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哲理性作文立意三法】作文立意技法之类比法
 

【哲理性作文立意三法】作文立意技法之类比法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5:09 影响了:

  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检索已有的范例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为了便于讨论问题,本文把“哲理性作文”约定为在短小篇幅中能阐发深刻哲理为主的作文。本文写作中曾检索了从1979年以来的大量高考优秀作文,分析他们作文立意的方法,拣出哲理性作文立意的三种方法,结合2009、2010年福建高考优卷作文进行具体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在范例中学习方法。
  优秀的作文有很多胜出的方面,可以在语言,可以在材料,也可以在篇章结构,但也有一开始就在立意胜人一筹的。立意高明的文章,可以说是赢在决胜之前。下面简述哲理性作文的立意三法:
  
  一、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不特现今才有,是古已有之的现象。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著名的例子。古人盛赞孟尝君能礼贤下士,鸡鸣狗盗之徒皆出于门下,特别是《冯缓客孟尝君》更是闻名古今。冯缓为孟尝君收买仁义、巧置三窟,使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早已布在人口,孟尝君更是博得能延揽人才的美名。王安石反向思索,自出机杼,指出历史所称孟尝君“能得士”的荒谬之处。他认为,如果孟尝君能得真正的士,就能制服强大的秦国,根本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徒”,正是因为他的门下充斥着“鸡鸣狗盗之徒”,所以真正的士人才不愿到他的门下。王安石的见解很新颖,尽管结论值得商椎,但是思辨力量之美,足以使这篇文章扬名千古。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面去确立新论点,去阐发新见解。2009年福建高考优卷作文《瞬间也是永恒》是反弹的生动一例。作者以昙花、朝露自然之物的瞬间美丽展现,阐释了瞬间的永恒价值。然后以李白瞬间的诗意感悟,屈子瞬间的投江报国,以及历史上诸多英豪瞬间的不凡成就,阐明了瞬间造就真、善、美的永恒价值,由此证实瞬间的永恒之美的真实内涵,是一篇难得的佳构。2010福建高考优卷作文《偶然?必然!》由《格林童话》成功的偶然性想到它的必然性,把偶然和必然由对立关系上升到对立面的关联性,不止步于偶然或者必然,而是指出偶然中的必然这一早已被科学所论证的观点。其中“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充满了睿语哲思,在立意上已高人一等。
  反弹琵琶法讲起来容易,但是实践中其“创造点”往往很难做到。因为立新论点,阐发新见解并不是空中楼阁,不能单在“创造技术”上做文章,必须在文化的根上开其源广其流。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的《咏梅》诚为雄奇、瑰丽,陆游的忧思孤苦的《咏梅》也不失为悱恻、凄美。为何要在美上分轩轾?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也没有分上下品。一个考生由于家庭不幸,文章多了点低沉、悲伤就斥为消极,那么还指望他如何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多元的选择就更谈不上了。以至于“我们总是让学生写《童年趣事》,却提防着学生写《青春伤怀》;总习惯于让学生写《家乡新貌》,却不让学生写《乡村之灾》;总是鼓励学生写《人间温情》,却反对学生写《人性之恶》……”总之,我们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审美者”,却担心学生做了“审丑者”。但是,所有的“健康”和“正确”都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凸现,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就应该给他们这片土壤。
  
