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教育仿生:“何处用”“怎么用” 全国机器人教育排行榜
 

教育仿生:“何处用”“怎么用” 全国机器人教育排行榜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7:37 影响了:

  摘要 教育仿生是已经兴起的一门教育研究科目,对于拓展教育研究视野,解决教育疑难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建设角度论述了教育仿生的运用领域,从比喻、借鉴、优化、批判、重构五个方面论述了教育仿生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 教育;仿生;语文教学
  
  教育仿生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来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行为。以往。我们曾无意识地、零碎地将不少外学科的知识或成果仿用到了教育领域,但一直没有主动地、系统地思考如何利用教育仿生来丰富教学艺术,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益。而今,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研究领域,教育仿生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自觉关注。下面就语文学科中的教育仿生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育,运用仿生的广阔领域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仿生思想大有用武之地。语文是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的学科,汉语言具有重情感、表意含蓄、表述简练的特点,因此在文本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含义难以理解的地方,这时我们可以用“仿生”的方法来启发学生领会、感悟。比如教学《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课时,文中有一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许多同学质疑其表述不准确。因为自然界中比苇草脆弱的东西很多,如朝生暮死的菌类、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等等,苇草怎么可能是“最”脆弱呢?于是我这样引导学生,我说:“花是香的。你们看对不对?”学生齐答:“对的。”我说:“其实大自然中很多花并不香,有的还有臭味。那么你能不能否认‘花是香的’这个命题呢?”大家稍一讨论,便恍然大悟:“苇草最脆弱”,这是将脆弱、渺小的苇草相对于广袤、强大的自然而论,是从宏观上论述的,所以并没有错。试想,如果不仿用大自然的类似的现象加以说明,单凭老师的反复解释,既浪费时间恐怕也收效甚微。
  此外,在学生需要深化理解的时候,在文本内容容易混淆的时候,在学生需要探究的时候,等等,也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仿生”的方法,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从而突破障碍解决问题。
  其次,在语文学科建设中,仿生思想正逢其时。这里的语文学科建设指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语文教学理念、学科定位、教学艺术、教材建设、考试评价等的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学科建设一直受到批评和非议,到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就像医学上总是借助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一项又一项发明来攻克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一样,所有的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跳出语文学科。以更宏观阔大的视野,从各个领域寻求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灵感。
  比如语文教材始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不是不喜欢阅读,而是喜欢阅读课外书),阅读教学注重分析也使学生兴味索然,我们可以从《新概念英语》在全国的流行中思考问题症结。当年,《新概念英语》和《许国璋英语》同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畅销的英语自学教材。现如今,《许国璋英语》除了英语专业的人作为参考外,无人问津;《新概念英语》却仍旧经久不衰受人青睐。个中原因是《许国璋英语》篇幅较长,练习繁杂,重分析重语法,耗时多收效少;而《新概念英语》篇幅短小精悍,充满趣味。重点的词语句式反复出现,重积累轻语法,容易使人们整体吸收甚至背下整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词汇,培养了良好语感。我们有必要针对这种现象反思一下语文教材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强调语文教科书编写“要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选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管是语文教材编写还是语文阅读教学,都应该像《新概念英语》这样,重视内容,吸引学生;注重学法,方便学生;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注重需要,赢得学生。
  
