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艺术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艺术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3-30 05:00:37 影响了:

  摘 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可以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还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优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人文素养 提升策略
  人文素养指的是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也即一个正常、健康的人,要在社会安身立命,要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做人的要领和规则。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播音与艺术专业的学生一再扩招,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门槛一再降低,进入大学后重专业轻基础等因素,导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一、国外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
  美国的大学由于受到古典教育和自由教育的影响,开创之初就比较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历史和社会,开拓视野,提高适应能力。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东南亚地区,人们越来越强调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大学作为学术的中心,在广泛传授知识的同时,以深入教授及研究专门的学艺、发展智慧、培养道德和应用能力为目的。”韩国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是:经济上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道德伦理上要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 英国看重人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确地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中的一项。俄罗斯也提出了“培养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通人文科学及社会经济学课程的最低限内容及水平的要求”,对高校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作了详细的规定。近10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都反复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技能、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担负起历史使命。可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改革人文课程
  要把文学课变成文学作品课,文学作品教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其开放性。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过程充满了能动性,对于同一作品,不同的人生经验、不同的审美观念等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所以才会有“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作品是具有开放性的文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不能坐井观天、画地为牢,而应挖掘其内在的丰富性、复杂性。由于学生经验的增长、视野的扩大、心智及情感的臻于成熟,其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更应具有开放的眼光、丰富的视角、多层次的解读。
  其次是文学作品教学的美育性。审美是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美包含理性与感性两个层面。理性的美是由作品深刻的思想所焕发的知性魅力,感性的美来自于对作品丰富的情感、飞扬的文采、精巧的结构等多方面的愉悦体验。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育作为教学的重心,对作品的美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把握,引导学生从理性、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的美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逐渐提高,更能够以美育为出发点,丰富其心智,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其品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
  其三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情感培养。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作家用文字符号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其间贯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2]文学作品的创作根植于作家的情感,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首先是情感上的濡染而非先入为主式的判断。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以情感为先导,营造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自我情感应和作品情感,物我两忘,就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融入作品,在情感的体验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而进入审美的境界。
  其四是文学作品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学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欣赏、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促进其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夏丏尊在上世纪30年代就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叶圣陶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4]要建立良好的语感既要通过语言的量的积累,达到语言的丰富性,又要通过质的提升,获得精湛的语言技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文学课为学生打开了通向这一语言宝藏的通道,通过文学课的学习促进学生在采访写作、剧本编排等方面语言能力素质的提高,也正是文学课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文化基础课的意义所在。
  三、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文学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根据上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文学课的教学特点,探索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文学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机制。教师应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应摒弃门户之见,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平时作业方面,可以布置专题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进行研究式学习;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教师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形式,如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份额,以论文、作品创作取代闭卷考试等。
  其次,倡导以美育为核心的“移情”化教学方式。立普斯“移情说”认为,美感产生的原因在于主体将情感投射到事物上,使感情成为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在文学课教学中,应倡导教师采取“移情”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自我的“移情”导引学生的“移情”,在课堂上营造充满艺术魅力的美的氛围,从而实现文学课的美育功能。
  其三,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开辟第二课堂。文学课的开设只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美的殿堂,因而,文学课的学习不能囿于教学大纲所选择的有限的作品篇目,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读好作品,组建社团、小组,召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讨论会、座谈会、报告会;要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点,开辟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如开展名篇诵读,话剧演出;结合摄影摄像课、节目制作课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摄制等,实现优秀文学作品与学生的互动。
  四、多种途径齐抓共管,共铸学生人文素养
  首先以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为目的,统筹安排,组织开展一些主题性强、有教育意义,形式丰富多样的学生教育活动, 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实施导师制,使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和亲情感化想结合,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并实行“1+10+100”方案,既一个老师带十个精英学生,十个学生影响一百个学生,这种带动模式效果比较显著。再次探讨适应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要充分彰显大学的人文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学生的日常团学事务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刚性管理和柔性教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关心、关爱、关注学生,努力加强学生的爱心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地顺利成长。最后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限于校内,应该重视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黄霖、蒋凡:《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先秦至唐五代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白居易:《与元九书》,黄霖、蒋凡:《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先秦至唐五代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杜巧月(197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于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