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和对策】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和对策】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4:11 影响了: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在利益共赢机制设计方面,通过立法和政策,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内驱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途径;对策
  作者简介:张健,男,常州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处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3-0042-04
  
  职业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基于两个实际背景:一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是职业学校,即职业教育是学校型的,其办学模式与普通学校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例如校园为范围、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二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质规律与学校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矛盾,即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来实现,不管是学生适应岗位需要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还是企业人才需要,都要求职业学校打破传统教育校园的藩篱,改变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分离、教学环境与职业情景脱离的弊端,谋求与企业的对接。于是,校企合作办学成为我国学校型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没有校企合作,不可能办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学校型职业教育的优势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以学校办学具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许多共同的优势:
  (一)有利于形成办学规模。这对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急待培训就业有明显优势,即我们可通过职业学校扩大招生,很快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即使是在我国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新生劳动力丰富但企业很少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照样可以得到发展,通过西部或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培养,实现在东部或城市就业。我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三年扩大招生的目标,就是依托了学校型职业教育的这种优势,这在职业教育以企业办学为主的情形下是不可想象的。
  (二)有利于做好专业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科教学以及企业技能培训不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必须具有完备的课程体系、先进的专业设备和训练场地、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是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而在职业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开发系统的课程,保证教学和训练需要,这在职业教育以企业办学为主的情形下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三)有利于实行综合化办学。职业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必须建设相应的专业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各类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没有职业学校综合化办学,单靠企业某个专业领域的优势,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必须通过企业之间专业优势领域的相互补充才能实现,但这在企业之间自行运作又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问题可以在职业学校得到解决,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各类学习者和企业的需要,开设若干专业或形成专业链进行建设,形成综合化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四)有利于组织教育教学和技能训练。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岗位就业需要的“职业人”,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一方面,就业需要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和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来实现,另一方面,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基本的人文、科学、审美等素养,实施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学校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氛围的教化和保证。因此,职业学校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协调全面发展的健全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关系。就业直接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又是动态变化的,同时,人才培养又是有周期性和延迟性的,这都要求技能型人才培养及时作出调整。因此,人才要做到即时即要,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适应或匹配,必须存在一个起到人力资源储备、调节和供给作用的“蓄水池”。职业学校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它超前将人力资源储备在学校按需要进行培养,并可及时应对需求变化作出调整,例如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调整,根据不同需要向经济界及时供给技能型人才。
  (六)有利于实施政府统筹调控。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是受市场经济调节的,这种调节具有延迟性和盲目性,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观念误区,例如看重学历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发挥统筹调控作用,通过对教育结构、培养规模等方面的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通过举办职业学校,就能很好地掌控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不受制于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这有利于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即使欠发达地区、经济薄弱地区也有可能发展职业教育。
  
  二、学校型职业教育的缺陷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在这方面学校型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缺陷:
  (一)人才培养较难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反映在:
  1.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永远是“两张皮”。在与企业技术、生产、管理的发展接轨方面,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永远不可能做到零距离和紧密无缝,做到近距离对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专业设置涉及人才培养的全部的规范、师资、设施、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建设,这些教学资源不是随时可以根据日益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变化作出调整的。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定位来看,必然存在先经济发展而后职业教育的逻辑关系,因此,职业教育只能去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而不可能反过来。即使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改造,也要经历市场调研分析、教学资源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这就造成专业设置调整慢、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是“两张皮”,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职业学校没有企业需要的实际工作知识、工作过程、工作场境、工作技能等教学内容的输入渠道,职业学校不知道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究竟在发生什么事情,不知道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人才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也就无法建立起来。于是,职业学校只能针对某个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设定某个与学科对应的专业,采用学科型课程内容,来进行“专业教育”,孤立地进行专业教育所涉及的专业理论验证实验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然而并不清楚企业是否需要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显然,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非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种“专业教育”更多成为就业前的通识教育,必然与企业需求脱节。
  3.教学模式是课堂为中心、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与理论“两张皮”。有什么样的课程类型,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既然课程是学科知识为主导,教师必然以学科教材为依据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讲究理论知识的前后衔接,没有前面的知识为基础,就不能完成对后续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掌握以学生记忆为特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表述,实践技能演化为操作步骤的记忆性知识,成为黑板上开机器。这时,传统规模型的课堂教学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以记忆为特点的知识,教师可在短时间内通过讲授对许多学生同时进行大量的知识信息输入,而学生是通过被动接受完成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记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生动手的操作实践只能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附带,或是为验证理论而用,学科知识处于主导地位,且与操作实践属于两个时间序列,用于职业工作的实践技能训练得专门进行,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
  4.教学情境是课堂情境,缺乏实际的职业情境。一定的课程内容必须在与之相应情境下,教学才能产生效果。职业学校总试图通过专业学科教学及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的要求,达到职业教育实现就业的目标。然而,学校专业学科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却终究是在课堂情境下的教室里进行的,学校的实训中心也只可能在某个局部尽可能地按照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设备的安排,在环境的设计布置上也可以营造一些企业生产的氛围,但是对于某个职业学校来说,各个专业的所有训练项目的情境与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却是两个概念。因此,大多数场合下,职业学校的教学是在传统课堂或者部分模拟企业场景的条件下进行的“专业教育”或者说是学科教育,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不可能体验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并未掌握职业技能,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习过渡的落差也将很大。
