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央视新闻频道两会特别报道节目分析 两会特别报道
 

央视新闻频道两会特别报道节目分析 两会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19-03-30 05:00:45 影响了:

  摘 要:自2012年3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栏目“新闻直播间”播出了两会特别节目《在基层·见证履职》。该节目形式新颖独特,节目内容关注民生,思想上有深度、具有舆论引导力,风格上平实、客观、公正,主持人掌控全局,整个节目对于新闻报道中的会议新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两会 特别报道
  中央电视台13套的新闻频道,采用新闻频道化播出,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烈,同时报道全面深入,节目形式多样化。在此分析一下央视新闻频道关于两会的特别报道,以“新闻直播间”的两会特别节目《在基层·见证履职》为例。
  自2012年3月3日,新闻频道开始播出两会特别节目《在基层·见证履职》,此后每天播出一次,直到两会结束。该节目主要受众定位广泛,包括广大干部、知识分子、普通百姓等,它的节目形式新颖独特,节目内容着眼于两会,重点在关注民生,关注的话题都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焦点。在此,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两会特别节目《在基层·见证履职》节目形式独特新颖,具有创造性。它以全新的节目样态通过多视窗直播完整呈现代表履职全过程,整体上以现场直播为主,采用幕后采集的视频资料和穿插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新闻性。具体而言,《在基层·见证履职》以基层干部群众在职位上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切入口,节目的开始用记者采集的外景资料将问题详细呈现,从而引入话题。随后镜头切换至演播室,同时视频连线演播室外的其他两个地点的被采访者,两个连线对象分别是在北京驻地的两会代表和其他省市的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了以演播室为主导的三方通话态势。在通话过程中,基层干部或群众就自己面临的问题现场向两会的代表委员提问,由代表委员作出正面的回答。这样的节目形式,使人大代表履行自己的职责,直面基层问题。另外,节目从场外采访到演播室这两者之间不断进行切换,又对其中正在讲话的一方进行切换,或者是采用分画面的形式,使得节目节奏感强,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第二,《在基层·见证履职》在议程设置上贴近群众,体现出新闻节目的贴近性,以民生的视角切入。节目内容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和心声,同时人民代表回应人民呼声。该节目名为两会特别节目,但却不仅仅着眼于会议本身或是参加会议的人,而是以两会为出发点,紧扣“见证履职”的主题定位,客观 “见证”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履职”过程。节目的议程设置方面,选取的话题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是百姓们迫切希望改善的内容。例如,2012年3月8日的《新农保要“普”还要“惠”》,主要话题是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农保既要普及、更要惠及农民大众这一符合大众利益的观点。又如,3月9日的《从温州样本看中小企业融资难》,就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展开探讨,在节目中采用了浙江温州阳光青年创业基地的创业者和浙江人大代表现场视频问答的形式,使人大代表加入探讨,或直面问题作出回应。反映出节目议程设置符合民心,切合民意。节目选取的事件虽然不一定是最新近发生的新闻,但是结合“见证履行职责”,紧扣当下正在召开的两会,既体现了策划节目的创新意识,又弥补了新闻类节目的时新性不足的问题。
  第三,节目的内部逻辑上,注重节目的社会作用,具有舆论引导力。代表关心什么?他们如何履行职责?不仅百姓关心,更是两会的实质所在。节目充分运用电视直播手段,多视窗呈现代表履职全过程,助力新闻频道在两会期间成为一个面向所有代表和全国观众开放的“国是论坛”。节目策划思路明朗,对问题的展现和探讨层层深入,思想性、启发性较强。两会期间的几期节目都是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先是采用演播室外的记者对事实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呈现出问题,即“是什么”;其次画面切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对该现象提出质疑或议论,即“为什么”;再由主持人介绍“三方通话”中占主体的两方,选取的“通话人”与节目主题或有着密切关系,如基层群众干部,或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如两会代表、委员,在三方通话的整个过程中,共同探讨主题“为什么”以及要“怎么样”的问题。整个节目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层层深入分析问题,更着力于如何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想性,具有舆论引导力和启迪民众的作用。
