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高校艺术类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思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艺术类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思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2019-03-30 04:55:15 影响了:

  摘 要:作为高校艺术类的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致力于推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开展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倡个性化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基础了解学生和在学生工作中如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 艺术类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的基地,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乃至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1]作为高校艺术类的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致力于推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开展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倡个性化发展。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深入了解学生
  自高校扩招后,由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多,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程度大大降低,长期秉承着“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维,实际 “两头”是少数,而“中间”的多数常常不被了解,没有了解就无从谈“以人为本”。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甚至提倡另类,增加管理难度,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以人为本”。
  (一)坚持家校沟通联系制度,良性互动做好学生工作
  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需要深入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学生的成长首先受家庭的影响。家长的个性特征、经济地位、社会背景、职业及教育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子女的道德行为及学习态度。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深入、细致的沟通。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认可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推动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与家长定期联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
  新生入学后及时做好家长联系方式统计(详细的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 ,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信息数据库,形成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档案。第一学期中辅导员应和家长进行一次电话联系,并嘱咐家长保持联系。每个学年都给邮寄家长联系卡,告知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心态、纪律情况、参与活动情况等。
  2.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当今作为新媒体纵横的时代,多元化的新媒体能够让学校和家长走的更近外我们还可以将学校的报纸做成电子版本,以手机报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家长,网站、微博都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重大活动和相关信息。
  (二)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宽与学生的交流平台。
  新媒体环境中的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化的特点,迎合了当今学生所崇尚的社交理念,受到艺术类学生的追捧,无论是QQ、MSN、微信还是播客、博客、论坛艺术学生都是里面的生力军。充分运用新媒体,尝试多途径了解学生。艺术类学生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他们不再对老师盲从,甚至有些学生在情感上对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抵触情绪,因此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不能光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要深入学生内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要真正了解学生,就必须与学生多交往、多交流,新媒体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种途径。[2]辅导员加入学生的QQ群,常常查看学生的微博、博客、空间、人人网等新媒体,能从中了解到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成为了解学生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之一。但在新媒体中辅导员尽可能以朋友而非师长的身份介入,多关心关怀,少指责训斥,能有有效维持新媒体沟通交流的成效。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目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当今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不仅局限在专业技能领域,而更注重综合素质。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模式,用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渗透式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时期,思想道德素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利用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引导艺术类学生对真善美有充分认识,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了解,对社会个体的责任要求和担当意识。
  1、加入时事点评,常亮理性观点。
  大学生在媒体接收信息泛滥,而自身缺乏筛别能力,常在一些时事新闻中没有主见,评论跟风,部分同学只关心娱乐,不涉及时事新闻。在这样的状况下,辅导员很有必要在点到中选取一些社会反响比较大的,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时事新闻,并亮出自己的见解,个性鲜明的适时评论,提醒学生多角度思考,善理性分析。
  2、发掘学生中的真善美。
  当学生有优秀表现时,用多种方法(如现场表扬,新媒体中分享,评比奖励等)及时表扬、宣传。优秀表现并不仅限于好人好事,应拓宽到乐于奉献、踏实肯干,善于思考,细致认真、孝敬父母等等。事情细节能够让其他学生反思,观察,对提升自身素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激励式和目标式并行的文化专业教育。
  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学生在大学中的首要目标,强化文化修养,熟练专业技能都是在大学中的重要内容。
  1、激励学生成人成才,建立成才理想。
  在新生进入学校时,向新生介绍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和专业设置、开设课程及专业特点、甚至包括选修科目等。可邀请专家学者或是品学兼优的学长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学习目的,了解专业方向,明晰专业前景,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人生理想。
  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大一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未来的职业理想,制定步骤措施,包含了自己学业、社交、社践等多个方面,跨度为四年。辅导员通过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在四年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每个学年跟进和总结尤为重要。
  (三)趣味式身体素质教育。
  全民健身运动已在全国广泛开展,高校学生年龄段正处于热衷运动的时期,但网络、新媒体和影视剧让许多的学生陷入“宅”的状态,缺乏锻炼正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特点。首先,每年推行团体协作式的趣味式体育赛事,让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其中,如:20乘21条腿、跳大绳、车轮滚滚,传统项目:篮球赛、足球赛、接力赛、拔河比赛等。因涉及团体输赢,荣誉感能增加参与同学运动的投入度,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加集体凝聚力。其次,倡导每周运动计划,鼓励号召同学参与。
  (四)关爱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都是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心理健康并不象生理健康那样具体、明确、绝对。健康并非非此即彼的特征,而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更应保持日常化。
  1、关注测试异常和家庭特殊的学生。
  高校在新生入学后都要组织一次心理普测,以此筛查心理异常的学生,这些测试具有较强的指向性,要对异常的学生重点关注。家庭特殊(父母有精神病史、单亲、孤儿、特困生等)的学生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也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爱和关注,主要包括:了解性格特征、关注其交际范围、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还需及时关注学生动向。
  2、建立班级的关爱体系。
  辅导员管理学生过多,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已要花费多数精力,对普通同学的心理状况无法一一了解,急需建立班级的关爱体系,采用的方式是:将部分班委和心理委员召集,让他们了解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定期给他们组织心理培训,教授一些心理救助知识,以宿舍划分片区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关注,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达到关爱普通同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俊元 杨春平 贺迅 论新时期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文教资料 2009(4)
  [2]沈文婷 杨倩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创新探讨 内江科技 2012,(4)
  [3] 姚成元 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创新与侧重点把握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