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什么倾向_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有什么倾向_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论析

发布时间:2019-02-04 04:07:16 影响了:

  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最令人担忧的就是严重的应试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学业过重、学习时间过长、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学生严重缺乏生活体验,同时,束缚了学生思维,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局限了学生的视野,降低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可以发现应试倾向的影子。如何认识基础教育应试倾向,找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寻求扭转应试倾向的途径和措施,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
  
  所谓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是指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过于强调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都过于强调学生书面考试分数的倾向。这直接导致了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以牺牲学生实践、兴趣、全面发展的需求等来达到重点提高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的现象。考试是一种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有效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工具,但在应试倾向的教育中,教育沦落为考试的工具,而考试成了教育的目的,这是一种扭曲的教育观和教育现象。“长期以来,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向更高一级的学府输送学生,而考上大学则是最后也同时是最为期待的目标。在流水线似的学校教育机制上,教师按照要求把学生填饱以后,学生就会升入更高级别的学校。”应试倾向的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思想、体育、实践动手能力等的发展,威胁着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悖,是基础教育中的顽疾。
  
  二、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表现
  
  1 学生评价唯分数主义
  应试倾向的首要表现是在基础教育中学生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人格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等不纳入核心考核范围或者在考核中流于形式。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通过提高考试成绩,也即形成了考核学生的唯分数主义。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化为学生的分数,而不问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地区,教师常常都是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出发,来界定学校的办学水平,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往往被教师理解为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和其他各种测验所取得的分数。同样,一所学校的地位高低,也主要是由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决定。”
  
  2 教师考核的学生分数决定制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分为德、能、勤、绩四大板块,但教师的考核成绩主要决定于业绩考核,而教师的业绩考核主要决定于该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考试分数高则教师优秀,学生考试成绩低则教师无能。社会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同样如此,特别是家长。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在具体教学中不择手段强迫学生提高考试成绩,挤占时间、搞体罚和变相体罚等教育畸形现象。
  
  3 填鸭式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
  填鸭式教学不是纯粹的传授式教学,而是一种严重畸形的教学方式,其直接目的是希望学生取得考试成绩上的高分,而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则不在考虑之列。该模式的具体表现就是讲授知识以题型为主,对于学生的训练采取题海战术,重点训练学生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而无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的甚至于鼓励学生在考试中集体作弊。在这种机械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成为了获得高分的工具,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培养,是一种极不人道、极不正义的教育。培养的只是学生的考试能力,并非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事实上,在很早以前,杜威就指出:“企图使学校中的学习和答问都必须按照一个单一的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乱和故意矫揉造作。”
  
  4 学校评价的学生升学成绩决定制
  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工作的考核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毕业班升学考试成绩,甚至简单化为升学人数,也即学校工作的升学成绩决定制。学校升学成绩好,则学校扬眉吐气,当地百姓兴高采烈,政府大笔奖励。反之,则是训斥、降级,甚至处分,如2005年的山西榆社现象就是实例。这给学校领导巨大压力,从而导致了学校不择手段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在制度上大力倾向于应试教育。
  
  三、我国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深层原因
  
  1 教育过程中的工具至上主义
  以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看,理性可以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指人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从而不顾后果和条件都要完成这一行动的意愿和意念。它全力关注行动是否符合绝对价值,而对行动可能引起的后果在所不惜。而工具理性是人们排除价值判断或立足价值中立,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能力。或者说,是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目的考虑和使用一切最有效的手段所展现的特质。在当前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工具理性极为明显:如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考核成绩,拼命挤占学生时间,通过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来达到提高自己考核成绩的目的。而学校为了自身目的,提高学生毕业成绩,不惜抢夺优秀生源,抢夺优秀教师,挤压教师休息时间,加大教师压力,甚至于组织学生集体作弊。而教育行政部门迫于政府压力和社会舆论,也同样如此。教育本身的特点应该是为了追求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惜一切代价,也即应该是以价值理性为主导的,而在实践中却沦落为工具理性至上,导致基础教育严重的应试化倾向。
  
  2 基础教育中的巨大的校际差距
  这是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重要社会根源,正是因为有着巨大的校际差距,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通过学业成绩在竞争重点学校,小学毕业成绩好则能人重点初中,中考成绩好则能人重点高中,高考成绩好则能人重点大学。这导致学生从一入学就被各个阶段的升学压力所困扰,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只能尽量在每个阶段获得高分,为下一个阶段争取优势。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疲于应付考试,鲜有时间发展自身能力。正是因为巨大的校际差距,导致不同的学校之间的教师质量、教学条件等的巨大差距,才加剧了应试化的倾向。
  
  3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低素质
  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亟待提高。这是因为,教师素质的低下,使其在教学中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观念落后,自身教学能力低下,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的质量,从而采取单一的、粗暴的教育方式和畸形的题海战术、时间战术,大量挤压学生时间和精力,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为让学生给出统一的标准化答案,不惜采取填鸭式教学,从而导致了应试化的直接恶果。
  
