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经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挑战_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读经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挑战_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发布时间:2019-01-27 04:20:22 影响了:

  内容摘要: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读经教育正日益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这一新课题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应对挑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经典 中学生 教师
  
  作为中华文化智慧结晶的经典对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读经,是我们民族已经沿用了上千年的极简单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在过去几十年里渐渐被忽视,直到最近几年才重新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对中学生进行读经教育于是重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既是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大胆尝试,也是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挑战。读经教育就是用经典达到启蒙与养正之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需要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一)要求教师建构自己的经典认知
  首先,语文教师应有广阔的人文视野、相应的专业素养、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宋吉缮在《中韩两国教师专业化比较研究》中提出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其中包括: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较高的职业道德;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教不断地学习进修。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不强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本身的成长来看,许多教师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师范教育过程中阅读经典也相当有限。“缺失”、“不足”成为严重的现实。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繁琐的事物和各种压力使教师在专业进修方面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博士曾尖锐地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不够丰富,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
  要成功开展读经教育,教师必须先要有相当大的阅读量。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毋庸置疑,要成为一个称职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增加知识储备。这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需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正如《学记》里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重视熏陶渐染和情感的体验
  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起点,在于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的获得,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要靠长期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在语文教学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让学生领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68岁的老人,年老体衰又卧病在床,却仍不自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由此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关键,在于人性的自觉,人的心灵自悟。语文课程的人文化特点,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创设和谐气氛,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陶源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进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处理好“不求甚解”与适度导读的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经的时候要注意处理好理解与背诵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读经,不仅要教会学生读、背,更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读经的能力。这就涉及到背诵和理解的问题。“不求甚解”是中华古诗文经典工程组织者倡导的原则。它是基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学生的阅历、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理解力不可能达到某种水平,如果硬要学生去理解,就失去了读经工程的意义,是为应试教育加薪助燃。所以应当让学生先背诵后理解,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他们的心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未来的人生中慢慢体会。“不求甚解”不等于“不求解”。一些老师在带领学生读经时囿于这一原则,一点引导工作都不去做。也有些教师,在读经中做了一些引导,如其间的小故事,如何读文等,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和记忆效果不错。古人云:“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而荡乎音。”可见,理解与感受是朗读的基本条件,读又是记的基本条件。记忆和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效果会更好。问题是这个理解如何开展。笔者认为,在当导处、能导处还是应该适当引导的。至于读经课应该怎么上,什么方式最好,什么形式最有效,很难统一标准。不同的教师,个性不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和最有效的,如何引导不妨各行其是。
  读经教育是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见在汗水浇灌下的种子慢慢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陈笑微,郴州市北湖区市郊中心学校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