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从案例看“数学化”与“生活化”和谐课堂的建构误区与评析 幼儿园生活化数学案例
 

从案例看“数学化”与“生活化”和谐课堂的建构误区与评析 幼儿园生活化数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9-04-04 04:14:42 影响了:

  摘 要:笔者通过几个案例片段的理性剖析,阐述了自己对数学课堂中将“生活化”与“数学化”关系和谐统一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生活化;和谐建构
  一、全面看理念,避免“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割裂
  “生活化”和“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它们辩证统一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顾此失彼”“壁垒分明”的现象,把“生活化”和“数学化”生生割裂开来。
  片段: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
  (1)(出示书上的校园主题图1)师:找一找,图上有哪些角?
  生:答(略)。
  (2)师:教师带来了三个物品,请同学们从它们身上找找,有角吗?(出示例1的图画)
  学:答(略)。
  (3)师:请同学们仔细找找教室里的角。
  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该教师为了体现“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叫了很多同学;同时还叫学生上去看图指角。这样上面的三个环节下来以后,20分钟过去了。那就想而知,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里?
  片段中的教师强调数学要从生活中来,所以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啊找,可是“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数学中来,虽然是“生活化了”,但没有实现“数学化”。通过“生活化”来实现“数学化”,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向和方法,两者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既不可割裂,也不可顾此失彼。
  二、慧眼辩虚实,避免被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迷惑
  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经验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认识”时,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正确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中的“除”和数学中的“除、除以”的联系,达到数学化、正确构建数学模型的目的。
  片段:一年级上册的《几和第几》
  (1)(出示图2)
  师:请小朋友看图,一共有多少人?他们是第几个买到票的人?
  生:图上一共有5个人,穿红衣服的阿姨是第一个买到票的。……
  这个景象是教师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所以凭经验教师很快明白了他们买票的顺序。接下来学生又做了一些与例题相关的练习(略),教师的回答都很让人满意,很自然地让上课教师觉得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经顺利达成,便开始练习。
  这里教师已经被教师争先恐后的流利答案所迷惑,认为教师已经懂得了几和第几的真正含义。
  接下来请看练习的结果:(教师出示图3: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面对这个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小鸟图时,教师的经验没有了,他们就束手无策了。很多学生都把4只和第4只混淆起来。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要怎么做,乱涂乱圈而已。
  由此可见,学生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很多时候教师的经验只是对于特定的环境、特别的事情,甚至于特别的时间才有效的,要把它从生活中建构到数学中来,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才能融会贯通。
  三、正确处理“生活化”和“数学化”的价值应用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数学化”和“生活化”产生矛盾,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要看它的价值而定。数学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否则,硬是为了数学而数学,岂不是纸上谈兵?
  片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小数除法复习课》
  (巩固练习之解决问题)教师出示题目:
  李教师买来30米布给舞蹈队员做衣服,每套衣服需要用布2.2米,同时购买了一些袜子,10元钱3双,彩排结束后,205名学生坐车返校,每辆车最多坐25人。问:(1)能做多少套衣服?(2)每双袜子多少元?(3)需要多少辆车?
  学生独立完成后,大家一起反馈讨论。第一小题学生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30÷2.2=13.6363……≈13(套),一种是30÷2.2≈13(套)。
  其实两种做法的区别就在于一种进行了精确计算后再估算,一种是直接估算成整数了。当时的教师却给第二种方法的学生打了个错号,认为他这样计算不可取,前面没有精确计算怎么可以确定为13套呢。还不厌其烦地要第二位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改“规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第2题第3题中,教师一律要求学生先精确计算答案,然后在写答的时候才写上最后取的数字。
  这样笔者就不明白了,为什么第二种方法不对呢?两种方法同时开始计算的话,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要快,每题至少相差一分钟时间。在这样的解决问题中,算出那个循环的精确数字有什么意义呢?又有什么价值呢?精确到万分位和精确到整数,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13套,那么又为何要这样执着地一定要算出精确答案呢?
  在这组题目中,要考验学生的是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本领。在数学上同样是除法得出的结果,因为实际生活情况的不同,具体的处理方法也不同。
  四、精简设环节,避免课堂教学中简单问题复杂化
  教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化”,有时仅仅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使数学课中应有的数学思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必要的思维训练得不到落实,更有甚者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明明用一个环节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或活动,让学生恍如进入“迷宫”,甚至不知所云,大大感叹数学的神秘莫测。
  片段: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
  教师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环节一]: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就跟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折角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