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精选多篇)] 不良
 

[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精选多篇)] 不良

发布时间:2019-06-04 14:29:29 影响了:

第一篇: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报告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因素的好坏决定了人主观上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取向和承受力,对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客观评价目前基层一线民警心理素质的现状,剖析其障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调动基层一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至于更好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座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总结出当前基层一线民警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面对社会形势发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因循守旧,对于打开工作新局面缺乏信心和勇气;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长期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产生了疲劳厌战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民主法制、人权保障和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感到自身执法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明显不适应,思想包袱较重顾虑重重,甚至畏首畏尾,担心出现工作失误;四是面对内部管理工作和队伍竞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五是面对个别人对民警的恶意诬告和打击报复,担心自身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根据研究,要消除民警上述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应抓好以下四个入手和三个结合:

四个入手一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民警队伍适应形势、把握大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夯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引导民警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给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转变执法观念,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

二是从强化教育训练工作入手,解决民警不知怎么干和担心干不好的问题。要改革警务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由课堂培训到技能训练的转变,由单一培训到战训合一的转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练什么,干什么、钻什么”的原则,保证基层一线民警每年都有足够时间参加封闭式警务技能、体能和各类培训,让民警切实做到“说得过、打得过、跑得过”,在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中感到胸有成竹,毫无畏惧,真正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

三是从整合警力资源和调整工作职能入手,切实为基层一线民警减压减负。要打破上下对应的警力配备模式,切实精简机关,整合警力资源,充实一线警力。特别是要真正做强派出所,科学设置岗位和划分职能,让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做到科学用警、合理用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警务效益。

四是从建立民警心理关怀制度入手,培养民警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分析民警队伍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搞好民警心理调试;要定期开展谈心对话、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坚持文化育警,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警营文化生活,陶冶民警思想情操,培养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要切实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爱;要落实好休假制度,保障民警的正常休息,让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及时得到有效释放。

三个结合:

一是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目标设置必须体现民警目标的要求和满足民警个人的需要,才会受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不能制定的过于大或广,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而制定,否则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就是结合以奖金或实物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即要着力解决思想问题。精神激励是根本,就是结合以表扬、嘉奖、立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队队伍管理中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才会不断提高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才会锻造一支英勇善战、健康稳定的公安队伍。

三是民主公正公平原则。本着赏罚严明原则,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不断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让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具有实干精神的一线民警形成单位“标兵”通过学“模范”、树“标兵”等激励机制拉开民警待遇的档次,奖优罚劣,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造福新源各族人民群众。

结束语:

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从事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了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作为警察,应该怀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为目标,为以后的工作,为群众的利益,学会自我调节,保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二篇:消除基层一线民警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

怎样消除基层一线民警的不良心理因素工作调研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因素的好坏决定了人主观上对事物的态度、观点、取向和承受力,对完成每一项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客观评价目前基层一线民警心理素质的现状,剖析其障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调动基层一线民警工作

积极性、主动性,以至于更好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座谈、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总结出当前基层一线民警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面对社会形势发展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思想上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因循守旧,对于打开工作新局面缺乏信心和勇气;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长期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产生了疲劳厌战情绪和不平衡心理;三是面对人民群众民主法制、人权保障和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感到自身执法素质和工作能力上明显不适应,思想包袱较重顾虑重重,甚至畏首畏尾,担心出现工作失误;四是面对内部管理工作和队伍竞争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过大,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五是面对个别人对民警的恶意诬告和打击报复,担心自身正当执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根据研究,要消除民警上述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应抓好以下四个入手和三个结合:

四个入手

一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提高民警队伍适应形势、把握大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民警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夯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引导民警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给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转变执法观念,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宗旨。

二是从强化教育训练工作入手,解决民警不知怎么干和担心干不好的问题。要改革警务运作机制,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由课堂培训到技能训练的转变,由单一培训到战训合一的转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练什么,干什么、钻什么”的原则,保证基层一线民警每年都有足够时间参加封闭式警务技能、体能和各类培训,让民警切实做到“说得过、打得过、跑得过”,在各项公安保卫工作中感到胸有成竹,毫无畏惧,真正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

