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点燃生命诗词
 

【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点燃生命诗词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1:47 影响了:

  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诗词语言精炼,深受学生喜爱,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能巧用诗词会使历史课变活动,打动学生的心,会使历史课更有生气,并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历史热情因此被点燃起来。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新教材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学习。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关键。我经常用一些诗词导入新课、突破重点、难点、总结课堂。结果,绝大部分的学生,马上就能完成学习状态的转换,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用诗词导入新课,使历史课堂熠熠生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一些诗词导入新课,从而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序幕。比如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主题《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我就借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下阙诗词导入新课,歌词出现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学生听全词的时候,我就把下阙给学生写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借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听完全词后,我就用彩色粉笔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划出来并分别给学生作解释。在毛泽东笔下的几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位,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值得放在首位呢?从而带学生一同走进了《秦朝的统一》这一课。
  
  二、用诗词突破重点、难点,使历史课堂诗意盎然
  
  诗词往往是历史的缩影,应用诗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讲“五四运动”时,我用了《共青团之歌》,“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青春点燃未来”。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学生久违的青春自豪感。在熟悉的乐曲当中我们开始追述青年节的由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从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还有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因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县丰实。”则以典型的视角描绘了开元盛世的景象。“暖风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苟安江南的情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对项羽的评价,李清照用项羽至死不肯过江东、有英雄的骨气来讽刺南宋统治阶级苟且偷安江南一隅、醉生梦死、歌舞不休、不思进取的行径,但她没有看到项羽败亡的必然性。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词,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历史感,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历史领悟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寓学于乐,轻松学习历史的效果。
  
  三、用诗词作总结,使历史课堂诗兴悠远
  
  新课上完后,我常用一些诗词作总结。比如在学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上册的《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赞美左宗棠在新疆创造的伟大功绩。《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的割让,中华民族在流泪、流血。我就用了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众所周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讲完《**战争》这一课后,我就用“竹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到天”,来形象说明**输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我用“人间黑雾沉于海,天上红霞化作堤”,来小结“虎门销烟”。表达了对禁烟运动的赞美之词和广大人民的喜悦之情。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凯因祸福避趋之。”赞美林则徐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2003年3月,温家宝当选为共和国第6任总理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就用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他为国操劳的决心。
  总之,在历史课堂上穿插讲解这些诗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诗词不但有助于理解历史知识,更能提高文学修养,有“一箭双雕”的功效。
  
  (责任编辑:梁 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