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李尔王电影_从《李尔王》中弄人语言的汉译看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李尔王电影_从《李尔王》中弄人语言的汉译看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26 04:19:24 影响了:

  摘要:本论文试以《李尔王》的梁实秋和朱生豪的译本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两个译本中对弄人语言的汉译,探讨二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差异。   关键词:《李尔王》,弄人,翻译策略,梁实秋,朱生豪
  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其中,《李尔王》中译本就不下于十个。其中,梁实秋和朱生豪都选择采取白话散文体进行翻译,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译本的比较分析
  弄人可以算是《李尔王》中最神秘的一个人物。他的语言表面上虽然像无稽之谈,却总是发人深省,一语中的。正是通过这个人物,读者才能更客观的看到剧情的发展。因此,弄人语言的翻译对于读者理解整部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起来看看下面几个方面的例子:
  (一)音韵方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音韵。因此,文学家作品的译者,应尽最大努力在另一种语言里再现原文的音韵。例如,在第一场第四幕中:
  FOOL:
  Have more than thou showest, Speak less than thou knowest,
  Lend less than thou owest, Ride more than goest,
  Learn more than thou trowest, Set less than thou throwest,
  Leave thy drink and thy whore And keep in-a-door,
  And thou shalt have more Than two tens to a score. [1]
  梁实秋译文:
  有的要比露出来得多,你知道的别尽量的说,
  出借不可多于你所有,能骑马时莫要徒步走,
  多听而不可太轻信,赌注不可过于野心,
  莫纵酒,莫宿娼,足迹不可出户堂,
  你再数你的那二十,就将不只是个双十。 [2]
  朱生豪译文:
  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债,多借贷;
  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语;多掷骰子少下注;
  莫饮酒,莫嫖妓;呆在家中把门闭;会打算的占便宜;
  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3]
  对比两个译本,不难发现,两人的翻译差不多都是严格按照原文的音韵,遵循双行体诗风格。在原文中,形成了aabbccddee的韵律。而在梁实秋的译本中,“多”和“说”,“有”和“走”,“信”和“心”,“娼”和“堂”以及末尾两句的“十”都是两两押韵。
  (二)词汇方面。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以其丰富的词汇著称。因此,考察译者对于这众多词汇的把握,也足以窥见他们功力的深浅。梁实秋、朱生豪这两位翻译大家在对这些词汇的翻译过程当中是各有所长。以第一幕第五场中弄人与李尔王的对话为例:
  FOOL:
  Shalt see thy other daughter will use thee kindly; for thought she’s as like this as a crab’s like an apple, yet I can tell what I can tell.
  LEAR:What canst tell, boy?
  FOOL:She will taste as like this as a crab does to a crab. [4]
  梁实秋译文:
  弄:你讲看出你哪一个女儿会以她的本性款待你的;虽然她和这一个相似犹如林檎之与苹果,但是我还能看出我所能看出的。
  李:你能看出了什么?
  弄:她的味道和这一个之相像,恰似林檎之与林檎。[5]
  朱生豪译文:
  弄人:你到了你那另外一个女儿的地方,就可以知道她会待你多么好;因为虽然她跟这一个就像野苹果跟家苹果一样相像,可是我可以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事情。
  李尔:你可以告诉我什么,孩子?
  弄人:你一尝到她的滋味,就会知道她跟这一个完全相同,正像两只野苹果一般没有分别。[6]
  这段对话通过弄人与李尔王的一问一答,充分展示了弄人大智若愚的一面。他巧妙的铺设陷阱,从旁点醒他所处的危险境遇,打消他天真的妄想。其中,作者的将野苹果与苹果拿来比较,其意图是指出他的二女儿和大女儿有着同样卑劣的品性。梁实秋译文中所用的“林檎”,指的是一种蔷薇科苹果属植物,看起来极富文采,但恐怕有矫揉造作之嫌。相反,朱生豪在译文中则直接选用“野苹果”一词来和“家苹果”对比,既符合文意也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在心里对这两个对比物产生比较清晰直观的印象。
  (三)修辞方面。文学作品中的修辞,直接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文学高度。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努力保留原文中的修辞,即“信、达、雅”中对“雅”的要求。
  二、翻译策略的不同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梁实秋的翻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异化的翻译。因为他的译文书卷气较浓,更多的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体现的是原文中的句型结构以及修辞现象,注重保留西方民族文化特征,但不免给读者造成阅读上的生疏感。而朱生豪的译文则更加注重全文的系统性以及原文内在的含义。他的翻译不仅没有受到原文的束缚,还在其译文中考虑到了读者接受的情况,选用一些易于理解的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从而不难看出,朱生豪的译法更倾向于归化,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中国读者都会觉得朱生豪的译本读起来文从字顺。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不同文化不同的语言系统,使得译文难以做到完全展示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再加之不同的译者自身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局限性,每个译本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在欣赏的同时比较不同优秀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与靠近原作。
  参考文献
  [1][4] [7] William Shakespear. King Lear.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72, p82, 90-91,105-106
  [2][5][8] 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李尔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57-59, 73-75,105-107页
  [3][6]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李尔王》,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第13,19-20,29页
  [10] 龚桂芳,“翻译与接受——梁实秋和朱生豪译本中插科打诨的话的比较”,《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第149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