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鹬蚌还能开口说话吗|鹬蚌
 

鹬蚌还能开口说话吗|鹬蚌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1:45 影响了:

  1988年春天,笔者执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课上完后,笔者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一位平时不很用心的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河蚌夹住了水鸟的嘴巴,它们还能开口说话吗?”真是一石激起干层浪!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炸开了锅,大家立即分成两派,有的认为确实不能说话,应该将“说”改成“想”;有的认为寓言是假的,开口说话也可以,否则对方就听不到各自的想法了。课后,笔者让语文课代表执笔,将大家的讨论情况写成《给编者的一封信》,寄给了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尽管文章最终没有发表出来,但是课文在改版时真的将“说”改成了“想”。
  那年暑假,笔者写了一篇教学随笔,至今保存在自己装订好的《教学体会集》中。随笔是这样的:
  《鹬蚌相争》是四省市六年制语文第10册新选的一则寓言,讲的是鹬蚌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让第三者占了便宜的事。课文中有水乌和河蚌的两句话,都用“说”字表达。我觉得用“说”字是很不妥当的。水鸟和河蚌到底说了没有?它们到底能不能说话?
  课文告诉我们,“一只水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紧闭蚌壳,夹住了水鸟的嘴”。这样一来,水乌和河蚌显然就“有口难开”了。所以,此时课文再用上“说”字,就前后矛盾了。我们当然知道寓言是“把动植物人化,让它们表现人事方面的内容,从而形成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儿童文学常识简编》第23页),但是,动物的嘴巴明明张不开,还会讲出哪十白一句话来,即使是“人化”的寓言,也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我想,课文是不是应该把“说”改成“想”?这样一来,不仅没有改变课文的原意,而且更加符合语言“人化”的特点。
  不久前,笔者阅读上海《文学报》(见《文学报》2011年9月15日《(落花生)和(小马过河)》,作者石飞),也看到了一个类似的案例。文章大致内容是:
  《小马过河》这则童话故事自1957年至今,长期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堪称精品名篇。
  作者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家的儿子还在读幼儿园。看《小马过河》动画片时,他对着电视大喊:“电视讲得不对,小马不怕水,小马会游泳!”
  《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家喻户晓,寓意鲜明,积极向上,意在告诉小朋友:同样的环境或同样的问题,因人而异,感受各不相同,需要亲自体验一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然而,作者忽视了一个常识问题。马是一种天生就会游泳的动物,更何况小马已经能够干活,长成了“小大马”,莫说是哗哗的小河,即便是大江大河,它也不会在乎。古代早有“牛谳江,马海”之说,马显然是一种善于游泳的动物。这说明,作者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选错了“角色”,不应该选天生会水的马,而应该选那些天生不会水的动物。“角色”错了,难免“艺术失真”,弱化教育性,遭到孩子们的质疑就自然不过了。
  上述故事与笔者20多年前遇到的“鹬蚌还能开口说话吗”异曲同工。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是,眼下入选语文教材的许多文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日“缺憾”。比如现今使用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秋天的图画》,第二部分四种景色写得就有些生搬硬套。梨树、苹果树这两种景物是很和谐的,问题出在水稻和高梁上。水稻一般盛产在江南和东北,高梁一般盛产在黄土高原或者山东。所以,课文写同时欣赏到金黄的梨子、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梁组成的“丰收图”,从而赞美“勤劳的人们”,就显得虚假和拔高了。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瑕疵”就将它们删掉,毕竟十全十美的文本实在太少。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不要被名家名篇的影响以及既成的“定论”所慑所蒙,而应该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一想,它们是否还存在什么缺憾――”硬伤”或“软伤”,并能将其“缺憾”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们,相信孩子们的判断。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31400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