  二、语文教育仿生的具体方法
  
  1 比喻。所谓比喻,就是仿用自然或生活中某些现象来解释、攻克语文教学难点,以达到教学举重若轻之功效。教育与生活息息相通,打开生活的窗口必然能为教育带来灵感和精彩。所以当教学中师生遇到重点难点需要突破时,教师可选取自然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和现象作喻体,将抽象的、深奥的、难以理解的本体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促进并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教学《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文中先说“人因思想(认识)而伟大”,但后文又说“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这前后表述似乎矛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生病很久了,他知道自己明天要死了。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可悲的处境”,这是很可悲的吧,他还不如不知道自己要死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死去来得好;但是人毕竟是高于自然界万物的,只有人知道自己是因生病而死去,知道自己死亡的不可抗拒,所以,人因能思考、能认识又是伟大的。这样通过比喻,深入浅出,便能使学生对这个道理理解得清晰、具体和深刻。
  2 借鉴。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把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直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丰富语文教学思想和经验。新课改中的“对话”理论便是借鉴巴赫金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对话”和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对话说”而建立的。语文教育家冉正宝也正是借鉴思维培育学的理论才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语文学科性质描述的粗糙:“‘工具性’是对语言天然的交际特征做出的现象性描述,缺乏本质性的揭示。语言其实还是‘思维工具’。”因此,借鉴在教育仿生中非常重要且最为常见。比如说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一直被忽视。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从未用有效的方式来检测这些能力,导致很多高中毕业生不善于聆听,注意力不习惯集中,不能敏锐地把握说话者的要点和意图。我认为完全可以借鉴英语听力测试和公务员面试的形式,利用课堂、考试的时间,通过教师的阅读或语段的录音来考查学生对所听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以此培养学生专注聆听、思考、把握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3 优化。优化是借助教育仿生对原有的语文教学方法或观念进行完善,使之更严谨更科学的一种行为。可以说,回顾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就是一段不断探索、不断优化、不断前进的历程,所以,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探索、思考、补充、优化非常关键。如语文教学一直倡导开展体验教学,但借鉴培训业界非常流行的“体悟式训练”模式。我感到“体验教学”还没有“体悟教学”科学。因为体验教学强调用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来感悟文本,获得理解和启迪,但作为少年学生,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一直在学校,其亲身经历的生活实践毕竟很少,这就使课堂上可资利用、联系的资源大大减少。而体悟教学既强调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也强调结合其非亲身的经历、经验等来协助感悟文本。因为一些非亲 身经历的资源虽然离学生的生活稍远,但通过教师的讲授、描述、呈现,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利用这些资源再来协助理解文本,学生也会解读轻松而且兴味盎然。我本人对体悟教学一直思考并进行了深入探究,特地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该课题已被省教科院列为资助课题,研究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4 批判。批判就是借用外学科观念或理论来对比、观照语文教学,发现其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进。这能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始终沿着科学、正确的道路行进。比如,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迁移的原理都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一种心理结构,前面的学习会对后面的学习或起促进作用(正迁移)或起抑制作用(负迁移)。正如皮亚杰所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建构阅读理解的语言能力结构,使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起正迁移作用,但我们看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便能看出不少的无序:同一篇课文可以编人高中,也可以编入初中;同样作为“文本研习”的一篇文本,初三、高一和高三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解读方式,何谈迁移?甚至同一专题中的文本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迁移,这样何来知识训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等的序列性?因此语文教材建设也是语文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5 重构。重构指利用教育仿生的方法,结合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建构起更加科学的、富有实效的语文教学理念或方法。这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学科建设成效意义重大。比如,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较少时,这些字在大脑皮层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这些点是极容易消失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构成语言系统,使新学的汉字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大脑皮层构建新的链接,产生新的系统,从而融会贯通。牢固掌握。山东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借鉴学习理论和日本汉字教育专家古井勋博士小学生识字研究成果,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就构建了一套新的系统。她打破了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的传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的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学生在低、中年级的阅读量分别达到了50万字和300万字,在实验班学生(五年级上学期)读书量调查中,读过上百本乃至几百本中外名著的学生已大有人在,学生的表达、阅读能力显著高于同龄儿童,其教学成果震动全国。其实,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很多名家,又有哪一位不是在借鉴、重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才造就了自己的辉煌?
  达尔文曾经表示,他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是高智商,不是高深的知识和技巧,而是“善于观察”。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和诸多学科领域是教育仿生不竭的源泉,但愿我们能多从中观察、思考,找到更多的教育仿生的资源、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
  [2]冉正宝,语文教育批评的元基础与语文建设[J],语文建设,2007,(12):4-6。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序言。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