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国“第二海军”挺进南沙] 海军南沙水警区
 

[中国“第二海军”挺进南沙] 海军南沙水警区

发布时间:2019-02-10 04:02:55 影响了:

  今年4月,中国渔政执法船首次进入南沙最南端海域巡航,招致马来西亚海空军跟踪骚扰。同时,中国海警部队加强对他国违规渔船和测量船的执法力度,顿起风波。两者共同说明:中国“第二海军”初露峥嵘!
  
  南海执法呼唤
  
  中国海洋经济不断发展,2009年海洋经济产值接近GDP八分之一,较改革开放之初的比例增长十倍,海洋权益正在不断随国力增强和对外交往而扩展,在划分专属经济区及岛礁归属、捕鱼、采油、航道规划等方方面面与邻国产生摩擦。但按照“和平崛起”战略和冷战后和平解决争端的政治趋势,不能轻易动用海军与他国发生冲突。这一切都迫使中国建设一支相当规模的海上警察性质武装,在避免轻易陷入战争的同时维护自身权益。
  南海是中国受到外来海上侵犯最严重的海域,过去海军实力不足且不宜出动执法,海警力量极度缺乏,使得中国政府展示宽宏大度之余只能无奈地声明抗议。尤其是90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越南为了攫取经济利益和战略空间,不仅抢占若干南沙岛礁,更不遗余力地派遣携带枪支的“武装渔民”到西沙群岛海域“宣誓主权”。中国海军实力远胜,却因其非军人身份,不能随便开火,只能驱赶或者短暂拘留。但越南挑衅者被放回后立刻故态复萌,在中国海军和执法力量不足时,武装阻挠中国渔民正常作业,甚至出现公然伤人抢劫事件。
  2005年以来,中国海警船经常到西沙海域和北部湾中方一侧巡逻,对越境打渔的外国渔船扣押驱逐,还多次逮捕抢劫中国渔船商船的海盗。故近两年外国渔船侵渔事件大大减少,今年春季我国宣布南海控制渔区休渔禁捕,越南虽书面抗议,但也没敢派渔船挑衅。  美国海军主力虽远离南海,但打着“科考”名义的电子侦察机和测量船却从未间断,甚至经常到海南岛附近挑衅侦察。由于未入侵领海,其活动是否妨害我国也不能用确凿证据断定,故中国海军也难以登船检查和扣留,此时海警力量就成为跟踪监视并制止其作业的必要力量。2009年4月11日,美国和台湾人员搭乘“科考船”进入东沙群岛作业,中国渔政船及时以“这里属本国专属经济区”为由,将其驱离。今年1月3日,7艘中国海监船只赴南海管辖海域巡视,再次遭遇美国“调查测量船”,将其坚决驱离。这等军队不方便出面的斗争恰恰是中国南海方向纠纷的日常体现,对未来中国海洋战略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坚持南沙群岛都是中国领土,中国渔民自然也有在附近海域作业权利。但近20年来,东南亚国家对南海岛屿和海域划分的侵蚀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渔船20年来在南海被抓扣罚款事件超过300起,至少80多条渔船上1500多名渔民被扣押,甚至25人死亡。今年春季中国渔政船编队到南沙巡逻,中国渔民感叹“(外国)船一下子少多了”。
  