三是从整合警力资源和调整工作职能入手,切实为基层一线民警减压减负。要打破上下对应的警力配备模式,切实精简机关,整合警力资源,充实一线警力。特别是要真正做强派出所,科学设置岗位和划分职能,让基层一线警力不足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做到科学用警、合理用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警务效益。

四是从建立民警心理关怀制度入手,培养民警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重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分析民警队伍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搞好民警心理调试;要定期开展谈心对话、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民警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坚持文化育警,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警营文化生活,陶冶民警思想情操,培养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要切实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爱;要落实好休假制度,保障民警的正常休息,让民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及时得到有效释放。

三个结合:

一是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目标设置必须体现民警目标的要求和满足民警个人的需要,才会受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标不能制定的过于大或广,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而制定,否则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是基础,就是结合以奖金或实物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即要着力解决思想问题。精神激励是根本,就是结合以表扬、嘉奖、立功、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对民警进行的激励。队队伍管理中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才会不断提高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才会锻造一支英勇善战、健康稳定的公安队伍。

三是民主公正公平原则。本着赏罚严明原则,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不断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让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具有实干精神的一线民警形成单位“标兵”通过学“模范”、树“标兵”等激励机制拉开民警待遇的档次,奖优罚劣,调动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造福新源各族人民群众。

结束语:

民警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从事公安工作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了警察队伍战斗力的发挥。作为警察,应该怀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为目标,为以后的工作,为群众的利益,学会自我调节,保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三篇:浅谈高中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及产生因素 (新版)

浅谈高中“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及产生因素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高中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他们中的一些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较大的障碍。比如:有的学生自我要求很高而有的要求又太低;有的学生虽然每日勤耕苦耘但效果不佳;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早恋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常陷于人际琐事而不得安心于学习等。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学校、教师、家长,包括整个社会都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做到主动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这些同学。

关键词:不良心理品质产生因素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很强烈,我国高中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但是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有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导致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自我要求很高而有的要求又太低;有的学生虽然每日勤耕苦耘但效果不佳;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早恋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常陷于人际琐事而不得安心于学习等。对于这样的“学困生”,我们若不早发现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1

以下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及产生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与同行们一起帮助“学困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达到新的高度。

一、 对“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分析

1、 不能专注,易开小差

马克·吐温曾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专注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思维品质。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看到学生在学习时心不在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时常开小差,听着听着就心猿意马,“身在曹中心在汉”。在做练习时,或拿着笔在手上转,或翘起二郎腿,或用手托着脑袋无所事事,不能专注于自己本该完成的任务,低效率地学习。

2、 畏惧困难,害怕挫折

宋人方岳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困难和挫折,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现在的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没有正确的认识,害怕吃苦,遇到稍微复杂的学习问题,就不愿多想,浅尝辄止,即使老师讲了,也不愿积极去思考,认真的归纳总结,害怕付出,而对于挫折又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也不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经常抱怨学校饮食、寝室生活环境等不理想。

3、 情绪多变,不善调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

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最好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还不能很正确去面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多只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情绪不容易调节,波动较大。比如在面对同学之间的摩擦时,在面对新老师新方法时,面对试卷上的对与错时,在面对学习与生活的安排上,在面对各科学习任务发生冲突时等,会显得处理方式过于急躁,过于简单,时而情绪非常饱满,充满斗志,时而情绪又非常消沉,垂头丧气。

4、 得过且过,避谈理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一个人一旦树立了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就会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反之,则会浑浑噩噩,虚度一生。我们从学生进入高中开始,就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包括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但是有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有的则是能不想尽量不想,能不谈尽量不谈,害怕自己受到理想的约束,而不能随心所欲,宁愿得过且过,也不愿提及这一关系自己能否成人成材的“关键词”。

5、 排斥学校,厌恶学习

厌学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在我国超过半数的学生有厌学心理。有厌学心

理的学生不愿接受学校、老师,不愿意到教室,甚至恨学校、老师,恨教室,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从内心来讲,这些学生不想进教室,认为学校、教室不是他应该待的地方,非常排斥。

