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新课改下历史课的阅读】 鬼点历史课阅读
 

【新课改下历史课的阅读】 鬼点历史课阅读

发布时间:2019-01-14 04:17:59 影响了:

   [摘要]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满堂灌”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阐述阅读在历史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新教材 历史课 阅读
  
  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有的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引导学生阅读同样是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双边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时,学生的读比老师的讲显得更重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课堂阅读的重要性
  课改后的历史教学中,阅读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分析、概括和综合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从教学实践中了解到,有的学生阅读能力极低,后进生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读不下来,更有甚者错别字连篇,如“官吏”读成“官史”“冶铁”读成“治铁”,答题时更是错误百出,如**战争的“鸦”字写成“鸭片战争”,“戊戌变法”,以汉语拼音代替的也屡见不鲜。上述错误,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下,不认真阅读教材造成的,如此低下的阅读能力,又怎么能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呢?因此,要使学生真正学习好历史,在历史课上要注重阅读训练。
  二、阅读的内容
  课改后的历史教科书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大小字安排得当。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读目录
  目录是一册书的基本知识骨架,读目录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共分5个学习主题,第1~4学习主题的内容为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第5个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上)综合这一时期的文化。这样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一目了然。”另外,复习阅读目录,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2.读课文
  如果说目标是知识的骨骼,正文就是知识的血肉。在阅读每一课时,首先看课题,它浓缩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接着要阅读导语,导语紧扣课文内容,画龙点睛,文字优美,上口成诵,富有启发性,目的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正文主栏中的“大字”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反复阅读,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具体生动。主次分明,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减轻学生负担。
  3.读地图、插图
  教学中读地图、插图有助于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例如,七年级上册《秦的统一》中,《秦始皇》《秦统一货币图》《秦朝的疆域图》这些插图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感知历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插图,它能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4.读教材中的“学习与探究”
  包括“学习活动”“史海拾贝”“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四个方面。
  学习测评,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和历史能力形成的情况而设置的,“史海拾贝”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心得与疑问”则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阅读的方法
  作为历史教师,在强调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的优劣,对阅读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法国的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阅读的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略读、跳读、精读、速读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采取什么方法呢?这要看教材内容和课堂情况而定。
  1.略读
  略读就是迅速地浏览阅读材料,提纲挈领地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一种读书方式,学期之初,学生接触教材后或在每课听课之前,可以从目录到年表,从课题到各目标题,从知识重点到知识要素大致浏览一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
  2.默读
  默读的阅读速度比朗读快,理解文章的效果好。默读的进程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刺激大脑引起思维活动,从而理解文中的意义。历史课很难有预习之机,常常开场就讲,学生往往缺乏心理准备,一片茫然。为了弥补这一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按指导的思路默读正文内容,先从宏观上感知课文概貌,列出提纲,然后再结合老师的微观分析加深理解。比如,中国历史《秦的统一》“读读”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投影以下问题:(1)秦王指的是谁?(2)秦王扫六合用了多长时间?(3)秦王扫六合的主要客观原因?(4)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5)秦王完成扫六合,如何巩固政权的?要求学生默读时眼、手、脑并用。这样通过默读和思考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知识体系。
  3.研读
  研读实际上也是一种精读,研读是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推测的一种读书方式,研读是理解,鉴赏课文的重要步聚,它讲究细嚼慢咽,追求理解透彻,强调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例如,八年级历史《**战争》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引导这场战争与什么有关?接着提出以下问题,让学习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1)什么是**?(2)英国为什么走私**到中国?(3)英国为什么会远道而来侵略我国?(4)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4.多种阅读方法交替使用
  在考前复习阶段,阅读教材尤为重要。
  (1)详读。第一遍,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接着详读每一课的正文主栏大字内容。
  (2)略读与精读的相结合。第二遍复习时,对教材已有一定认识,一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一些重大历史现象的出现,只须作―般了解,略读即可。对重大历史主事件,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后果、影响、启示等进行精读、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熟练掌握。
  (3)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经过两遍认真复习之后,学生已对教材较熟悉,再用默读的方式将课本从头到尾翻阅一遍,如果有不熟悉的知识点,就要停止翻动,反复朗读,直到理解掌握为止,做到查漏补缺。
  (4)忆读。临考试前,看着目录,对每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如果学生看着目录就可以把本课内容回忆起来,就说明他已经把所学的知识牢固的掌握住了。
  以上这些阅读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交替使用。我们的历史课,大多数在上午最后一节或在下午上课,学生容易饿累困。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发现一些同学无精打采,如果还让一个学生去读,那显然效果不会好,如果全体同学一齐朗读课前导语,同学们的精神就会大振,思维就会活跃。学生带着朗读的一些问题,进行思维来听课,效果就会好很多。课改后的历史教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果历史课不断强化“阅读”训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迅速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万福,于建福.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教师培训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朱汉国.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200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