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英雄之路 剧情 “英雄之路”的幕后故事
 

英雄之路 剧情 “英雄之路”的幕后故事

发布时间:2019-04-23 04:40:58 影响了:

  因为修宝成铁路,东北铁路工程总队的刘云和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就留在了陕西。   2012年6月5日,西安临潼区西关正街中铁六局一栋普通的家属楼外正在修路,嘈杂的机器声几乎淹没了记者敲门声。片刻,刘云和应声开门。
  刘云和看上去精神矍铄,一件浅蓝色衬衣,一顶黑色棒球帽,加上一米八的大个子,一点不像是一个已经83岁的老人。
  屋内一片寂静,无论家具,摆设,还是人。刘云和正在独自玩着纸牌,老伴儿坐在窗边。窗外防护网上,挂着十几个早已风干的瓜蒌。
  刘云和曾是宝成铁路北段观音山爆破组的组长,也是青石崖车站大爆破的技术指导。秦岭深处的两个车站,是他和战友们用300多吨炸药崩山裂石炸出来的。
  “先炸的是观音山,后炸的青石崖,这是两个地方。”刘云和深吸一口气,陷入对当年往事的回忆。
  朝鲜归来上秦岭
  1954年,抗美援朝胜利归来的东北铁路工程总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宝成铁路北段的建设,工程队改成第六工程局,从宝鸡开始向秦岭深处进军。
  刘云和是山东人,早年闯关东到了东北,在铁路上当养路工。解放战争期间,他跟着工程队到处抢修铁路。“当时铁道兵抢修的都是敌我针锋相对的地方,你修了,他扒,他扒了,你修。”
  长春刚解放不久,刘云和又跟着工程队去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3年11月,抗美援朝胜利,刘云和随工程总队二大队回国。“当时回国有两个路线:一个是修宝成铁路,一个是修武汉长江大桥。因为我们总队长是陕西三原人,就把我们带到了陕西。”刘云和说。
  1954年1月,铁道部接受苏联专家的建议,决定从宝鸡直接走略阳入川,变天成铁路为宝成铁路。宝成铁路北段开始建设。
  刘云和还记得他们上观音山是1954年2月份,山上还有雪。来自东北的第六工程局基本队伍不到两千人,陕西还上了大量的民工。好多农民连铁路都没有见过,只好临时学一点简单的操作。
  第六工程局下设五个工程段,工程段下面还有工区,工区下面又有作业队,任务逐级分配下去。刘云和当时在一段一工区,负责观音山这一段的施工。
  观音山本来是峻峭的山峰,但宝成铁路在这里不仅要建站场,还要建两座大隧道和一座大桥。最初设计方案是采取人工开挖,在600多米范围内要削掉五个山头,填平四处深沟,土石方达20余万立方米,任务十分艰巨。
  但开挖没多久,石质变了,变成花岗岩,和设计图纸不一样。“那就得打眼放炮,一点一点崩,一天才崩下来百八十方。从工期上来说,根本没办法完成。”刘云和回忆说。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铁路技术专家到现场勘测,才决定在观音山采取大爆破的施工办法。
  观音山5个山头,布置了48个炮位,炮位深浅不一,有横洞也有竖井,依地形而定。位置不同,所装的炸药量也都不同。刘云和记得,最深的一个横洞打进去50米,高度只有一米三到一米五,他个头大,只好趴着进去。打到最里面,往旁边扩出一个药室,专门搁炸药。打了3个多月,才把48个洞子打完。
  “一边打眼,一边就准备调运炸药。”刘云和说,“开始打眼用的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硝铵炸药,后来大爆破的时候用的就不是硝铵炸药了,是咱们的‘胜利品’。”
  刘云和所说的“胜利品”,就是日本鬼子投降时扔下的炸弹,他们把那些炸弹拆了,把炸药倒出来,运送到观音山工地。
  