二、 对“学困生”不良心理品质的产生因素的分析

1、 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在当代青少年面前打开了一扇五彩缤纷的窗户,社会生活中良莠陈杂的事物使学生们眼花缭乱,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真正形成,对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一些不适合他们看的文艺作品,一些不该去的文化场所,不能正确的判断,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中其毒,受其害。他们会觉得读不读书没有意义,有钱有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崇尚武力,迷恋虚幻事物,讨厌世俗的一些不公,向往真空社会,将自己与社会封闭隔开;他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怕吃苦,怕付出。

2、 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于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贫困的上两代人来说,他们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有不少家庭在用高营养的食品滋养孩子身体的时候,却忘记了用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的心灵。在子女智力开发方面,他们不惜工本,但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人格特征、道德水平、价值观念、感情生活却关心甚少。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迁就,导致了孩子的任性、自私、

放纵、贪图享受等不良的心理特点。再加上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学生们长期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他们的很多想法,都不能够与家长及时沟通,家长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精神上缺失了依靠,而家长们又会想到用物质来补偿,这样更加重了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品质。

3、 学校因素

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喊着口号要改革,要注重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实际上,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都不能够做到。依然是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是重知识输灌、轻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很多学校都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交流的最多的是应考知识,老师们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注重从源头来找原因,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学生们过的还是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没有足够的活动供学生们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到劳逸结合,而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一种逃避的想法,且不断恶化。

4、 教师因素

除社会、家庭、学校方面的因素外,教师个人的一些行为,也会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带来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容易带入个人感情,喜欢谁,不喜欢谁;有的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没有原则,随心所欲;有的教师只重成绩,不注意行为和心理,没有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教师本身有些不当的行

为,和一些消极的言语,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等。长此以往,学生们原有的一些好的心理品质也会受到影响,而一些不好的心理品质则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总之,“学困生”的不良心理品质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本人要一起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不动摇,我们的“学困生”才可能去掉这些不好的心理品质,脱掉“学困生”这顶帽子,朝着好的方面去发展。

第四篇:调研报告: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课目:心理教育

时间:2014年05月13日

地点:电视室

授课人:范柯

参加人:在队全体官兵

内容: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

人们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都希望能通过好的睡眠来赶走一天的疲劳,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有些人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那么,为什么会有睡眠障碍呢?产生睡眠障碍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焦虑心理会导致失眠。一个人在非常焦虑不安的时候,大脑里总想着这样那样的事情,辗转反侧,所以导致失眠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你不能让自已的心态保持平静,让自己放松下来,而总是想着那些烦心的事情.那么你又怎么能够睡得着呢?所以,尽量让自己放松,忘记那些让你放不下的事情,是解决这种睡眠障碍的好方法。

2.害怕心理导致的睡眠障碍。害怕也会让人睡不着觉,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小孩子因为害怕鬼怪,害怕雷电,害怕一个人在家,而无法睡觉;大人也可能因为心理恐惧而睡不着觉。二是越害怕睡不着就越是睡不着。有的人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发生过失眠的状况,心里想这次一定要早早入睡并睡个好觉,害怕再次失眠。

3.不艮情绪引起的睡眠障碍。年轻人的情绪容易波动,特别是容易受到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困扰而导致失眠。比如同事问关系紧张,工作上不顺心、和男女朋友吵架、恋爱失败、和朋友产生隔阂、受到领导责难等等都会让自己情绪不佳,失落、烦躁、痛苦、忧郁而导致失眠。而其中严重影响的就是恋爱失败。当一个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走向分手的时候,难过、痛苦、不平衡、失落、郁闷、烦躁的情绪总会围绕着他,让他食不知味,睡不安寝,甚至好多天都会处于失眠的状态。

4.过度兴奋的心理也会引起睡眠障碍。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金榜题名、受(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到领导嘉奖、得到大家的认可、升职加薪、或者是求爱成功即将和爱人步入结婚殿堂、或是喜得贵子等等的好事都会让你兴奋得睡不着觉,脑袋里一直想着高兴的事情,并一直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又怎能像平常一样安稳的睡觉呢?失眠当然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认识到导致失眠和睡眠障碍的具体原因,就能够从心理入手,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失眠等睡眠障碍远离自己。

