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影响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1-27 04:20:27 影响了: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校园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实用性、功利性的阅读态度和娱乐性快餐式阅读方式。远离了文学经典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语言文字运用表达能力降低,人文精神缺失,整体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营造大学校园阅读经典的氛围,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对于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经典边缘化大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对策
  
  何为“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1]“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2]然而,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来临、经典消费思潮的兴起、网络电子媒介的普及应用等客观因素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学校园并非孤岛,当前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已悄然发生了巨大改变。阅读文学经典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涵养人文素养,丰富人生经验,充实精神世界,呵护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边缘化导致人文素质不断滑坡。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边缘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消极影响,探寻大学生人文素质部分缺失的原因,并积极思考其对策。
  
  一.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边缘化现状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隔膜和疏离相当严重。通过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了解询问、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阅读特征。
  首先,文学经典阅读日渐边缘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仅仅把阅读文学经典当作课余消遣“偶一为之”,且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丝毫不敢兴趣,从未阅读过,也不打算阅读。例如,大学生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直观地反映出文学经典在大学校园的边缘化现状。调查显示,四大名著这样的“必读”书目在当前大学校园已经难寻踪迹,只有极少人通读过或部分度过,甚至相当一部分完全没有阅读过。2004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及其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回答“你喜欢的作家”时,进入大学生组前十名的是:鲁迅、张爱玲、金庸、郭敬明、余秋雨、刘墉、安妮宝贝、痞子蔡、巴金、余华。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以新闻式阅读和趣味式阅读为主,武侠、言情等流行小说、网络文学作品等占据很大比重。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已经越来越走向消遣和休闲,经典严肃而具的文学作品在一步步淡出大学生们的阅读视野。可以说,在部分大学校园里难觅“一心只读圣贤书”之芳踪。
  其次,实用性、功利性读普遍存在。既然对阅读经典兴趣不大,那么大学生们感兴趣的书籍是什么呢?由于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在校大学生迫于升学、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大多直奔就业目的,往往花费巨大精力钻研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掌握计算机技能。专业书籍、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占书架上的大部分比例。在这些书籍中,英语四六级考试书籍、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考研书籍等考试书籍最受青睐,是阅读首选。其次,人际交往、经济管理、职场攻略、求职面试、成功辅导、心灵鸡汤等实用性书籍成为大学生书桌的常客。这种实用性第一的阅读取向直接导致了大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升学的需要被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个体心灵的需要几近丧失。
  第三.娱乐性快餐式阅读、电子图文影像阅读是主流。
  纵观各大高校图书馆,人满为患之处大多是报刊杂志区。为了满足消遣娱乐的需要选择休闲娱乐性图书,如漫画、时尚杂志、时政新闻等书刊。很多学生的阅读比较快餐化,通常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浅尝辄止,停留于表面肤浅阅读,少有文本审美价值的体验、思想内涵的体味。“快餐化”文学消费最典型的特征莫过于文学作品的“图像化”潮流。这种文学“图像化”现象包括各种“绘本”文学、摄影文学、电视文学、文学的影视化、名著的影视改编等。此外,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介阅读也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常态。影像化载体的兴起使得传统的经典文本显得苍白无力,大学生群体成为这种直观性、形象性、刺激性和消遣性的影像化文本忠实的追随者。文学经典在网络化和影像化的双重夹击下不断边缘化。
  
