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有关“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一点疑问】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有关“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一点疑问】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9:33 影响了:

  近日读到聂剑平老师的文章《如何理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见于《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它正好解答了长期以来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疑难。在向聂老师学习的同时,也对聂老师提出的理解产生了一点疑问,现在此请教于大方之家。
  诚如聂老师所言,“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确是不能作为意动用法来讲的,聂老师所说的“意动用法的典型语法结构”足以证明了这一点。既然不能作为意动用法讲解,那么是不是一般教材和资料的注解――“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就是错的呢?笔者认为似有不妥。
  从这个句子所在的语言环境(在这里,原文第2自然段不再引述)来看,全段表述的重心是在说明秦人所拥有的美女和珍宝之多。从“燕赵之收藏”开始,文章进入对“珍宝之多”的描写。作者先是说明秦人的宝藏是来自于六国,而六国的宝藏又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而来,因此“倚叠如山”。那么怎样表现出秦人的珍宝之多呢?作者就写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其目的在于表明秦人没有把这些珍宝当回事。因为多,所以珍贵的宝鼎在秦人眼中也只是相当于一口铁锅而已;因为多,所以美玉也只是相当于石头一样;因为多,黄金也只相当于土块;因为多,珍珠也只能相当于石子。这正好和后文的“弃掷逦迤”相呼应,也说明了“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的“惜”字。聂老师据此而说的“秦人丧失了识别宝物的智能”,显然是对这个句子的一种误解。“把宝鼎当做铁锅”绝对不是秦人不识货,恰恰是因为宝物太多了,所以,宝物的价值在秦人心中就贬值了。因此,“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应该理解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至于它的用法,目前资料对这个句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鼎”、“玉”、“金”、“珠”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把宝鼎”、“把美玉”、“把黄金”、“把珍珠”,后面的“铛”、“石”、“块”、“砾”是名词作动词,理解为“当做铁锅”、“当做石头”、“当做土块”、“当做石砾”;另一种理解是认为“鼎”、“玉”、“金”、“珠”就是名词作动词,理解为“把宝鼎当做”(其它相同)。这两种理解应该说都可以,根据文言文理解尽可能简洁的原则,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而聂老师所提出来的理解――“鼎像平常的铛一样(多)”等,笔者不能苟同。因为,如果按照聂老师的理解,那么“铛”、“石”、“块”、“砾”就应该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了。同样,根据我们高中教材所出现的“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它也应该存在一个“名+动”的结构,比如“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斗”、“折”,应理解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这些活用为状语的名词后面通常都跟有一个动词,像这里的“折”、“行”。类似的还有“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翼”,“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中的“犬”。而这里的“鼎像平常的铛一样(多)”,不符合“名+动”的语法结构,而且后面还需要补充一个形容词来作谓语,理解起来很麻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的句子理解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不把它当做是意动用法就可以了。
  [作者通联:湖北葛洲坝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