儿童生活经验简单,不善于运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他们对语言错误具有较高容忍度。而外语学习者一般为青少年或成年人,他们长期记忆能力比儿童强,但模仿能力和短期记忆力要差。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生活阅历丰富,对自然和社会有了一定了解,总希望事物符合逻辑,符合科学的解释,因此,他们的容忍度较低,常常对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耿耿于怀。外语学习者和儿童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同样进步很快,甚至大孩子会比小孩子进步更快。但从长远来看,儿童在成长期间,会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随着词汇量的不断扩大,交际技巧的不断熟练,加上惊人的模仿能力及接受能力,儿童认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口语方面的熟练程度,终会超越成人,所以早学优于晚学。
  2.2.4 学习动机的差异
  “动机”通常指学生为了满足某种学习愿望所做出的努力。可以说,学习动机产生于某种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外语学习属于较高层次的,是一种获得性需要。从动机方面看,母语习得出于交际目的,其动机更多倾向于“结合型动机”[1],即通过习得该语言而达到参与或融入目的语社团的社会生活的目的。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则有别于此,其动机多为“工具型动机”[1],即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某一种考试或者获得某一个职业而已,并非为达到与目的语社团交际的目的。由于他们动机不同,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效果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差别。因此,尽管外语学习者再努力,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也很难达到与母语交际能力相同的程度。
  2.2.5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差异
  儿童从学习语言开始,就一直在用语言做事情。对儿童的语言输入涉及到实际交际问题,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讲的也是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语言学习的重点是教会儿童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而外语学习者在课堂上总是用语言做不真实的事情,语言输入讲的不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一般都是以教科书为基础,语言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语法规则上,教师控制课堂交际,学生使用语言进行练习的机会很少。所以,儿童习得母语比成人学习外语的效果更显著。
  
  3. 母语习得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3.1 母语习得对外语学习者的启示
  首先,语言学习环境方面,儿童习得母语有优越的语言环境,他们有大量机会使用母语进行交际。按行为主义的观点,外语学习者应当注重环境因素对外语学习的作用。他们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外语学习环境,而是自己多创造练习使用外语的环境,以便让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
  其次,学习时间和认知水平方面,母语习得一般是从小开始,而外语学习者大多是青少年或成年人,他们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他们可以利用自身认知能力高于儿童的习得语言的优势,扬长避短,尽量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再次,学习动机上,儿童习得母语是出于自身需要,而外语学习者却是带着特定目的,学习时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外语学习者应培养自己对所学外语的兴趣,激发自身内在动力。
  最后,语言输入和输出上,儿童在交际中接触到许多语言材料,他们能从交际中不断的同化与适应,使他的语言走向完善。他们是边习得边使用,这种习得的过程对外语学习颇有启发。外语学习者应多接触一些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使自己在运用中习得外语。
  3.2 母语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2.1 外语教学应使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齐头并进
  任何一种语言,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交际。儿童之所以能够很快地习得语言,是因为语言表达可以帮助他们达到其做事的目的,以满足自身需要。外语也是交际工具,掌握一门外语并用之于交际,这不仅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也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外语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学习条件,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进行外语交际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外语做他们希望或想做的事情,使学生通过交际实践,意识到外语的需求,使他们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齐头并进。
  3.2.2 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实践才能掌握。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才有助于其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应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主角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外语学习的中心主体作用,教师不再仅是知识和语言的来源,而应转变为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素质。
  3.2.3 外语教学应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趣味教学
  儿童习得母语时,他们与父母或其他儿童的关系是平等的,处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儿童乐于接受和运用母语。但在外语学习课堂中,教师通常是语言的传授者、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学习者与被领导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除为人师表外,还应努力使学生喜欢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幼儿学语时,话题总是围绕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趣的内容。同样,教师也应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觉轻松的话题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 结语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虽然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主体和客体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它们的客观条件也有着共性。它们之间的共性说明母语习得有值得借鉴之处,它们之间的不同表明,我们不能将母语习得的模式套用到外语学习上。总之,母语习得研究所得出的语言学习现象和规律,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模仿利用,更有助于外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探索如何教学,这对于外语教学和科研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应该适当借鉴母语习得的某些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把外语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5,44.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173,181,187.
  [3]温晓虹.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49-65.
  [4]李哲.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44-46.
  [5]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J].现代外语,1997,(4):59-91.
  [6]周国光.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9,(3):77-83.
  [7]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85,186.
  [8]周国光,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5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