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蓉城课堂给力a加八上【练就慧眼,给力课堂】
 

蓉城课堂给力a加八上【练就慧眼,给力课堂】

发布时间:2019-01-27 03:58:32 影响了:

  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信息表达为实践操作锦上添花。目前,诸多教师已经达成共识:信息技术教学在追求让学生娴熟自如操作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准确、清晰的表达。[1]课堂上因此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既会动手操作,又能动口交流与表达。我们不妨细细体会,在娴熟自如的操作与准确、清晰的表达之间,什么起着关键性的衔接作用?答案是:观察分析。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还需要练就动眼观察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有效的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用细致的眼光捕捉操作规律,用敏锐的眼光觉察操作的有效性。
  学生观察的现状
  由于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缺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机会,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观察的现状往往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1.先操作,不观察。当教师还在布置练习、讲解操作注意事项时,有部分学生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接下来练习时,这些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对题干或题意没有丝毫观察之意,等到操作中“撞了头、流了血”,才回头再看题、审题。
  2.操作后,不观察。不少学生认为完成练习就大功告成了,没有再去观察的习惯。实际上,如果学生在操作后有意识地观察结果并检验操作,可能会产生意外收获,生成新的感悟,从而深化操作。
  3.重操作,轻观察。操作具有显性、动态的特征,而观察则具有隐性、静态的特征。相比观察,操作更可视化、可量化,这造成了教师或学生重视操作,而轻视观察。
  4.有操作,零观察。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常规的“随意观察”,更需要刻意而为的“留意观察”。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未给学生预设让他们眼脑并用的“留意观察”环节,则会磨灭学生的观察意识和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现实价值
  1.观察促进学科学习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一个人知识的90%是通过观察得来的。”[2]信息技术学科的观察包括接受型观察和主动型观察。其中,接受型观察是基于信息的感性观察,通常以学生视觉体验为主,包含教师演示、同伴演示、作品展示等,帮助学生产生视觉联想和操作灵感;主动型观察是基于问题分析的理性观察,强调眼脑并用,学生通过观察不断催生思考。这两类观察可以促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养成信息素养。
  2.观察是分析思考的铺垫
  “观察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3]观察是一种隐性表现,需要通过分析、思考、表达等方式显现出来。通过观察,学生学会联想、比较和类比,收获更多的操作经验、学习方法、质疑精神和思考能力。
  3.观察造就良好的学习品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它需要持久的耐力和敏锐的感悟力。对学生而言,观察的过程比观察的结果更有价值。因为体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更加专注、细心和有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久而久之,它们必然会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品质。
  课堂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1.引领观察,让教师成为观察思考的典范
  任何学习都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示范观察就不能少。教师引领观察时,一般需要事先准备,先观察、后引领,将观察内容置于课堂,一一回放,将观察过程或心得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展现多方面的观察,最好选择一些新鲜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比如文字录入教学,我提问学生是否留意观察过键盘“乱七八糟”的排列方式,为什么不采用ABC字母序列?去台湾旅游时,我意外发现楷体在台湾大街小巷的招牌、纸箱包装上使用很普遍,我把这些观察也融入了设置Word字体的教学中,这也会启发学生的观察灵感。再如教学生用Word绘制“曲线”时,不少学生会忘记“停止”的信号是Esc键。我观察该键,联想到英语单词Escape(逃离),随后,我把这个发现公布给学生。在学习公式函数单元格出错时,学生已经相当果断地学会了“逃离”。
  2.积极观察,让学生体验观察思考的乐趣
  观察是一种隐性表现,学生很容易陷入滥竽充数式观察,教师也难以判定学生的观察进展和观察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观察内容不能吸引学生,难以唤起他们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把学生的观察显现出来,让他们体验观察的乐趣。尤其在学生需要建立观察习惯的初期,教师不妨采用冲突、意外等方式让学生不经意间邂逅观察。
  例1:Excel筛选
  小明是个巴金迷,暑假来了,他决定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些巴金爷爷的图书看,考虑经费有限,要求每本图书都不超过20元。以下是图书列表,你能帮小明找出符合要求的图书吗?请把结果复制到F~I列。
  学生饶有兴趣地用“筛选―自动筛选”开始查找,并用相关字段完成具体条件的筛选。不一会儿,筛选结果就出来了。接下来的复制也不难――选取、复制、定位到F1单元格、粘贴,似乎已经完美收官。正当得意时,很多学生傻眼了:怎么粘贴后整个表格内容“缩水”了呢?重复操作,结果还是一样。于是,平静的湖面漾起了涟漪。一些学生按捺不住了,纷纷问我原因。这正是应用观察的好时机。
  
