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_联动机制怎么建立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_联动机制怎么建立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8:10 影响了: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问题。做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信息、组织、制度保障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关键词] 招生 培养 就业 联动
  
  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必要性
  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高校作为主体面对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考验。招生生源的优劣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到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的好坏,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指建立以就业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是保障。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各个培养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招生、培养与就业是关键所在。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学校竞争力。
  二、建立内部协调、外部统一的联动机制
  1.内部联动机制
  内部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教师等各个层面。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2.外部联动机制
  (1)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深度介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环节。学校要根据各专业培养方向,坚守原有行业性办学的优势,与行业共同建立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吸纳行业或企业参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写特色教材、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工作。学校要熟悉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寻找共同点上实现合作共赢,才能为校企联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要依托用人单位建立一批“零距离”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理论与技能兼备的新型职业化教师队伍,努力做到校企师资互动、科研互促、文化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在产学研方面的对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校地相承联动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地联动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性高校必须把自己融入地方、立足地方、面向世界;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培养方案。在校地相互参与、利益共享方面,学习美国高校的经验,依靠自身知识与智力优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社区需要,建立若干个社会咨询服务组织,或类似智囊团的组织,为政府决策或社区发展开展咨询服务活动、提供建设性意见,使“学校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而进入社会中心,成为社会的机构。”学校要在广泛参与中把知识和科研成果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实践促改革、以贡献求发展、以引领求创新,在联动中开拓就业市场。
  (3)校际共赢联动机制
  高校之间竞争是客观的,由于各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不同,仍然能在竞争中建立合作互动的伙伴关系。加强不同类型学校间的互动,利用学校各自的优势,实行互补、借鉴和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积极开展区域内高校间的联动,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根据各校不同特点和教育资源状况,在就业工作上,要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相互衔接的信息平台,以及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实行毕业生登记制度,互通信息,共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在产学研工作上,实行师资联手、资源共享,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攻关解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中体现知识的价值和高校的引领作用。
  三、做好信息、组织、制度保障,促进联动机制建立
  1.信息保障
  就业信息反馈系统是以就业人员就业后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提取、加工,将处理后的信息提供给招生与人才培养部门,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培养工作更适应社会变化及企业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折射出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和培养规格要求。二是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不同反映将不同程度的改变培养与需求的原有关系,使它们之间的差距缩小或是扩大。因此,建立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在招生、人才培养以及就业联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高校对于就业信息反馈收集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常常出现调查不深入,了解不透彻,反应不真实等情况,同时对于信息处理往往表面化,导致了重要的信息流失。另外,高校在进行信息处理中往往不能为就业信息与招生、培养信息传送提供流畅通道。基于以上,应分别从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递三方面入手,解决存在问题,从而建立有效的就业信息反馈系统。
  (1)信息收集
  学校应从招生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以及就业信息三方面入手,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其中,招生和人才培养信息可以在在校期间较容易进行;而就业信息需要校方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并确定其工作表现。学校可成立“企业关系部”,专门负责校企沟通,通过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利用采访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留置问卷调查等多种采样方法,进行调查。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的基本前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满足科学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简明性、完备性等原则。结构设置上可将指标体系的内容分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科技创新、身心健康等一级指标,并依据每项一级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确定二级指标的内容。在形成各项指标后,应根据此评价体系,全方位做出评价。人的主观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要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评价对象,就必须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即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和毕业生自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依靠群体的经验、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获得有效反馈信息。
  (2)信息处理
  在获得有效的数据后,应对招生、培养、就业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并对其做综合的相关性分析,从而形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招生信息是指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取得学生的原始信息,其中主要包括:生源省份、生源性质、政治面貌、选择专业、身体状况等等。通过对招生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呈现出学生的主要历史信息。
  人才培养信息主要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情况的信息,主要包括:学习成绩、思想测评、学生工作、社会工作等。通过对人才培养信息的分析、处理,呈现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表现情况。
  就业信息。如上所述,对就业信息收集进行收集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因此,就业信息处理后与指标评价系统相似。
  综合相关性分析。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已将整个信息反馈系统中的信息归纳为三种信息流,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将就业信息中的各因子分别于招生信息与人才培养中的各因子做因子分析,从而找出与各就业信息因子密切相关的招生与人才培养因子。标记相关因子及其相关程度,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3)信息传递
  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更加离不开信息的快速有效的传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传递工作。首先,信息传递源应予以改进。以往的信息收集往往依靠纸制原始凭证,效率低、不易保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方应与时俱进,建立全校的电子信息库,对主要的信息加以记录,并及时更新,切实提高反馈系统的运行效率。其次,信息传递途中应注重效率。招生、人才培养以及就业中心在学校中所处位置不同,在信息交流方面难免存在相互推脱、效率低下的情况。校方应促进三方的交流,建立特殊组织专门收集、整合三个部门的信息。最后,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分析处理后的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应当直接提交于相关领导,以最短的时间办理最重要的事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信息反馈系统建立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系统以就业信息为处理输入对象,结合招生信息与人才培养信息,做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出与招生和人才培养相关信息,为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了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2.组织保障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系会制度,集中研讨协调重点工作。为了便于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及时取得一致,学校应该建立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和相关学院定期参加的联系会制度。联席会准备工作应该包括招生就业处总结分析当年的各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制定10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收集由招生宣传组反馈和新生调查反馈有关信息。召开招生培养就业联席会,汇总招生计划设想。与各学院预约调研,可以根据各学院特点进行。落实分专业计划,听取各专业分省计划意见招生就业处形成最终10年招生计划。在管理机构上,校内招生、培养、就业、校企等职能部门要相互合作。成立有这些部门以及校内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指导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学生实习指导与考核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3.制度保障
  (1)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应当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建立现有专业调整的详细评审和对新增专业的考核规定,设置专业建设委员会还可以负责对新设专业的建设情况实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对于评估达不到要求的专业,视情况予以通报,并调整专业规模。增设新专业需要提供人才需求的论证报告,对新设专业应该最迟在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完成检查、评估。
  (3)依据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要实施果断的调整措施,进行专业重组或申办新专业。学校新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实际,围绕办学特色,突出学科优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停招两年以上的专业恢复招生,须对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趋势做可行性研究后,经评估通过再恢复招生。
  (4)专业规模调整方面,如统计每年的就业率,设定一定的规则,对于签约率(含升学率)和就业率都无法到达某一标准的专业,第一年亮黄牌,第二年减招1个班,以后连续无法达标,将逐年减少招生名额,直至停招。
  总之,招生培养就业工程是学校的生命工程,研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能够形成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目标,从信息、组织、制度等方面做好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2]王茂涛.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9,(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