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tpr教学法的文章_“景物文章”的几种教学法
 

关于tpr教学法的文章_“景物文章”的几种教学法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9:35 影响了: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在青岛地区使用的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如《黄山奇松》、《莫高窟》等文章,词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习起来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对于课文中介绍的风景过于陌生,体会不到这些景物的美,因此也缺乏兴趣。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一个“巧”字。笔者认为有几种教学方法不妨试一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设问题”教学法。学习此类“写景”文章,关键在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习《黄山奇松》一课,可先从课题设疑:“奇是什么意思?”(奇怪、奇特、非一般的)为什么说黄山的松树是奇特的?请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学生的好奇心因此问题而激起。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独对它更有感情呢?他必定有它的奇特之处。接下去读文章,找出各种松树的奇特之处。就这样,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抛出,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爱追根问底的儿童特性也被激发、牵引出来。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探索中收获。
  二、“巧抓中心”教学法。写景文章往往层次比较分明,脉络比较清晰,像《莫高窟》一课便是如此,整体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层次。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学,比较便利、简易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抓出中心句来学习。如《莫高窟》一课的开头是总起,结尾是概括,中间三段分别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处景物的特点,课文中都各有一句总括的话。如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壁画“精妙绝伦”、藏经洞“藏有各种经卷、帛画……”抓住这些总括句。再通过具体语句来体会、感悟、理解,景物的样子便在头脑中有了明晰的轮廓。
  三、“巧用课件”教学法。写景文章中的景物若是静止的,相信谁也不爱看。那么怎样使景物流动起来。那便要靠“多媒体课件”来做功了。像《黄果树瀑布》,书中的插图就是一幅画,元论怎样也感觉不到“雄伟壮观,气势非凡”。怎么办?那就借助课件――视频中黄果树瀑布那种从悬崖高处直泻下来、轰轰作响的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不仅震撼了学生的视觉。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带着这样的印象再来从课文具体语句描写中体会感受,不费劲就深化了主题。恰当的课件,给人留下的除了视觉冲击,还有心灵的震撼,容易引起共鸣。
  四、“巧演角色”教学法。在本单元中描写的景物比较奇特,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奇特”一些。如迎客松“它有一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送客松“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松千姿百态,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学到这些,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自己的动作,或者自己的语言。会对游客说什么?做什么?实际模拟都来演一演。这样,有的演,有的看。还有的评一评……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他们的想象思维也打开了,收获也多起来了。
  五、“巧读细思”教学法。景物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很美,如果你都用相同腔调或感情读下来,再美的景物也不美了。所以在朗读时,应与景物特点紧密结合,读出不同的味道。如黄果树瀑布,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读的时候要有层次。在远处时,读出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越来越近,读出渐进渐响的气势;在山谷间读出浪花飞溅的感觉;在谷底读出訇然作响的声势。像《莫高窟》一课,可抓住“明珠”、“瑰宝”等重点词来突出特点。不同的朗读。可把不同的景物特点展现出来。当然,朗读离不开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所以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也是必须的方法。读文章中的景物,仿佛身l临其境,人之感受也会神清气爽。舒服惬意。
  六、“巧联故事”教学法。凡是孩子都爱听故事,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时不妨多加个环节。如在学莫高窟时,有学生问:“莫高窟是怎样建成的?它经历过怎样的事情?”这些问题可交给学生,让其课下查找资料,整理成故事。再上课时,就用故事把莫高窟的历史问题一一道来。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享受了听故事的乐趣,还享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七、“巧妙延伸”教学法。现在教师上课,都愿意搞课外延伸。其实景物文章更容易延伸,而且还有意义。・如《黄山奇松》一课。除了奇松,黄山还有哪些景物值得观看?从而引出“怪石、云海、温泉”,引导孩子去观看,去写出更美的文章。由黄果树瀑布可以延伸到“庐山瀑布”;由莫高窟也可以延伸到“龙门石窟”,等等。
  分类施教,教无定法。笔者认为以上是对描写景物文章的一点探讨,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