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让农村学生拥有写作资源的海洋] 农村商业银行app 下载
 

[让农村学生拥有写作资源的海洋] 农村商业银行app 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1:05 影响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畏惧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平淡,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错误,详略不当,层次不清,忽视观察思维和语言修改等等。 “作文作文,好似捉魂”,是学生的叹息,也是语文教师的鸡肋。
  我所任教的是农村初中,经济不够发达,信息量小,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统计阅读量时,七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课外书拥有量一共只有十一本,完整看完四大名著的没有,一个班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也只有三分之二,没有读过的大有人在。
  再加上学生不关注生活,写作与生活脱节,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写作时“少慢差废”就不难想象了。所以农村初中写作教学务必开发利用鲜活的写作资源。
  
  一、农村写作资源运用之现状
  
  写作是人们交往的需要。写作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它不象口语、手势语等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既能久存,又能远距离、超时空、超障碍物的交流传达。学生学习写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弱势――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基础薄弱、素质差,这是客观现实。
  优势――如果辩证地看,也会发现他们有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应看到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给了他们以美的熏陶,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二、兴趣――农村写作资源挖掘的最佳途径
  
  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写作恒心 。
  首先,明确兴趣在写作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引导学生喜欢写作,把它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
  这样,写作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让七年级学生去参观养殖场,引导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参与――喂一喂,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通过听、看、摸等参与过程,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
  
  三、积累――农村写作资源升华的基石。
  
   写作需要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证明:“厚积而薄发”,中学生如果不坚持长期积累,而一味追求写作,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收效是不明显的。
  作为农村初中生,要写出好的作文,更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农村初中要合理利用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书源。
  
  四、扬长避短――农村写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作为农村学生,生活积累就是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
  因而我常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观看、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新农村改革热潮中,我们从“两免一补”中领略了党中央的关怀;
  作文材料哪里找,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才是农村孩子写作的源泉。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走进古老的乡村,去了解民间文化;走进农家,去了解分乡的风俗、民情,走进厨房,研究生活燃料的过去、现在与发展前景;走进田园,去与农民伯伯交流;
  走进田野,去领略自然风光,听鸟语,闻花香,看小桥流水,观农村风光,泥巴路、油菜花,深入社区,了解分乡的基本情况、文化建设、人文环境、资源状况、市场经济等;模型地图,写出了调查报告,制成了精美的分乡小报等。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东西走进了学生的练笔本,融进了学生的写作课堂,学生真正做到了“言由心生”,“情从景出”。
  这些孩子们熟悉的农村资源,丰富了孩子们的写作素材,创造了鲜活的语文课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