  炸药崩出的车站
  在宝成铁路的建设中,涌现出中国第一批爆破工程师,刘云和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所有的炸药试验,都是刘云和带队操作的。“检查深度,检查直径,运来的炸药有30多种,什么形状都有:条状的、圆状的……每一种都要现场做试验,最后才能决定爆炸装药量。”刘云和说。
  炸药装了一天一夜,总共填充142吨。根据48个洞的深度、地形以及起爆要求,分别装进3吨、5吨、8吨、10吨的炸药,最大的一个洞装了28吨。
  筑路期间,观音山下还有一个奇观:成百上千石匠密布在山脚的河道上,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原来,铁路出观音山到达深沙河之后,还要修建一座长达175.5米的石拱桥。来自全国各地的石匠被集中到观音山,就地取材凿砌桥用的石料。半年时间里,石匠们敲出了4千多种石料样式,共3万多块石料,在秦岭的青山绿水间修成全国最长的大孔径石拱桥—深沙河石拱桥。
  “大爆破并不是你们想象的,轰隆一下子,山就崩掉了。”刘云和笑着说,“爆破时间由电雷管控制,一合闸,2秒、4秒、6秒、8秒,一个个‘通通通’爆起来了。先把上面崩下来一层,然后再崩一层,最后才是大爆破。”
  爆破前夕,爆破组组长刘云和昼夜在药室中检查装药、电线、雷管、电阻等。1955年8月1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观音山实行了定向大爆破。轰隆隆的爆炸声响彻秦岭。
  “全部人员撤离5公里以外,半个多小时以后烟尘才慢慢消散。就连21里外的宝鸡也震的轰轰响。”刘云和回忆道。
  观音山大爆破一次性炸掉山石20余万立方米,成为我国铁路修建史上第一次大爆破。而且,观音山采用的是苏联的定向大爆破方法,一下就把山峰炸平,崩裂的砂石按照指定的方向填平了山谷,铁路通过这里既有适当的站场,又节省了隧道和桥梁的建筑工程,大大缩短了工期。
  火车经过观音山
  大爆破之后,工程队又用了半年时间清理场地,为铺轨做准备。为了减轻劳动力,提高效率,当时建设者想了不少方法。
  “最先进的是‘竹竿滑土’。”说到这里,刘云和老人的脸上笑容绽放,可以想象,他脑海中一定出现了当年的那个画面。“把竹竿铺在场地中间,一个接一个铺好,把三个大框连起来,装满土,你拽一头,我拽一头,这么一拽,‘蹴—’,一溜下坡,就下去了。这叫竹竿滑土。后来又改进,把竹子一劈两半,固定在筐底,接触面小了,更省力。”
  刘云和说,那时国家很穷,就连架子车也不够用,怎么办呢?就把两个轱辘分开,做成独轮手推车。一个独轮车绑五个大框,前头两个,后头三个,至少也有六七百斤。
  “独轮车需要操作一段时间才能熟练。竹皮一绑,推到那儿一肘,这筐哗啦就过去了,把那个绳再一拽,筐子就回来了。这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好方法。”刘云和说。
  观音山爆破之后,刘云和作为技术指导又参与了青石崖车站的爆破。当时青石崖车站1100多米的双线隧道打了一半,听到观音山车站爆破成功的消息后,也改成了大爆破。
  1956年7月,宝成铁路南北两端接轨时,第一任火车司机盖德润开着1820次蒸汽机车从宝鸡驶出,开往观音山车站,引得宝鸡全城的老百姓都来围观。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采用蒸汽机车牵引。刘云和作为先进工作者代表参加了在成都车站举行的通车典礼。
  