  二.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消极影响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更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大学校园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写作能力下降,人文精神缺失两个方面。不少教育界知名人士呼吁,大学生不读书,难当大任。文学经典的边缘化由此带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的隐忧已经成为整个教育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首先,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减少直接影响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为例,文学社团寥寥无几,参与人数相比其他社团明显属于冷门,且难以培育或者发掘几位有阅读和写作爱好者。学生的作文、毕业论文错误百出,文体也不规范,有些学生写作能力之差甚至超乎想象。这种现象固然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有关,但是,横向来看,在一些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文学同样面临边缘化命运,文学爱好者成了高校校园里的“潜伏者”。如此背景,当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日益退化了。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退化固然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有关,但是,大学生如果具备建立在饱读经典基础上的人文素质,恐怕不至于此。
  其次,对文学经典的疏离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远离了文学经典这一精神宝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聊,精神家园变得越来越荒芜,浮躁、冷漠、急功近利、信仰及人文关怀的缺失等种种问题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的功利和自我倾向、人文关怀的缺失、心理素质存在缺陷。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缺。“阅读文学经典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和智慧的积累,从审美出发进入到发展知识,从发展知识到丰富精神世界。”[3]阅读文学经典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积累知识、健全人格、完善心智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传统文学经典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边缘化的现实。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清华大学的刘海洋向国家保护动物黑熊举起了硫酸瓶,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向自己的同窗挥起了屠刀,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不仅不救助伤者反而将其杀死,这些事件令世人震惊和深思,折射出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乃至人性的缺失。
  
  三.加强文学经典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合理建构的策略
  
  文学经典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能够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文化经典,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和人生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后盾。重拾经典,回归传统,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文素养的需要,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加强文学经典教育建构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1.培养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来看,培育经典阅读兴趣是第一要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可贵的自觉性。大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疏离很大程度是源于缺乏兴趣。培养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之事,需要举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合力,倡导快乐阅读,打造书香校园,努力引导大学生克服种种形形色色休闲娱乐方式的诱惑,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始终坚守阅读经典这一诗意的栖居地,从古今中外无数文学经典中吸取人文精华,通过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阅读积累和涵养,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营造阅读氛围,变消极为积极。
  整个社会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阅读氛围。转变社会风气、文化潮流的消极影响,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读书是一种文化,不能太功利,读书是一种享受,不能太浮躁。整个社会要倡导一种非功利性的、自我精神需求的阅读文化,摈弃消费主义的快餐式阅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在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下,大学校园的浮躁、功利必定会有所扭转。
  大学则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人文教育是大学的永恒使命,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大学的存在目的在于培养人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重技能而轻人文,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成为“单向度”的人,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要改变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把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人才摆在首位,变急功近利的“专业人才”为“精神成人”,从源头上为大学生创造阅读经典的有利条件。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注重融入文学经典教育。对于读书协会、文学社、记者协会等社团要大力扶持其发展,经常性地开展文学名著阅读交流会、读后感比赛等活动,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文学经典的活动中来。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于阅读经典常常是“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迫于升学、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放弃阅读经典。当前社会上涌现出的国学热、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热潮、书香校园热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正在形成。
  3.创造阅读条件,变不利为有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然而在书籍人均拥有量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要推动大学生广泛阅读文学经典,提高人文素质,必须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首先,要大力创造便捷、高效的经典阅读途径和方式。高校要加大对投入,提高经典文献拥有的数量、质量,如图书馆馆藏要打破英语、计算机、专业理论等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不断提高文学经典书籍的比重。其次要积极创造多种多样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方式,如充分借助网络、手机等载体,推进文学经典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文学经典成为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接触到的精神食粮。再次,要重视人文课程的教学。通过开设文学欣赏、经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文学经典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频率,使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研讨成为常态。最后,大学教师要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教师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带头阅读文学经典,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课程的教学与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的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对一些难读却又经典的文学作品,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学分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这些书才是真正有品位的,值得阅读的文学作品,从而引导他们不断的读好书,好读书。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将这种说法推到个人身上,则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育史。”[4]正是从精神发育的层面,我们看到了经典阅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建构的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态度、阅读深度决定着其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的高下。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健全心智,升华人生,奉献社会,这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条可靠路径。在校园这一方净土,文学经典对于每一位大学生开卷有益。
  
  注释:
  [1]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5,48(3):189-193.
  [2]刘晗.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当下的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85-89.
  [3]许军娥《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J]理论学刊.2008(6)172,119
  [4]林丽《人文阅读与写作》[M]第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郑桂,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