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与毕业生同行 毕业生自我鉴定
 

与毕业生同行 毕业生自我鉴定

发布时间:2019-01-25 04:54:30 影响了: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蔡荣生主任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寒流,形势严峻。但令人欣喜的是,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再创新高。
  在全国高校总体就业率不到80%的情况下,人民大学如何保证了就业工作的高水平?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蔡荣生对记者表示: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创新为手段,以“规范化、科学化、全程化、人性化”为抓手,才保证了人民大学就业工作多年来保持的高水平。
  
  制度创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要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要让学生人尽其才,为国家和社会作更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多次强调,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是办一所让人民满意大学的根本要求。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人民大学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了长效就业工作机制和规范制度,使就业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改变了过去就业指导不系统、不规范的状况。
  “首先是明确‘一把手’负责制。”蔡荣生说,人民大学成立了以校长和书记为负责人的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系)则由院长、书记亲自挂帅,成立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就业工作列入院务办公会主要议题,定期讨论。“纪宝成校长、程天权书记多次出席全校就业工作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还数次亲临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们亲切交流。”蔡荣生说,这种“一把手”负责制不仅奠定了人民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地位,也从源头上保障了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的到位。
  在对就业工作达成共识后,各种实用可行的规章制度也不断应运而生。在人民大学,每个院系都有一名固定的就业联系人。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晓辉是法学院指定的就业工作联系人,郑晓辉认为,联系人制度的优点在于:既保证了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了组织依靠,也保证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了具体的实施队伍。蔡荣生主任说,为真正从多个层次满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需求,人民大学现已建成一支“以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点,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线,以指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为面”的就业工作队伍。此外,就业指导中心还在社会上聘请了94位高级职业指导顾问,通过讲座的方式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开创了高校就业指导的先河。
  
  理念创新: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掌握规律
  
  “要想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掌握规律。”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蔡荣生主任多次向记者表达他的观点,“如果方法不科学,不对头,就业工作效果就不可能好。”为此,中心依托校内丰富的学术资源,对就业市场进行广泛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色进行分析,提出了一整套适应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从而极大促进了就业工作的科学开展。
  从2003年起,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编纂一册《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状况白皮书》,全面分析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地区分布、影响就业率因素等重要问题,这成为指导下一年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掌握毕业生动态,中心还陆续开展了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就业中期调查、未就业毕业生调查、毕业生薪酬状况调查等多项调查,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民大学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需求情况的变化。
  “此类调查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完善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这一环节,形成了‘指导―服务―反馈―指导’的完整就业指导链条”蔡荣生说,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为制定就业指导政策和调整工作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过程创新:让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就业指导服务不能到了学生找工作时才启动,而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人民大学就业工作“全程化”的一大亮点。蔡荣生主任表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人民大学会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对刚入学的新生,主要围绕“职业意识培养”,开展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量、专场讲座;对二、三年级的同学则以“合作学习计划”为主,组织实习、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帮助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系,其表现将为日后就业作参考,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招聘、面试,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对四年级学生着手就职前的培训,提高求职技巧,开展某些岗前技能培训,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
  “总之,只有让就业指导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形成有机统一,才能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蔡荣生主任说。
  
  服务创新:“以学生为本”,提供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一切为了学生”,蔡荣生主任告诉记者,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过程创新,这一切说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民大学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一直提倡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为此,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彻底转变了观念,不是被动地等用人单位上门,而是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针,主动走访重点用人单位,不断开发新的用人单位资源,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他们去上海、浙江,大连、广东等地,邀请各省、市组织部和国资委等单位来人民大学举办大型招聘会。仅2007年,就举办校内大型双选会6场,参会单位达1100多家,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240余场。此外,中心还广泛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实施“知行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实习生计划”,组织学生赴国外和西部实习,以实习带动就业。
  近年来在大城市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来自基层和西部地区的用人需求却不断增加。纪宝成校长专门作出批示,指出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毕业生基层就业问题,并亲自与毕业生座谈。程天权书记出席“毕业生应聘北京村官座谈会”,鼓励毕业生用所学的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早在2005年,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基层就业的宣传动员活动,在北京市高校中率先掀起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潮,并在2006年4月正式出台了有关政策给予支持。2007年,人民大学毕业生中有190人赴西部就业,144人赴基层就业,46人选聘为北京村官,人数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
  “在2008年,我们将全面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各项要求,继续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全程化、人性化’,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力,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继续将人民大学的就业工作维持在高水平,为把人民大学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此,蔡荣生主任满怀信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