  电气化改造之路
  宝成铁路正式通车没多久,就开始了电气化改造之路。
  1958年6月至1960年6月,宝鸡至凤州段率先进行了电气化改造。1968年,为提高宝成铁路全线的运输能力,铁道部决定对凤州至成都段也进行电气化改造。
  今年70岁的常海瀛住在宝鸡车务段一栋老家属楼二楼。对凤州至成都这段铁路的地形,他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名称和数据。
  常海瀛原来在兰州军区联勤部汽车四团, 1969年复员时,正好铁路上大招工,他就分配到宝鸡虢镇的铁路大修队,参加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回想宝成铁路电气化,他直叹息:“不简单。”
  据常海瀛描述,宝成铁路还是蒸汽机车时,上不了坡,前面两个车头往上拉,后面两个车头往上推。到凤州车头才摘掉。有时候推上去了,有时候没推上去,车皮就掉下来,一直跑到任家湾去了。所以当时每个车站都修了个避难线。上面车站说:赶紧,车皮掉下来了。下面道岔一扳,火车就跑避难线上去了。
  “宝成铁路电气化是我们国家电气化的发源地。电气化改造以后,这条线速度提高了,安全性也提高了。”常海瀛说。
  跟着宝成一路走
  常海瀛至今还记得当年工地上流传的顺口溜:“铁路工人有三大宝:叉子(吃饭用的)、洋镐、破棉袄。”“大修队,大修队,河里洗手庙里睡。”
  “铁路上没有好活。”常海瀛说,宝成线电气化施工工艺比较复杂,难度大。有些地段,除了桥就是洞子,除了洞子就是桥。当时宝成铁路是一边施工,一边运营。一天给两个小时电气化施工,其他时间就干不影响行车的活。
  常海瀛所在的工队就这样一路从凤州车站修到广元。那几年宝成线经常出事,有时候下雨塌方断道,施工队伍还要跟着到处去抢险。
  凤州至成都段电气化工程施工时,正处于十年动乱时期。“那时我们在工地上还能听到广元的枪声。” 常海瀛回忆道。尽管如此,大修队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始终坚守岗位。“劈山头也好,架轨道也好,都是人工,全是肩扛人挑。”至今,常海瀛的两个肩膀上还有当年挑沙石压出来的大疙瘩。
  1975年7月1日,全长676公里的宝成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从此,这条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变成了高效能的运输线。
  “对我们施工单位来说,一通车就好比房子盖好了,剪彩就不是我们的事情了。我们又悄悄搬到下一个工地。”常海瀛说。
  退休以后,常海瀛就很少坐火车了。前几年,老伴儿到九寨沟旅游,坐火车到广元转车。那些车站常海瀛都清晰地记得:白水江、红卫坝、马蹄湾、徐家坪、阳平关、燕子砭、丁家坝、军师庙、朝天、观音坝……
  
  记者手记
  宝成铁路是一代建设者硬是凭苦干出来的。
  整个工程打穿上百座大山,填平数以百计的深谷,单填土石方就有6000万立方米,按高宽各1米算,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半以上。
  从1952年的7月1日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党政工作干部、老铁路职工、人民解放军转业部队和抗美援朝胜利归来的工程总队,以及刚刚离开农村的大批新工人,陆续地投入到建筑宝成铁路的战斗之中。6年后,一条668.2公里的钢铁大动脉,在我国腹部陕、甘、川三省的高山深谷与平川沃野之间跃动。
  从此,四川的煤、铁、石油、糖、盐、石棉,云南的有色金属铜、锡、金等丰富物产沿着这条路,被运送到全国各地。同时,许多重型机器也通过这条路大量运往西南地区,支援西南的工业建设。
  60年后,我们采访当年的建设者,从他们身上仍然能感受到那种惊人的相似性:“高度服从”、“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这是那一代人爱国的方式,也是宝成铁路被称为“英雄之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铁道兵、铁路工人、工程师还是普通的民工,他们将全部身心献给了新中国的铁道建设。
  他们有的当过兵,有的剿过匪,有的上过朝鲜战场。在铁路战线上,他们又征战几十年。如今,他们守着晚年的清贫,如同当年用咬牙的坚持守着一个国家的崛起一样。
  但年逾八旬的铁道兵李英豪却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再苦,也不会像当年那么苦了!
  这是一种满足感,还是一种自嘲的无奈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