  4 统一书面考试公平性背后的内在缺陷
  客观地看,当前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是应试教育的根源之一。高考制度所提供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给了学生公平的考试升学机会,但书面考试的弊端如单一性、机械化、忽视实践能力等亦不容忽视。正是因为人格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难以量 化考核,才导致书面考试成绩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培养成一部考试机器,从而导致了基础教育应试倾向的畸形发展。
  
  5 教育功利化的社会文化心理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高度文凭主义的国家。一张重点大学的文凭能够让个体在就业中增加很大的优势。“除了考试中知识的本身价值以外,拥有这些知识还能带来地位权力等实用价值。”家长普遍希望学生升学考上重点大学,这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取向,读书是为了升学!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取决于成绩,学生可以一切事情不做,只要成绩好。家长的期望逼迫学生从小就极端重视考试成绩,而社会对学生、教师、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主要都源于学生成绩,这是基础教育难以摆脱应试倾向命运的社会环境原因。
  
  6 与科举紧密联系的教育传统
  我国的教育在历史上一直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一方面,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给予教育较高的社会地位,任何人要获取功名都必须经过教育,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巨大历史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完全成为了科举的附庸,能让学生中榜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能考试得高分成为举人、进士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样的评价机制是当今应试教育的历史根源。在科举制度下,教材的刻板的记诵和抄写,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科举的教育传统导致了中国的教育的核心实际上不是发掘学生的潜能,而只是社会筛选的工具。而相比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是发掘个人的天赋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应试的倾向不明显。只要教育的核心仍然是社会的筛选工具,应试教育就不可能得到根除。
  
  四、如何扭转应试倾向
  
  教育中考试制度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将基础教育应试化的问题都归罪于高考制度是非理性的,寄希望于废除高考制度来消除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更是幼稚和荒唐的。高考制度的废除将导致基础教育更大的混乱和非正义性,并且极可能危及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必须扭转。
  
  1 教育立法保护学生权益
  基础教育应试化倾向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并且有着很深厚的社会原因,寄希望于说服教育扭转应试倾向是不现实的。基于这种现实,国家应该从立法角度做出努力,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休息权,通过对学生在各学习阶段的学习时间的强制规定和保护,从而达到强迫学校和教师放弃通过依靠时间和题海战术的教育方式,消除学校应试倾向的法理基础。
  
  2 缩小校际差距
  基础教育校际过大差距不消除,应试化倾向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消除。一定的校际差距的存在有利于学校的竞争发展,但过大的差距是有着巨大负面效应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取消重点学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基于我国教育现实,重点学校是一个现实存在。在教育规划发展中,必须合理地逐步调整教育投入机制,实现基础教育中的校际相对平衡,从而减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功利竞争行为,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减少学校管理中的非理性行为。
  
  3 大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改善教师的招聘、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上,不能仅仅强调单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培养,还可以学习国外常见的教育培养制度,也即采取用优秀教师培训提高普通教师,优秀班主任培训普通班主任,优秀校长培训普通校长的方法。这种培训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与我国的常见的理论培训相结合,对于教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4 建立科学的考试体系
  考试制度必须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在对学生的考核上,要改变片面强调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的做法,考试方式、考核内容多元化,适度增加动手操作、面试、作品考核等考试方式,并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中考制度,在具体考试成绩统计中,更多采取等级评分制和进步制度,增大学生的能力考试,在基础教育中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操作机会,在考核中也可以采取部分特长选拔制度,而不是当前的大范围的综合制,给予偏才升学机会。
  
  5 健全学校评价考核体系
  学校的评价体系必须改革当前的过于强调学生升学成绩的倾向,回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轨道上来。在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层次上,必须强调学校教育的价值理性,全面考核学校的办学理念、日常工作、学校德育、学校活动、学校教育民主、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学校特色等多个维度,构建科学管理的学校评价体系。
  
  6 树立培养发展学生自我天赋能力的教育观
  教育本身并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价值观等,发掘学生自身的天赋,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个体。教育沦落为社会筛选的工具,必然以冷酷的工具理性扭曲教育自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记忆机器,教师成为考试过程中的施暴者和牺牲品,因为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也被迫如同学生一样成为教学机器。而社会,则收获了一堆仅仅能应付考试但无益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产品。在应试教育中,学生、教育、社会都是受害者。必须转变社会筛选的教育观念,而回归教育的本质――为了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
  
  7 强化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观念
  校园和谐的标志在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学生个体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学生人格素养能够得到积极的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强化校长的现代教育观念、教职工的服务意识、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而在社会对于学生升学的巨大期望压力上,必须引导社会重视学生权益,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正视学生个体的差距。和谐社会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能,个体能够按照自身兴趣和爱好发展,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压力而成为教育的痛苦之源。“为了使年轻一代更好地作好就业准备以及劳动力的再培训,教育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但将教育看成是医治失业病的万能药的想法并不可取。教育的确可以为每个人改善寻找工作的机会,但它本身并不创造工作岗位。”
  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是现阶段的客观现实,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但并非无药可治。新课改从课程设置上和教学法方面改变着基础教育的实践,我国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共同扭转这种畸形的给基础教育界所有师生带来巨大痛苦的教育模式。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