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享的策略分析_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
 

中小学教师知识分享的策略分析_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8:04 影响了:

  [摘要]教师知识分享能够有效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知识涵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文从阐述教师知识分享的现状入手,分析阻碍教师知识分享的原因,探讨促进教师知识分享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知识分享 教师知识分享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知识分享的概念
  
  知识分享的探讨起源于西方企业界对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按照国内学者王德禄的观点,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步骤。教师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其工作范围内同样面临着知识分享的问题。目前国内主流的观点认为,教师知识分享是指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之间运用语言、符号、行为、信息技术等多样化的沟通媒介,通过多种互动方式进行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外显、传递、吸收和重构过程。教师知识分享一方面是教师群体内部相互交流个人专业知识,促进知识由个人扩散到群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激发教师群体智慧,促使教师知识迁移,即由经验性知识向理论性知识转变的一个创新过程。
  
  二、教师知识分享的现状
  
  在当前的中小学校教育中,教师之间互相封闭。缺乏知识分享的情形比较普遍。许多教师缺乏主动分享、参与分享的意愿,在平时工作中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学习的风气,同专业教师之间缺少专业对话。当前教师知识分享的现状令人担忧,倘若教师群体内部无法形成知识分享的氛围,短期来讲不利于教师的知识创造,从长远上看必将制约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教师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
  
  从实践中探讨可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毋容置疑,但是教师组织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却存在诸多障碍。分析阻碍教师知识分享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的威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两千多年来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滋生了国人一种天生固有的危机意识。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种“凡事留一手”的思维方式。另外,在传统关系社会“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形成了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圈子。当需要动用圈子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依据关系的远近来决定人情回报程度的深浅。这也是诸如“家传手艺,不传外人”等传统观念的文化根源所在。受此影响。教师在平常的社会交往中会首先考虑对方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社会交往法则。因此,在“小农意识”、“差序格局”、“人情回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极小范围内进行的知识分享当成为可能,但是在较大范围内的教师知识分享恐非易事。
  2 人性的弱点。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毫无疑问,教师的专业性正在于其拥有智高一筹的专家权利。知识存量的多寡成了评价一个教师专业性水准的尺度。诚然,教师群体知识水平的提升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大有裨益。然而,当知识在一个限定的群体内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之时,对知识的竞争也就自然地开始了。当多数教师把知识看成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本,大家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不会自愿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拿来和其他教师分享。同时,教师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教师知识分享的意愿。当个人竞争性越强时,则越倾向运用人际间的竞争而获胜,深怕别人从他身上得到任何资讯,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除此之外,具有功利性或嫉妒性人格特质的教师,其教师知识分享的意愿也相对较低。
  3 组织的迷失。学校矩阵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教师的知识分享。学校传统的分工特点把教师分在不同的科组、教研室之中,在客观上把教师的工作范围限定在自己的工作职责之内,造成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态度冷漠。此外,缺乏合作与互信的组织氛围也是阻碍教师知识分享的一大毒瘤。诸如职称评定、绩效评估、职务晋升等制度的推行,虽然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许多教师在追求这些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了教师群体间关系冷漠、缺乏互信、明争暗斗等情形的出现。制度设计的缺位引起的教师之间因逐利本性而形成竞争的关系,使得教师群体内部缺乏一种适合知识分享的外部氛围。
  
  四、促进教师知识分享的策略分析
  
  教师知识分享能够有效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知识涵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共享和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变革学校组织架构,改变教师评价方式。每一种组织构架都必然有其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者依据功能取向决定采用哪种组织架构。教师知识分享的前提需要教师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然而等级森严的科层结构,使得当前学校组织内部信息闭塞,一线教师声音微弱。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广大教师参与知识分享,还伤害到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另外,现行学校制度中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方式,虽然有助于通过评价来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但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单打独斗的局面,限制了教师组织(教研室、学科组等)正向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领导者可以借鉴企业的相关管理理论,通过组织扁平化、“无边界领导”和项目小组等方式,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同时,改变传统教师评价方式,变革单一的教师个体评价为教师团队整体评价和教师个体评价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消除教师的顾虑,促使教师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教师知识分享,而且有利于防止教师“搭便车”现象。
  2 加强激励,完善教师知识分享补偿机制。要使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教师知识分享,单纯依靠领导的说教其效果始终有限。无可否认,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是值得称颂的高尚道德行为,但是由于教师像其他个体一样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教师知识分享也无法摆脱对现实利益的诉求。然而,个体逐利的本性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反倒是个体利他行为妨碍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的激励,建立和完善教师知识分享的补偿机制,以此为教师提供知识分享诱因,激发教师进行知识分享的动机,使那些乐于与其他教师知识分享的教师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诸如“教师知识分享绩效”等激励评价制度,把教师知识分享贡献率计入教师奖励制度,用物质因素来引导激励教师。与此同时,通过授予知识分享者以“专家权”等方式适时的对教师知识分享与创新成果进行精神激励,这既能满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欲,对推动教师知识分享与创新也十分重要。
  3 营造良好组织氛围,构建多元化分享平台。合作、热诚、互信的组织氛围有利于促进知识分享。因此,学校领导者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知识分享平台,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师知识分享的组织氛围。在当前学校互联网普及化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依托学校网站建立教师知识分享专属的公共知识库,激励教师将个人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报告、多媒体等形式显性化后上传到公共知识库供全体教师共享;同时,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博客等形式,将平时的教学心得和见解通过文字形式进行转化,让教师之间实现全天候共享和讨论;在促进教师知识分享的同时激发产生新的知识和见解。除此之外,组织诸如集体听课、评课、交流研讨会、座谈会、合作教学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有效激发教师知识分享的动机,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师知识分享的积极性,促进学习型教师团队、教学互助小组的建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