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思维能力测试 选调生 浅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测试 选调生 浅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2-07 04:04:46 影响了:

  [摘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在教学中运用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各种渠道及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思维 培养 渠道 方法
  
  地理思维是概括地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它们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的一种过程,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性的、本质的认识。训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
  
  (一)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主要渠道
  
  1.从观察对象去感知。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的飞跃。如对比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图后再作比较。
  2.从地理事物发展的条件和过程去认知。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一定条件促成的。地理教师要挖掘出这些条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了解和明确这些条件,进而去分析和综合它们所起的作用。例如,我国的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可向学生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很不相同。在同样强度的阳光照射下,陆面增温快,温度高;海洋增温慢,温度低;再者,光照减弱后,陆地降温快,海面却仍保持比较温暖的状态。其次是太阳的光热量随纬度高低、季节变化而分配不同。由于有了这些条件的影响,于是就形成了冬季大陆上气温低,气压高,风由高纬大陆吹来。夏季则相反。根据这些条件,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冬季常刮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多吹偏南风,湿热多雨?从而获得我国季风形成的知识。地理事物发展的过程,也是由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3.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去启发。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缩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地形、位置、与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这显然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4. 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去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的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5.从充分利用地图上去领会。地理知识包括的范围广、空间大、时间长、内容丰富。但是,凭借地图观察到所要研究的全部或大部分的地理知识,或者通过各种地图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异同点、联系性和其中的一些规律性,这些为地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地理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图上描绘出的各种地理事物在地面上的分布位置,能够帮助教师启发学生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经常不断地利用地图进行启发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地理思维。
  
  (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主要方法
  
  1.运用分析和综合法。分析与综合是两个彼此相反而又密切联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学生要运用学习过的知识。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的共同特色是夏季高温多雨。在分析形成这种气候特点的原因时,就要在学生过去学习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这些因素对南方地区气候形成所起的作用。分析时要给学生提供分析的条件,提示学生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并要学生注意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综合就是要引导学生把部分的和个别的地理事物,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总结。在分析、综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度的思考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地理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2.运用比较法。比较就是引导学生区分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原因。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地理研究的对象占有广阔的空间,其构成的要素又极为复杂,通常是不能尽入视野的。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把一些类似的或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提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加以思考。在进行比较时,关键是学生对所比较的地理事物要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运用比较法进行启发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本乡本土的真实事物进行比较。
  3.运用地理判断的思维形式。地理判断就是利用和联系学生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去肯定或否定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关系的一种思维形式。当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思维判断时,一方面需要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对具体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这就必须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地理思维得到发展。
  4.利用地理事物矛盾与统一关系的思维形式。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对立的矛盾现象,又存在着统一的现象。比如,陆地表面形状的形成与变化、高低起伏就是地球内、外力作用对立和统一的结果,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也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对立和统一的结果,在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
  5.利用地理推理的思维形式。地理推理就是利用在学生对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推理出来的一种思维形式,经过教师的诱导与启发,让学生把一些类似的地理事物推理得出。例如,学习了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知识后再学巴西的地理知识时,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就能推理出新的知识来。推理也必须是在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推理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在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也不能机械地、孤立地进行。在教学中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配合、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曹琦.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