  
  我提示学生观察筛选后有没有内容发生了变化。“颜色!”学生已经一眼看到了。“具体呢?”“筛选按钮变蓝色了。”“不错,观察挺仔细,筛选按钮变蓝色说明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筛选。”“除了筛选按钮变蓝色以外,还有其他地方变蓝色吗?”“哦,行号也变色了。”“行号不仅变成了蓝色,还变得不连续了。”学生继续观察道。“为什么不连续呢?”“因为有些行不符合条件。”“这些不符合条件的行到哪儿去了呢,是删除了吗?”“不是的,隐藏了!”“为什么?”“行号不连续,那些没显示的行肯定是隐藏起来了。”“那么我们粘贴之后的某些行呢?”“原来也隐藏起来了。”为验证这一观察结论,我让学生取消自动筛选。果然,那些复制的行又显示出来了。一个小意外惹得学生不得不观察。通过这种“声东击西”式的观察,师生细致地分析了筛选的来龙去脉,学生也体验了观察和思考的乐趣。
  3.细致观察,让学生衍生丰富的操作经验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基于观察:科学实验需要周密观察,数学推理需要严谨观察,信息技能的掌握则需要细致观察。我们在操作时多留意“弹出式”变化:出现一个窗口、展现下级菜单、启用复选框、命令按钮无效了……这些都是带有信息技术特色的观察点。通过细致周到的观察,我们试图建立起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规则,获取学习的一般方法,甚至揣摩软件设计者的构思。经历这样的观察思考,学生可以推论类似的操作技能,衍生丰富的操作经验。
  例2:Excel函数
  教师出示学生的虚拟身份证,并用函数提取其中的性别和出生日期,要求学生用函数计算每位学生的出生日期是星期几。
  
  
  当我呈现该问题时,学生已经从公式跳转到函数应用了。之前,学生已经查找并成功应用了Sum函数。当公布这道练习后,我要求学生查找星期几的函数。一开始学生懵了,函数名称皆为英文,如何查找呢?我鼓励学生边操作边观察。不错,学生已经观察到“分类”了,知道星期几属于“日期与时间”。学生继续查找和观察,并在几次选取英文函数后,发现其对应的中文说明了,这才是关键!果然,用这样的对应观察,学生成功找到了Weekday函数。虽然查找过程颇费周折,但是学生通过观察学到了查找函数的一般方法。由此可见,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归纳提炼操作规律,比较优化操作方法,使学习变得举一反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有效观察,让学生形成可贵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门实践与思辨、观察与思考并存的学科。信息技术操作中基于格式、内容的观察是直接而又浅显的。要让学生真正领略信息技术的魅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迈向更深层次的观察――基于思考的观察。
  例3:Excel图表创建
  学生根据成绩数据创建两种图表,试图进一步分析图表。
  
  
  师:对于同一个图表类型,可以按行、按列创建两张图表。那么,这两张图表反映的信息相同吗?
  生1:A图表分类轴是学生,可以看出该学生哪门课成绩高,哪门课成绩低。
  生2:A图表可以看出,该同学有学得好的学科,有欠缺的学科。
  师:柱形的高低变化反映了成绩变化。整体来看,某一同学成绩为柱形,你又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呢?
  生3:可以看出学科的平衡情况,有没有出现偏科现象。
  师:你能大致描述有无偏科现象的柱形图吗?
  生4:学科平衡的,柱形差不多高;有偏科现象的,柱形会大起大落,且柱形高低差别越大,说明偏科越严重。
  师:这张图表中哪些学生出现了偏科现象?
  生4:丙和戊。
  师:接下来,同学们能再分析B图表隐含的信息吗?
  生5:从B图表可以看出对某一学科比较擅长的学生、比较不擅长的学生。
  生6:从B图表可以看出某一学科的考试平衡情况。
  师:能进一步说明这个“平衡”吗?
  生6:柱形较平,说明该学科大家都考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师:分析得很到位。B图表可以反映试题的区分度。那么,是不是越平衡越好呢?
  生7:不一定。竞赛的时候应该打破平衡,达到区分的目的。
  师:恰当地使用图表可以呈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成果),指导未来(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评价的科学性给予指导)。当然抽样数据越多,反映出的内在规律越客观、越科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就越大。[4]
  图表本身是视觉化的产物。师生共同提炼图表背后隐含的信息,实现由视觉化转向理性分析,这超越了创建图表的简单操作层面,也超越了直接观察的感性层面。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尝试了信息的采集、归纳、提炼和转化,就有了些数据挖掘的味道。由此,观察让信息技术学科的教与学变得“入木三分”了。
  
  参考文献
  [1]许憬.有效表达: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3).
  [2]穆骥飞.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意义和策略[DB/OL].https://www.省略/Article/wxjy/-wxjy200617/wxjy20061711.html.
  [3]贾莹莹.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DB/OL].https://wenku.省略/view/-50bf1df24693daef5ef73d12.html.
  [4]张利波.对技术追问,寻找课堂教学的丰富内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