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蓉城主阵地语文八上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蓉城主阵地语文八上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0:57 影响了: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一.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
  
  1.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
  汉语具有很强的表义功能,同时它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2.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初中的学生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然后才由外观的语言过渡到耳语,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朗读正是帮助他们通过“听”来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有助于增强记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点拨下,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体验快乐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3.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体会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老师讲得再细再好,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加强朗读训练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曾经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不待老师讲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
  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四.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做好范读
  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之中。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
  4.朗读和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完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
  
  李英杰,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