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补充】数学补充答案八上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补充】数学补充答案八上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1:35 影响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以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便于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
  几年来,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物理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初中生学习物理往往趋于表面的知识,死记规律,硬套公式,抓不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东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的对教材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1 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应补充讲解清楚
  例如讲“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时,补充讲解了“物质”和“物体”是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如:桌子、自行车、轮船等成品叫做物体;而组成桌子、自行车、轮船的钢铁、木材、橡胶、塑料等原材料叫物质。由此说明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里含有的物质多,其质量就大;含有的物质少,其质量就小。通过补充,使学生加深了对物体、物质、质量等概念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对教材中未提及过但又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应
  加以补充,以利于学生掌握规律,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时,通过实际练习题,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U1:U2=R1:R2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规律I1:I2=R2:R1;在讲电功率的测量和计算时,让学生归纳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了学生解题的速度。
  3 对教材中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应给以补充
  例如在讲解惯性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每当这时,就要给学生讲解两者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共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一个物理概念。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在不受外力这个特殊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是一种特殊情况。
  4 补充例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两端的电压为1.5伏,R2的两端电压为4.5伏,R1+R2等于600欧,R1和R2各为多少欧?”一般学生都能想出,先求总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串联电路的电流,再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强度处处相等,分别求出R1和R2的值。但笔者在处理习题时,又引导学生推导出串联电路电压分配规律“R1:R2=U1:U2”,并适时的提出问题:“你能把我们共同发现的规律灵活应运吗?”很快就有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此规律求解,迅速得到正确答案。通过本题教学,使学生把学习解题的过程拓展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平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5 结合教材内容,补充一些形象生动的小实验
  例如讲摩擦起电时,可以补充人体也能因摩擦而带电的实验,从而充分说明人体也是导体不是绝缘体。用手掌摩擦有机玻璃棒,棒带正电,而手掌带负电。前者用验电器可以试出来,而用手掌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这是因为人体是导体,摩擦所得的电荷很快就通过人体导走了。如果人站在绝缘板上,用验电器就能查明手掌所带的电荷。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基本解题技能。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基础知识的升华和发展。如果忽视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任何创造和创新都将是无本之目,无源之水。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物理教师只有靠平时多积累教学心得体会,多学习他人的经验,接受多方面的信息,掌握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动态,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更上一层楼,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二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