  (二)教师缺乏教学必须的实践能力和企业经历。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主要是高等学校,从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引进教师的渠道并未真正贯通,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情况却是反过来,没有若干年在企业实践工作的经历,是不能当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一方面,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接受学科教育,掌握了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不清楚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不具备精湛的实践技能。这样的教师队伍只能实施“专业教育”或学科教育,而不可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其实是培养不出具有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企业需要的人才来的。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场所始终是学校,他们对企业科技进步、生产变化、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并不清楚,造成其自身眼界、知识、技能跟不上企业实际,人才培养必然与企业脱节。
  (三)实训设备跟不上企业生产一线更新发展。几乎对于所有职业学校来说,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实训基地,也只能在某几个项目上在短时间内与企业接轨,实训设备只是企业生产设备的冰山一角,不可能覆盖多个产业领域如此众多的企业生产设备。随着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企业生产设备、生产程序更新变化速度加快,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可能在企业设备更新周期内淘汰,实训设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落后或大大落后于企业是必然的。因此,仅靠职业学校实训中心对接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四)人才培养过程缺乏职业氛围、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在职业学校和课堂范围内实施的专业教育,比较深地带有普通教育的痕迹,学科文化、校园文化可以比较深厚。然而,职业教育培养以就业为目标的技能型人才,没有职业氛围、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影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其实是要大打折扣的,学生成才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就业目标的设计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没有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实际上是虚弱无力甚至是虚无缥缈、毫无效果的。许多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了大量的成才方面的教育,但到了工作岗位,才逐步真正了解就业需要什么、工作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发展需要什么。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封闭的学校型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效率其实是很低的,用学校资源开展的大量的教育教学训练活动有效性不高,造成很大的教育和学习浪费,但学校型职业教育具有很多优势,要扬长避短,校企合作办学是有效途径。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尽管形式各有不同,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接工作岗位需要是共同特点。例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的,新加坡则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职业学校建立“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按企业实际生产的运作方式进行,澳大利亚TAFF模式的能力培训标准都是由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制定,由国家培训总局颁布,在TAFF和企业两个场所统一施行,日本则主要由企业承担新员工的职业培训,职业学校却不多,我国香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需求、课程设置都由各行业训练委员会针对企业需求提出,由职业训练局颁布实施。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可有多种形式,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是有层次之分的,是层层深入的。
  (一)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定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分阶段、交替式学习等模式,会同企业制定学生生产实习计划,共同管理实习过程,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一体化基地,让学生更多地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企业工作,弥补职业学校实训设备不足、职业情境不浓的弊端。
  (二)共同参与职教办学。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有企业负责人、生产、技术、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参加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形式,通过召开咨询会、研讨会、开展企业需求调查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做好专业规划、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这样,构建直接对接企业工作岗位群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形成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合作互补的教师团队。
  (三)共同培养技能人才。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办“企业冠名”班、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企业岗位要求开发订单培养课程等过程,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才。由于订单培养直接对接企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更多地可在企业生产、工作现场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在学习内容、时间场地、教师配备等具体安排上,就可有效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场地、教师、情境等方面资源,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成为可能。职业学校还应根据企业需要,采用校内办班、在企业办班或直接将职业学校办在企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举办职工文化科技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将学校建成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企业则可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更多地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录用新员工,满足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
  (四)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职业学校通过接受企业设备赠送、设备推介使用、与企业合作研制设备和设计实训项目及实训流程、为企业提供场地、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产品、资金、生产线、生产车间等形式,真正建设与企业生产现场对接的实训中心,将实训、培训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学校的教学工厂、社会的培训中心及技能考核鉴定场所,转变学校实训中心建设模式,提升实训中心的科技水平、企业氛围、更新速度和经济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实训中心与企业生产现场脱节和设备投入更新往复无穷效益不高的弊端。企业则可利用职业学校场地、与职业学校现有设备实行共享配套,节省生产的设备投入,实现实训和生产共赢,提高生产效益。
  (五)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确定研发项目,制定政策措施,培养骨干力量,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攻关、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项目平台的研发制作,为企业和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并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服务,把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作为产学研结合工作和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学校科技素质和内涵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则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在职业学校建立企业研发基地,通过企校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四、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利益共赢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尚存在诸多困难,从法理上讲,企业并没有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个主体,也没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义务和责任,不可能像政府举办公益性职业学校一样承担公益性的教育事业,企业有理由通过承担纳税义务获取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当然,从企业自身利益讲,企业要真正转变发展方式,根本地还是要依靠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并且通过自己参与人才培养而获得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占得获取优质人力资源的先机,但是,更多的企业并没有这样的前瞻意识,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并不愿意因承担或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而更愿意直接录用现成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处于较低的结合度,例如,企业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即便如此,企业很少会按照教学的要求安排实习内容和做好组织管理,更多的是把学生当简单劳动力使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缺乏实施的条件和前提。
  因此,要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范围内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格局,必须通过立法或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规定,从利益机制设计方面,而不是从职责义务规定方面,形成学校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内驱力。例如:1.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能够真正获得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获得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2.企业在与职业学校合作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教师实习锻炼、学生实习报酬、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设备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的经费应可以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给予税前列支。3.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展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予以税前扣除。4.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可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5.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学校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学校自有设备配套共享,开展产品生产可给予税收优惠。6.建立人事配套政策,职业学校按学生规模核定教师编制,职业学校在编制内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所需经费由财政承担,鼓励职业学校节用编制,并能从企业获得必须的专业教师。应规定职业学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企业或相关职业三年或五年以上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制定现任教师必须每年两个月以上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在教师层面形成学校与企业密切的联系。只有让企业和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获得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才能真正实行并不断深化和发展。尽管政府在政策优惠方面给企业让利,但从实际和长远来看,对企业、学校、社会和政府都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