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发布时间:2019-03-30 04:25:10 影响了:

  在沈从文的义字里,我们“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唯独倾心于他营造的那一个个不沾风尘、浑然天成的意境。他曾让我们感叹:人间风景,美莫过湘西;人间真情,纯莫过《边城》。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他的一生,读着他写下的一字一句,想到他生前所受的误解和孤独,或许,我们头脑中会有这样一种悲恸:这污浊的世界,太喧哗、太粗暴了,根本配不上他的恬静和优雅……
  从乡下人到文坛黑马,他是纷扰中的一泓静水
  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曾经一文不名,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
  来自乡下的沈从文,虽然进了城,但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他的生命、情感,全都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而这些,成了他灵感的源泉。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及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的文章中没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从文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沈从文很快在当时颇为繁荣的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遣词造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能够将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这种疏离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30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
  1948年受到所谓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猛烈批判,沈从文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从此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如此具有灵性和才华的沈从文,毫无疑问成了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而究其原因,不过是“政治的纷扰喧嚣之下,容不下沈从文给文学带来的那一泓静美之水”。
  逃不开政治的骚扰,他在误解中孤独又伤感
  浑然天成的美、远离时代和政治,成就了沈从文,也连累了沈从文。他曾因此被人误解、歪曲长达半个多世纪,甚至现在还有许多人在误解他。
  作为文坛“黑马”的沈从文,无论是出身地位,还是知识学历,都比不上鲁迅、胡适、巴金等人,他不仅是文坛上的“乡下人”,也是文化界的异端者。为此,沈从文遭受了很多人的误解和歪曲。鲁迅、丁玲、郭沫若、刘文典……这些文化大家都曾误解、瞧不起他。后来由于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甚至成了“反动作家”,更不被人理解。他的学生汪曾祺总结过沈从文被人误解的原因:一是说他“不革命”,二是说他“没有表现劳动人民”,三是说他“美化了旧社会的农村,冲淡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他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沈先生是一个受冷遇、被误解,甚至遇到歧视的作家。现代文学史里不提他,或者把他批判一通。沈先生已经去世,现在是时候了,应该对他的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给他一个正确的位置。”
  沈从文在历史博物馆当过讲解员。历史博物馆有很多办公室,别人都有,就是不给沈从文!沈从文有一段话,就是写他当时的情形:孤独、伤感和无望——“每天虽和一些人同在一起,其实许多同事就不相熟。自以为熟悉我的,必然是极不理解我的。一听到大家说笑声,我似乎和梦里一样。生活浮在这类不相干的笑语中,越说越远。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是完全的单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阂,理解之无可望……”一个纯粹的文人,被强套上各种政治的帽子,是时代的悲哀。
  然而,所幸心中如水的沈从义,即使在这样的悲哀中,依旧竭力保持着自己的从容和淡定。有一回,造反派们组织批斗会批斗沈从文,在一张纸上写上“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用糨糊贴在了他的背上,对他进行批斗,让他低头认罪。批斗会开完以后,沈从文从背上揭下那张标语,仔细地看了一遍,事后,他对人说:“那人的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造反派安排沈从文每天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这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文学老人来说是一种侮辱,但沈从文对此很看得开,他幽默地说:“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一个叫双溪的地方从事劳动,在那样凄苦的境遇下,他给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惊喜赞叹不已。
  沈从文竭力隐忍和微笑的背后,不是没有痛苦和挣扎。这伤痛甚至在他余生的十几年,愈加刺痛着他的心。据林斤澜回忆:“大约去世的三年前,一位美国女记者问起沈从文先生‘**’时的情形。沈从文先生说: ‘我在**里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女记者很感动,就走过去拥着他的肩膀说了句: ‘您真的受苦受委屈了!’不想先生突然抱着女记者的胳膊,号啕大哭起来,很久很久。”
  去世那一年,林斤澜和汪曾祺经常去看望他。他木然。有时候看电视一看就是半天,然后忽然冒出一句话:“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是失望,还是绝望?或许,这污浊的世界,太喧哗、太粗暴了,根本配不上他的恬静和优雅。
  他一生的悲喜交加,能否换得我们一丝纯真似水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走完了他86年的生命历程。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弱者。其实不然,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和自负。他临终前的那句“我对这个世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最好的证明。
  沈从文生前有一个愿望,死后回归故里、守望家乡。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魂归古城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沈从文为人低调、不事声张,一生恪守自由主义立场,不党不群。对待名利沈从文一贯的态度是“戒之在得”。
  沱江边沈从文的墓,能看见黄永玉为他题的字: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还有张充和的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的墓很简朴,只是一块碑,还有碑前不知谁放的一束盛开的菊花。他们是他的亲人。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纵观沈从文的一生,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莫停下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这个信条,沈从文几乎坚持了一生,却换来了悲喜交加的一生。粱实秋在《忆沈从文》一文中说:“从文一方面很有修养,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像这样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时代的牺牲?”
  今天,当我们重读《边城》、《湘行散记》等等,那自然流淌的词句,那恍若隔世的意境,能否让我们想起那个纯净若水的人?能否在我们的心中唤起一丝丝纯真、善良与美丽的涟漪?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