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等待一个人的经典句子_等待
 

等待一个人的经典句子_等待

发布时间:2019-01-19 03:56:31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当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需要消化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创造课堂的精彩。
  
  一、等待――让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中,计算2010年全年天数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解题多样化,基本方法学生已掌握:
  
  方法一:31+31+31+31+31+31+31+30+30+30+30+28=365(天)
  
  方法二:31 x7+30x4+28=365(天)
  
  我引导学生再观察表格中每月的天数,问他们,你能有新的发现吗?果然有学生说,每个月份都是接近30天,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活跃起来,不一会,有同学发现了新的方法:
  
  方法三:11x30+7+28=365(天)
  
  我对学生的发现做了充分肯定后,再一次质疑: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又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学生又有了新的方法,12x30+7-2=365(天)
  
  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不断经历思考、体验、探究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等待――让学生探究交流。,如上练习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出租车起步价是3千米以内7元,以后每千米1.5元”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收费标准,计算出行1千米需要多少钱?
  
  学生稍加思考,一生说7元,又一生说是7+3得2.33……元。正当学生处于糊涂、不知所以然时,教师问:“你认为谁的正确?为什么?”随即叫了一位手举得高高的同学,他说,“我觉得应收7元,因为是3千米以内7元……”这一位同学的回答,赢得了教师满意的目光,欣喜地点头以示肯定,随后进行下一环节的研究。同一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教师该怎么办?是急着去判断、告诉学生正确的结果,还是等一等,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
  
  “行1千米需要多少钱?”固然,第一位学生的思考是完整的、答案是正确的,但若将上题简约为“3千米7元,1千米收多少元?”这一问题,难道第二位学生的思考就无道理吗?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就会去研读收费标准,从“以后”一词中来发现“3千米以内7元”的真正含义,前3千米内不管是1千米、2千米还是2千米999米,都是7元,答案就自然明了。我们身边所隐藏的许多数学问题,如电话收费标准:“区间内,前3分钟0.2元,以后每一分钟0.1元。”等类似问题,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三、等待――让学生张扬个性。在学习三年级《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么一道题:24X25,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了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经过汇报有以下几种:
  24x25=24x5x5=120~5=600②24x25=25x4x6=lOOx6=600③24x25=25x8x3=200x3=600④24x25=25x2x12=50x12=60024x25=4x6x5x5=(4×5)×(5×6)=20x30=600⑥24x25用列竖式计算得600;面对如此多的方法,教师耐心地等待学生对上述方法的感悟,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对比,一致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非整十数)如果要直接计算,只有进行列竖式,但是比较麻烦(如方法⑥)。要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先拆成两个一位数的积,再分别和这个两位数相乘,方法比较简便(如方法①②③④),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拆两个一位数进行计算,也比较简便(如方法⑤)。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提问:“那为什么①―⑤都会简便呢?”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交流,学生最终明白这几种方法都先算出整十数或整百数,从而比较简便。并对①―⑤进行比较,最终明白方法②先算出100。方法最简便。这样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四、等待――让学生重构新知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已经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任意的三条线段,你一定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全班同学用同一种声音响亮地回答:“能。”“真的一定能吗?”老师的一个反问,学生好象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连忙说:“不能”。老师随即补充道:“以后你们会得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总是大于第三条边的。如果是小于第三条边,就不能拼成三角形了。”学生一片茫然,但又无奈只得接受。
  
  既然以后要教的。何必在这堂课上提出呢?既然已经提出了,为何不让学生弄个明白呢?现在错误已经出现,怎样让学生来发现错误,从而自觉改正错误。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棒,如3厘米、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若干,让学生从中选择任意的3根搭出三角形来。学生会满怀兴趣、满怀喜悦地进行拼搭。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起进一步研究、探索问题的热情,在动手做中,就会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是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从而就会自觉去否定、修正原先那个错误。学生自己发现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直接告诉有价值得多!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青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项珍)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