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分数再认识一优质课 对“标准答案“的再认识
 

分数再认识一优质课 对“标准答案“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9-02-07 04:03:55 影响了: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不仅看到了可喜的成果,也不断意识到改革中的隐忧。笔者想通过以下的实例来探讨关于教育教学中“标准答案”带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切身感受与反思。
  
  (一)“标准答案”与“自主阅读”间的矛盾
  
  1.某实验初中的招生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而又有序地进行着。阅卷老师人人专心致志,个个一丝不苟。整个阅卷室内鸦雀无声。忽然,一位老师转过头与身边的老师低声嘀咕着什么,一边谈论,一边还不时看着手中的试卷,看样子像是在谈论此份试卷答案正确与否,接着又埋下头继续阅卷。过了一会儿,又一位老师抬起头与身边的老师低语着,继而又转向身边的其他几位老师,看表情,他们的谈论无结果。果然,他又走向阅卷组长。组长底气较足,声音洪亮,只听见他说:“‘货郎书担’没这个词,形容学习勤奋的,更谈不上了。错,错!我看这样吧,我写几个成语在黑板上,就以此为标准答案吧。”说完,在黑板上潇洒地写下了五个成语: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十载寒窗。阅卷老师见此放松地吁了一口气。
  【画外音】“货郎书担”说的是三国时董遇和哥哥离乡背井去外做生意,货郎担一头装货,另一头却是书。只要一有空闲,便争分夺秒地读书的故事。这个词不太常见,可见此考生平时阅读广泛,知识积累丰厚。可就是这样一个“亮”词,在许多阅卷老师面前竟被判了“死刑”,并因此引出了绝对的标准答案。
  2.午饭后休息时,阅卷老师们聚在一起,只听得其中一位说:“你说这样的考试公平吗?标准答案就锁定在这五词。最起码还有‘手不释卷’也表达了学习勤奋的意思呀!”“对呀,‘韦编三绝’也是的,它原来是说孔子反复阅读《周易》,竟使皮绳断了多次,后来用以形容人们勤奋读书学习。”另一位老师附和道。“阅卷组长还挺熟悉教材的,‘标准答案’中的这些词都在教材上出现过。看来还是只有狠抓课本才行呀!”一位老教师感慨万千地说。“不,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积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位年轻教师激动地说。“那可怎么办?鼓励学生多读,读来的知识却不能答卷!”“唉!对了,我们可以这样,平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广泛地读,让他们自由地说。到最后复习时再给他们来个‘一锤定音’,给他们标准答案。”“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大家纷纷称道。
  【画外音】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老师们不再是教书匠,他们在努力践行着新课改。可面临着考试,面对着阅卷时的标准答案,他们在思索、在探讨,最终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想到了平时搞课改、复习搞应试的两全其美之策。
  
  (二)对“标准答案”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两个镜头,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疑虑和担忧。对此,广大老师应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
  1.老师,你囊中羞涩吗?
  自古以来,老师就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知识的权威、知识的化身。而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材、老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给学生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于是出现了学生能答出“货郎书担”、而老师却视为错误的怪现象。一位任教五年级自然的同事曾对笔者发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懂得真多呀!”原来自然习题上有一道题:把闹钟放在哪里,会听不到闹铃声。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多处询问其他老师均不得知。最后无奈,在评讲时想越过此题,直接进入下道题。不料刚刚读题,学生小王就举起手,说老师漏了一题,他知道答案,是真空,并拿出了依据――《小哥白尼》。是学生懂得多吗?不,是老师懂得太少了吧!常见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不要浪费时间,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可又有多少老师在充分利用时间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活水”,才能在学生面前永为人师。看来,老师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该注重自身知识储备、丰厚文化底蕴啦!
  2.老师,你敢言吗?
  镜头二中的老师不满标准答案,他们还得知一些答案是正确的,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集思广益,大家说说议议,也能将“标准答案”的杀伤力降到最低呀。平时课堂上,总见一些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勇于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们就不解,就感慨:这些孩子是怎么啦?可又似乎发现:学生课堂上面对老师不敢言的情景与老师阅卷时面对组长的情景何曾相似呀,记得一次听课调研活动中,一位讲课老师用较快的语速、发抖的声音安慰学生不要紧张。自己的声音都发抖了,这样的安慰有效吗?恐怕只能让学生听了更加紧张罢了。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学生年龄小,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最爱模仿,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往往老师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行为态度等对他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老师也该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人格素质啦!
  3.标准答案,你还好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词汇丰富。前面阅卷时仅将五词确定为标准,而视其他于不顾。这样的答案标准吗?这样的阅卷公平吗?这样的考试有意义吗?词汇尚且如此,阅读不提更罢。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不同带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可他们的感受都是基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生动的、真切的话语。在不违背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能说他们错吗?一位上三年级的侄女曾在一次考试后哭泣着来找笔者。原来试题中有一道是:学习了《守株待兔》一文,你明白了什么?侄女没有按老师讲的标准答案答题,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守株待兔的人太死板,不灵活。却被无情地打上了红“X”,并扣去了5分。孩子还这么小,就被剥夺了发表独特见解的权利。真不知这样心中只有“标准答案”的老师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时是从何谈起,又是从何做起的。在《荀子・子道篇》中有一段记载:“有一次,孔子分别向子路、子贡和颜回提出了同一个问题:‘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颜回答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同一个问题,对象不同,答案各异。孔子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相形之下,距孔子二千五百年之后的我们是否有些汗颜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思考了:标准答案,你还好吗?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勃勃生机。”(叶澜语)走进新课程,感悟新标准,确立新观念,探索新方法,必须要走出“标准答案”的阴影,关注学生的感受,要做到一切从人的发展出发,以人为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