第五篇:专业技术人员不良工作心理的自我调适

第三章专业技术人员不良工作心理的自我调适

第一节不良心理的概述及表现 所谓不良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格、智能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讲,个体心理的各方面的活动与发展是比较均衡、全面的,但是由于社会及心理的原因,其中某些方面就可能出现异常。比如,有的中年人因更年期来临而出现烦躁不安、失眠、乏力、易怒等情绪障碍;有些青少年因为自己的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变得垂头丧气、忧心忡忡等。如果一个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称之为不良心理。 不良心理形成后,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到它的危害,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是能够自我调节的。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各个企业都想寻求更大的利益,这无形中增加了员工的压力。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久而久之,员工心理健康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员工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健康,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对员工的心理健康应充分重视。人的身体就像一台十分精密复杂的机器,各个系统与内脏之间,互相依存,功能互补才能使人体的各种机能处于平衡状态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受到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和干扰而不会生病,是因为人体本身存一种应激调节机制,能够把失去平衡的状态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当人体过度劳累(超体力劳动或超脑力劳动)时,人体的应激调节能力下降,因此便不能很好的调节机体的各种平衡,就容易让疾病趁虚而入。

易普斯研究发现,这部分人约占企业人员总数的2%-3%,他们已经处在了抑郁的边缘,有抑郁的倾向,心理困扰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员工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职场人士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抑郁倾向:这是职场中十分常见也最为严重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出现抑郁倾向的职场人士,身体、情感、思维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比以前降低了,记忆、注意力都大不如前,并且经常请假或迟到,工作兴趣严重丧失。

2、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又称职业“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

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心理咨询师、教师、警察、客服等)是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职业枯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的。首先,它体现在情绪的耗尽状态,这种情绪的耗尽让人会渐渐没有心情上班,还可能让人一上班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其次,它让人变得愤世嫉俗,开始对周围进行讥讽,批评、打击跟工作有关的一切事情。最后,它还让人对自我的评价降到极点,产生无能感。这部分职业枯竭状态的人员已经占到了群体的10%-15%,部分企业甚至达到了30%。

3、职场压力:

据研究机构美国职业压力协会估计,压力以及其所导致的疾病——缺勤、体力衰竭、神经健康等问题,每年要耗费美国企业界3000多亿美元。

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给职场人士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竞争的加剧,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形成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即职场压力。包括工作任务过重、人际沟通、角色冲突、工作环境等等。而如果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或缓解,将会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情绪以至影响到工作。

以上的一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必将影响员工心理健康。而员工的身心健康受损又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应在注重生产效益的同时,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给员工个人及企业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二节职场新人常见的不良心理

说到职场新人,就想起当年我当初走向职场时一样,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带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走上工作岗位和纷繁的社会。但是,经过培训、试用,我发现很多应届毕业生常常被怀念学生生活、心理状态不佳、人际交往病态心理、不能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困扰着。心理素质特别欠妥,并且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交朋结友和适应工作及社会。

通过分析发现,应届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角色、从未经历的工作,还有更激烈的竞争、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他们中有许多人很难适应,因而出现一些不良心理。若职场新人在工作生活中能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不良心理,那就将为其职场高升而锦上添花:

(1)自卑心理

也许受家庭环境因素,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

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自主地按照个人意愿去选择职业和单位。但社会职业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当有些毕业生“不幸进入了遭受冷遇和歧视的职业和单位时,他们不论对是对自己的职业和单位还是对自己,都会产生一种误解和轻视,在与进入所谓的“热门职业和“好单位的同学比较时,便不由自主地背上了自卑的心理负担。

(2)怯懦心理

很多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向社会,因为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导致内心胆怯、怕事、懦弱、拘谨,害怕困难,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际,性格软弱,平时寡言少语,行动拘束,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极其胆小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与人多交往。从而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退缩心理

由于他们在走向社会前的自我评价较高,但社会评价却要低得多,这常常引起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假如在工作中遭到几次挫败,就会自愧无能,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表现或做某些事情表示怀疑,结果可能会由于心理紧张、拘谨使原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认同外界对自己的低评价,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胆怯畏惧,退缩不前,垂头丧气、耿耿于怀,以避免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缺乏视困难挫折为成功之母的信念。

(3)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成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活的很累。因为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与人交心,整天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正常的人际交流,便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排他心理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均在变!自高自大的人使自己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接收不了别人的意见或做法。而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自己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