  二、以小喻大
  
  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小小的事物、小小的事件常常含涵着大意义。作文者就是要从小事物和小事件中发现它所含的大意义,并用笔触把它描绘下来。2009年福建高考优卷作文《这也是一种力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作者写了简单的一个动作:微笑。指出微笑背后的万般力燕。联系汶川地震中被救小男孩的“乐观、坚强”的微笑,奥运会志愿者的“包容、接纳”的微笑、温总理慈祥自信的微笑……雄辩地证明微笑的力量。文章不仅在引领读者去发现微笑的力量,更在号召人们学会微笑,学会感恩、宽容、坚守,号召人们“将微笑作为一种力量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样逐层递进地展开,使议论具体、深入。作者挖掘出微笑及微笑相关的动作的深刻意蕴,展现了作者思辨力量的美,凭此征服了很多人。2010年福建高考优卷作文《尘封的梦,重拾未晚》通过记录一位爷爷年轻的梦想以及因生活磨难而无法实现梦想的遗憾,大而化之,发出这样的感概:“世界上有太多事不能准时到站,有太多梦想被生活延误,我们焦急等待却沓无音信。最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梦想被尘封。”在这里,爷爷的遭遇是小,但很多人在等待岁月中被尘封的梦想却是大。作者想通过爷爷的遭遇告诉那些不甘梦想沦落的人,“东榆既逝,桑榆未晚”,“心若在,梦就在”。以小喻大,深化了主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小喻大关键在于“喻”字,“喻”是象征。小与大的关联在于它们没有内在的一致性或者共同的特征。在上文中,“微笑”是我们面对灾难、厄运、困难、磨擦时一个动作,而“乐观、坚强、包容、自信”等等则是我们面对灾难、厄运、困难、磨擦时的精神。只有相同的特征,“喻”才能找到它的支撑点。上文里爷爷无法实现梦想的遭遇岂不也是很多人的遭遇,由个体遭遇扩展到群体遭遇;由群体遭遇泛化到日常事理,自然深化了写作的内涵。
  以小喻大的立意方法来源有两个。第一个是来自已经形成的关系,比如小蜜蜂和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关系,松柏和坚贞不屈的人的关系,舟和君王的关系,等等,不一而足;另一个则来自自己对事物内在意蕴的深刻反思,比如我们例子中对“微笑”的反思,则来自作者深入的思索,拓展了“微笑”的含义。
  
  三、以果溯因
  
  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中,都存在因果关系。从结果去探求原因,可以更加深刻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苏洵《六国论》以六国破灭的历史事实,追究六国破灭之道,得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点原因,并就这两点原因作事实的阐述。这篇文章成为有史以来政论文的典范,不能不说和苏洵成功运用“以果溯因”的方法有莫大的关系。同样,在高考中不乏这样的成功之作。2009年福建高考优卷作文《这也是一种幸福》由当医生的爸爸和当护士的妈妈平淡如白开水的生活入手,写出“我”对父母幸福的疑惑,后来在妈妈的启发下探究父母幸福的原因,终于悟到,原来“爸和妈的幸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琐碎的柴米油盐里,也在那条他们一起走了二十多年的路上”。那么,就“不是每一份爱都需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追寻;不是每一份情,都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肝肠寸断;执子之手,与予偕老,这也是一种幸福。”道理简单又不失其深刻。2010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从《格林童话》的流行探究它的原因,提出“真、善、美”是这本书得以行世的根本原因,指出实用主义对我们生活造成的迷惑作用,引用荷尔德林的话重申了“真、善、美”的巨大价值,是从结果追问原因的佳作。
  因果关系是事物的逻辑关系中一种很常用的关系。由此因推出此果有时候是“可然”的,有时候则是“应然”的。张中行认为“由此及彼,意思前后相生,是连。此和彼之间,不能满足于只有‘可然’关系,应该要求有‘应然’的关系。例如由‘竹子’想到‘沙漠’(无竹)是可然的,由‘竹子’想到‘江南’是应然的。可然,读者会感到生硬甚至离奇:应然,读者会感到顺理成章,恰如所愿。”说得简单点就是竹子生长需要水,沙漠没有水,所以沙漠无竹;竹子生长需要水,江南有水,所以江南有竹。我们都知道,前一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后一个结论才是正确的。而当我们由果来推溯因的时候,这种错误是不存在,因为果首先是正确的,因不管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都没有关系。当然,如果是充分的就更让人信服。
  由果溯因法考验着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但是,我们切不可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闫希虎、高云霞的《“因果”推导式作文法初议》…认为:“‘因果’推导式可以分为两个教学段:一是小学期(形成期),二是初中期(完善期)。”他们甚至认为,小学期就可以完成三元的因果推断教学。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是否着意去提高学生的这种逻辑推断能力,并把它实践在作文立意中,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肯定胜过盲目地摸索。
  哲理性作文立意三法涉及到哲学的一些方面。反弹琵琶法对应全面看问题的哲学观点,矛盾对立两面才能完整地呈现事物的全貌;以小喻大法对应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特殊个体到普遍联系,是事物的深化;而由果溯因法则对应辨证看问题的哲学观点,以逻辑思考问题,才能赋予思考以理性。
  关于作文的立意方法还有很多,哲理性作文的立意也绝不仅此三种。只有在教学当中,充分地进行反思,我们才能对其现象进行规律性的把握,以期促进后来者的学习和写作。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