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庄子惠子相梁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庄子惠子相梁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5:29 影响了: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单元。)   教学依据:   1.《庄子》一书的思想和艺术都极具特色,初中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课本节选的两则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的、深入的把握。因此,教学不宜挖掘过深,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所感悟评价,对庄子思想和作品简单了解即可。
  2.两则故事都具有开放性,即故事内容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做了客观描述,没有评价性的语言,这便于让学生多角度去理解文本,训练学生开放型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①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通读、诵读、评读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来理解内容;②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③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
  2.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庄子寓言的艺术风格。
  3.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意,积累实词;2. 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1.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 两则故事每个故事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对惠子和庄子观点的理解与评价。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引出新课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了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儒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墨子及其作品,对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主张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哪个时期哪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呢?他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汪洋恣肆,他的寓言想象奇特,他的风格幽默诙谐。他是谁呢?他就是庄子。谁能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庄子?(教师补充:他继承老子的衣钵,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在他文章中,我们读到的是机敏、幽默与诙谐。)学习完本课后,你也许会对庄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以读促悟,学习课文
  
  (一)《惠子相梁》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字音节奏。
  通过自由朗读与个别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让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或通过质疑等方式,明确难句的停顿。
  二读课文,默读课文,读懂大意,积累实词。
  学生在当前古文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难于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预设:“仰而视之”、“吓”的主语是谁,是鸱还是�?采用自主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答,如果还不明确,教师点拨、明确:主语是鸱,�是庄子自比,鸱是指惠子。腐鼠代表梁国或功名利禄等。庄子讲这个故事是在讽刺惠子。)教师需要强调的重点实词:相、止、国、或、安、于是等。
  三读课文,有感情诵读,互相评价,引发感受。
  1.有感情诵读,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后互相评价。让学生练一练,可读给同桌听,可摇头晃脑地读。然后通过自我推荐、推举代表、教师指读与范读等方式朗读。(注意:读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庄子的语气,“吓”的语调,“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质问、嘲讽等。)
  2.通过读,你体会到庄子与惠子身上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预设:惠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庄子的清高与机智等,具体语句略。)
  3.庄子讲的�的故事用意是什么?他想说明什么?(明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自由朗读,理解大意,积累实词。不懂之处质疑。(预设1:学生可能难于理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式。明确:它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子全不知鱼之乐矣”,译为“你完全不知道鱼是快乐的”。预设2:最后一句有些学生可能转不过弯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明确:庄子在这里把惠子的问题“安知鱼之乐”即“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曲解为“你从什么地方知道鱼是快乐的”。所以说,庄子回答,“我知之濠上也。”属于偷换概念。)
  2.有感情诵读,台前表演,引发争论。
  ①准备一会儿,两人一组,表演这个片段,把握好内容,注意语气与动作。(设计意图:以表演的形式取代古板的翻译全文,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体会庄子、惠子论辩的亦庄亦谐,风趣幽默。)
  ②你赞成庄子和惠子谁的观点?(注意:如果学生一开始是浅层次的争论,那么教师要注意把争论引向深入,理解惠子从逻辑出发从而做出理智的判断,庄子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知大自然,去体验自然万物的美好。)
  ③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充满机智的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更多地是从事物的逻辑角度看问题,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感受到愉悦的庄子来说,他们之间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而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迁移延伸,进一步理解庄子
  
  1.让学生说一说学习文章后,心中的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推荐于丹的《〈庄子〉心得》一书。
  2.课外阅读《逍遥游》(节选)和《秋水》(节选),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色。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第8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