(5)逆反心理

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应届毕业生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总爱与别人抬杠,说观点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一定要与别人的意思相反,而不管谁的观点正确。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第三节 心理健康之重要性 当我们广大企业的员工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地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挺进的时候,一种盛世危象——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的恶魔,也在积聚、发酵、膨胀着,并正向我们这支奋进的队伍猛扑,撕咬着员工的身心健康,破坏着组织的战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在中国召开,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显然,如果我们要想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那就不能不正视这一“最大问题”,防止其泛滥成灾,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痛苦。事实上,我国职工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已经比较突出。

深圳富士康5月26日晚发生一起员工坠楼死亡事件。深圳市公安局通报称:初 步认定系自杀。这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今年以来发生的第12起员工自杀坠楼事件。---新华社报道。富士康跳楼自杀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员工们“前仆后继”的自杀,必有其较深的根源。 尽管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口碑并不算好,2014年左右还曾与某财经媒体对簿公堂,但实事求是地讲,把矛头完全指向富士康是草率和无力的。有两个简单又残酷的事实,一是富士康的员工自杀率并不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每十万人中约有16人自杀,每40秒约有一人自杀,而1999年中国每十万人中约有13.9人自杀。据中央电视台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0人左右。据报道,富士康目前在深圳的员工约有30多万人,其中普工约占一半左右,不必有些残酷地详细计算自杀率,但大致可以判断富士康的员工自杀率或普工自杀率至多是在全球或全国的平均水平线上。这应该是所有中国管理界应该关注的问题。【1】本文从员工心理健康的方面来探讨此问题,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领导层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尽力改变领导层对员工自杀无能为力的现状。

第一篇:民兵基层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民兵基层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 中国共产党铅山县委常委 人武部长 黄东辉

为贯彻落实赣办字[2014] 4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县民兵基层建设在新时期、新阶段有新的发展,县人武部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调研阶段,组成两个专题调研组,从4月上旬起,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对全县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设立基层武装部30个,配备专武干部57人,建立民兵营(连)186个,在编民兵36100人(其中普通民兵32976人,基干民兵312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看资料,查现地、开座谈、考业务、答问卷等方式,先后深入到30个基层武装部(乡镇17个、行业12个、企业1个),34个村级民兵营(连),占总数的18%,与20名乡镇书记(镇长)、30名专职武装部长、20名副部长、1名武装干事和34名民兵营(连)长进行了广泛地接触、交流和谈话;在每个乡(镇)均召开了1次座谈会,共与105名乡(镇)书记、乡(镇)长、基层专武干部和民兵营(连)长进行了座谈。

总得感到,近年来,我县在上级军事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在组织完成好经济建设任务和做好多样化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上,对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进行了一些努力,使我县的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二、当前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调研认为,虽然各单位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发展的步伐较慢,与上级的要求差距较大,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等、靠、望”思想严重。从调查情况看,当前民兵基层建设普遍存在工作重心不够突出,多数单位存在时紧时松和上级强调一阵抓一阵的现象,“等、靠、望”思想较为严重。具体表现在“四不”上:一是摆位不正。基层党委落实议军制度不经常,有近10%的基层乡镇党委近三年来没有议过武装工作,不能把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调研与30名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见面谈话了解,有20%的领导对民兵基层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要求不高,标准较低,每年除了训练、整组、征兵等硬性工作任务能得到较好完成外,其它指标“稍软”的工作、活动则落实不够、完成不好,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武装工作,不能实现武装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步发展。据统计,有近10%的专武干部属于摆位不正,30%的同志把兼职工作摆在专职工作更重要的位置,还有5%的基层专武干部不乐意从事武装工作。

二是认识不足。调研中,发现有55%的基层单位领导,认为基层武装工作是部队系统的事,是要人要钱的工作,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在目前发生战争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抓民兵基层建设没有太大实际意义;有32%的人对自己担负的武装工作职责认识模糊,认为自己兼的是虚职,存在应付、凑呼地完成上级的任务就行,基层建设搞不搞、建不建都没关系的错误思想;有30%多的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搞民兵基层建设要花钱,基层钱又不多,能拖就拖,能不建就不建,存有看上级机关怎么说、等上级机关来抓再建的观望思想。有少数单位和领导对武装工作出现“不报不批、不请不到”的现象,视武装工作为一种“包袱”,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从而出现上面抓得紧,下面抓得松,职能部门抓得紧,基层党政组织抓得松,关键时刻抓得紧,平时抓得松等现象。有近50-60%的专武干部,总认为自己在本单位说话的力度不大,武装工作没什么地位,抓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无从下手,难以得到领导支持,存在等待上级出台文件要求,靠上级来抓的思想,难以站在夯实国防建设基础,促进武装工作发展的高度认识和思考问题,严重缺乏创造性完成任务的思想认识。

