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以文化之,美好和谐]创建和谐班级,共建美好校园
 

[以文化之,美好和谐]创建和谐班级,共建美好校园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8:08 影响了:

  〔关键词〕 课堂教学;以文化之;    课堂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64―01
  
  关于“文化”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汉代刘向有“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之语,“文化”大致是与“武”相对的意思;还有人把“文”和“化”分开进行解释,说“文”是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化”就是改变……我们笼统地加以概括就是,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在此,笔者无意于对“文化”进行理论研究,但“以文化之,美好和谐”还是让人耳目一新,想到正在进行的新课改,突然有所感悟。
  目前,我们的教育只偏重于知识的教学,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最终导致课堂文化的迷失,即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精神、思想、方法和行为上的迷失。由于对良好课堂文化的漠视,导致课堂人文精神的丧失;由于对课堂价值追求理解的错位,导致师生成功体验的集体缺失;由于对良好课堂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冷落,导致师生过度关注单纯的知识教学、知识学习,忽略了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由于教与学行为习惯的扭曲,导致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法僵化。
  笔者认为,课堂文化是师生自觉遵循的共同精神、思想、方法和行为。具体说,课堂文化中的“文”就是各民族的优秀传统、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所有的教学资源,“化”就是为实现“文”的内容而采取的所有的教学行为。
  1.由教师唱主角的课堂不是文化的课堂。过去的教育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因此,课堂成了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文化的课堂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觉建构知识的课堂,是重建教师心智的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自觉转变角色,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发展。
  2.只要知识不讲能力的课堂不是文化的课堂。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的不足。“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持久学习”是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所以课堂教学不应将教材视为“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的理解上,而要关注更为本质的东西,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没有互动交流的课堂不是文化的课堂。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互动、多元和协商的。互动指教学活动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状态;多元指教学活动中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协商指师生之间形成的民主、安全、平等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学习应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焦虑。学习过程是共享知识和经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是美好和谐的过程。
  4.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文化的课堂。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是真正教学相长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为“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5.不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课堂不是文化的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而使人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名教师、一项活动,要使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能够奏效,尤其要使教育创新能够落实,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课堂文化很抽象,但也很具体,它关系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和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只要我们秉承“以文化之”的教学思想,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和人格尊严并能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沈丽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