  军舰与海警船执法优劣
  
  军用战斗舰艇其设计目标是用于海战,强调速度快、火力强、仪器精密,不可避免地出现造价高、消耗大、居住环境差强人意、长期持续力不足等弱点。而海监、渔政等非军事执法船设计思想是用在海上长期低强度巡逻,数量较大,很少动用武器,设计建造理念与军舰区分明显。
  中国海军自2008年底以来,在东非索马里海域执行长期反海盗护航任务,不过从报道和细致观察中可以发现,驱护舰等配备高性能武器和超精密仪器的军用舰艇不适合在海上长期巡航,对付海盗等也属于大材小用,对高科技武器的宝贵寿命造成一定浪费,若使用规格适当的非军事巡逻船,耗费最多是军舰三分之一,且基本不影响任务完成。
  2007年,两艘1700吨级的053H型“江湖”级护卫舰移交给海警部队,拆除导弹和大口径火炮,变成执法主力“海警1002”和“海警1003”。今年在南沙海域巡航的中国最大渔政船311号其实也是南海舰队原4450吨潜艇救援舰改装,于2006年10月移交。这种形式虽然省了造新船的费用,但是海军舰艇固有的高耗油、长航程能力不足的缺陷依然存在,况且退役舰艇数量有限且多有耗损,还是自造新船划算。
  海警船一般按照商用标准建造,不需要昂贵的高强度特种钢,动力、仪器、武器等也只需适当配备,故造价较低,可大批量生产,有很强的长期巡航能力和抗风浪适航性,适宜长期执行非战争海上行动。
  过去中国公安边防海警部队基本装备近海用小艇,满载排水量不超过200吨,虽然有接近30节的高航速和1座双联14.5毫米机枪,基本可以克制近岸的走私船和非法测量船,但艇体小带来了抗风浪能力差的弊端,气象条件好时出海半径不超过200海里,对海上斗争焦点――东海油气田和南沙群岛鞭长莫及。
  有关部门近年来也在努力改善,如2004年上海公安边防总队装备了新型海警船“海警1001”,排水量1500余吨,设有直升机甲板和摩托艇,搭载37毫米炮和高压水炮等海上低致命性武器,算是填补了海警中型巡逻船的空白。2005年8月,新型海监船“中国海监83”交付,排水量3980吨,装备世界一流的电力推进吊舱和先进电子系统,备有直升机甲板和机库,续航能力高达10000海里,自持力60天。而农业部负责人今年称,未来三五年内,至少5艘3000吨以上渔政执法船在南海服役,都可搭载直升机甲板和机库,届时南海方面的警用执法力量将相当可观。
  
  海警一线,海军二线
   发达国家维护海洋权益,多仿效美国,“海岸警卫队”先行出面,海军在后方准备支援。日本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日常海洋执法有海上保安厅负责,目前拥有超过500艘巡逻舰艇和70多架飞行器(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拥有世界上惟一的排水量万吨级的“沿海巡逻警戒舰”,将其海上巡逻区和海上自卫队(相当于海军)辖区紧密接合,在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海域高频率巡航,严密监控所辖海域状态。最近刚刚跟中国发生“渔船事件”的韩国同样设立海洋警察厅,拥有近300艘中小型巡逻船,同样与海军密切协调,监控周边海域。  尽管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承认各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却因为经济因素,更因为思想束缚,对海洋领土执法的装备乃至机制建设重视不足,以致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两难状态:贸然用海军执法,容易将国际民事争端升级成军事冲突,与国家发展战略违背;不出动军队,非军事海警执法力量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权益流失,同样不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1998年10月,中国国家海洋局下属海监总队成立,标志着海上执法力量走向健全。然而,因缺乏经验和部门利益束缚,国内海洋准军事执法力量严重分散――交通部下属的海事局船队、国家海洋局下属的海监总队、公安部边防管理局下属的海警部队、农业部渔政司下属的渔政船编队。
  目前中国某些高科技特种船舶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如前所述,海警船并非难于登天的高科技船舶,国内技术、工业规模乃至财政实力都有大力发展的基础。而且海警被称为“第二海军”还有人员因素:海警往往为海军储备人才,退役官兵熟悉军事行动规程,也有一定专业技能教育,更适合继续为国家利益披坚执锐。
  长远来看,中国加强海上综合执法力度并与海军密切协调配合,将巡逻海域从近岸逐渐向外拓展,实现常态化和广泛化,是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实现中国在“海洋世纪”崛起的重要任务,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和海洋利益诉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海军借此海警力量发展,也从复杂繁重的近岸近海日常任务中解脱出来,全力建设远海乃至远洋“蓝水海军”,实现与海警乃至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