  第四,节目风格平实,体现出新闻节目的客观、公正、真实性。对于场外记者的采访资料,镜头只是平实、客观地呈现事实,后期制作几乎没有特技的使用。例如2012年3月10日的《情法间 探索社会管理“乡土模式”》,在表现“乡村法官”面对村民矛盾进行调和时,现场村民情绪激动,甚至要大打出手。这时记者只是用镜头客观呈现现场,没有画外音,更没有主动干涉,而是忠实客观记录。节目没有回避矛盾,让两会的代表直面问题,体现出节目的务实性。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与节目的风格契合,谈论深入浅出,采用通俗语言与专业语言相结合的话语方式,使节目贴近性强,通俗易懂。如2012年3月12日的《在基层·见证履职》,在引入民间借贷的问题时,主持人说,“谁都会遇到手头钱很紧的那个寸劲儿”,口语化的方式,亲切通俗。进行专业解释时又说“用专业语言说,就是信用体系受到损伤,借贷风险增加,造成了融资困难”,这些语言方式灵活,通俗与专业共用,既便于普通民众了解话题中心,又有利于认知和理解专业知识。
  第五,记者很好的对节目进行节奏掌控和内容选择,引导被采访对象紧扣主题。三方通话的形式可能出现人物谈话偏离主题,因此在三个通话地点都安排了记者。例如3月10日的《垃圾分类 我们还能做点啥》,垃圾分类管理员王大姐提出能不能免费发放可降解塑料袋,但是委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谈论别的内容。此时现场记者就提出“这位委员面对王大姐的问题并没有接招”,“能正面回答吗?”体现记者对现场掌控的重要作用。另外,王大姐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记者说,“我也会会两会代表”,代替提问者做出一些更有实质意义的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负责采访代表的记者可以提前准备好多个问题,以做出及时的应对。
  笔者对该节目的其他几个方面进行了若干思考。首先,节目播出的时间每次不固定,例如3月8 日是14:00播出,3月10日是16:00播出,3月12日又成了9:00,这样导致观众无法对节目固定收视。可能是受到现场直播的限制,这里可以在上一节目的最后进行预告,也需要记者在幕后争取到邀请代表现场直播的机会,需要记者背后的努力。
  其次,就新闻深度性而言,节目中基层干部群众做出了提问,代表委员们也进行了回答,节目还穿插采访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诠释问题,最后主持人总结。虽然讨论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思考,但是两会结束后就没有下文了。代表委员们做出的承诺实现了吗?问题有没有得到改善?在节目中就没有了相关报道,随着两会的结束,这些问题就不再关注。对此,可以开辟新的节目,学习和借鉴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关于奥运的报道并未结束,而是提出中国进入“后奥运时代”, 报道分析已经结束了的奥运到底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同样也可以对两会进行后续报道,对民众关注的重要的两会议题继续关注。
  最后,在三方通话中占主体的两方,虽然在原则上他们是平等对话,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两会代表委员与基层民众对话姿态的不同,基层民众略微有些拘谨,这与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密切相关,但在这里,新闻从业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树立贴近群众的思想。新闻记者可以鼓励民众说真话,鼓励基层群众大胆提问,从而真正形成人民与人民公仆平等对话的节目态势。
  总体而言,《在基层·见证履职》这一节目在整个栏目“新闻直播间”、乃至整个新闻频道中是独具特色的,它以两会为切入点,着眼于基层,关注民生,体察民意,让两会代表委员与普通基层民众进行对话,做到了用镜头见证两会代表委员职责的履行。
  参考文献:
  [1]单既隆,电视新闻提要感召力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1998(04)
  [2]艾红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结构转型的历史省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3]郭春阳,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与“三贴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4]保红,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色彩[J],沈阳大学学报,2005(03)
  [5]李喆宇,吕红宇,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亟须转变的几个观念[J],黑河学刊,2002(04)
  [6]马洪波,浅谈电视新闻选题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
  [7]高义刚,电视新闻语言故事化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镇江高专学报,2009(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