三是投入不大。当前一些乡镇、县直机关党委、主要领导在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问题上,无论是领导的力度、重视的程度,还是投入的精力、经费的保障,都处于支持不够、关注不够、倾斜不够的现状。调研中,我们重点对17个乡(镇)2014年用于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最多的乡(镇)为17000元/年,最少的只有500多元/年,平均为1200元/年,投入多的单位也只是保障正常工作,个别基层武装部一年到头几乎没有投入任何建设经费。座谈时,虽然一些乡镇主要领导表态比较好,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往往不尽人意,重讲轻做、只讲不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旦在涉及到需要出人、出力、出钱的工作上,就讲条件、叫困难,阻力就重重,理由和借口比较多,有的甚至把武装工作当成负担,致使民兵预备役工作该投入的钱不愿投入,该抽调的人员不让抽调,该落实的工作难以落实。严重缺乏抓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局意识。

四是方法不活。从调查30个基层武装部情况看,70%的单位仅停留在挂几块牌子、记几个本子、建一两支分队上,但对抓基层建设到底要抓什么、怎么样抓、达到什么标准,认识不多、方法不多,有的始终还是停留在老思想、老办法、老框框上迟迟不前。结合实际、结合工作、结合形势研究基层建设比较少,特别是结合抓经济建设抓基层建设开拓创新上还很不够。

(二)两支干部队伍建设难以适应“平战”需要。

从专武干部层面看:

一是“专武”意识有所弱化。目前,全县30名专武部长当中,兼一职、两职的有22人,兼三职的达7人,兼职率达96.67%,副部长(或干事)也兼有包村、蹲点等繁重的地方中心工作任务。应该讲,专武干部兼职,既是形势需要,也说明专武干部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能使地方党委政府放心,并且兼职有利于更好发挥自己的才干,扩大自身的影响,更好地与各级领导和群众进行联系、沟通,以“有为、有位”促进本职武装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兼职过多,导致专武不专问题突出,分散了从事武装工作的精力,有的出现摆不正位置、淡化职能的现象。有一部分同志是把专武干部岗位作为政治进步的跳板,在岗不敬业,不把岗位当事业;有些专武干部将武装工作看成附带工作、多余工作,甚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些单位对专武干部的要求也比较单一,更多地只从履行军地桥梁的角色要求,在推荐使用过程中比较偏面,致使一些同志工作不尽心,抓军事斗争准备的热情不高。这样,对于上级军事机关布置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影响到中心工作时,就很难得到高度的重视,必将造成武装工作“管人”与“管事”的严重脱节,影响武装工作任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二是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高学历的多,有军事工作经历的少;能完成一般性、日常性工作任务的多,能指挥带兵的少;满足于办具体事的多,能站在更高层次主动思考问题的少。全县57名专武干部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有41人,占总数71.9%,中专文化7人,占12.3%,高中以下文化9人,占15.8%,存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转业复退军人8人,仅占14%,进过人武学院培训学习的40人,仅占70%。有的单位专武干部虽然满编,但是挑选和培养不出一个好的民兵训练教员。有的单位要组织一项稍微大一些的活动都非常困难。还有的连一般性军事常识都不懂,从调研中抽考业务知识的情况看,有近11%的专武干部对一般性业务知识回答不全。从座谈了解的情况看,也有近5%的同志对民兵整组、训练、征兵工作应做些什么工作回答不上,只知道按上级要求叫送几个人就送几个人,个人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三是面临实际困难增多。一方面是兼职工作过多带来工作压力大。基层专武干部受军地双重领导,兼职工作过多过杂,工作头绪多,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投入到抓经济指标(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抓一票否决的工作(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防火、信访、“一大四小”)、抓重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平时很难有更多的精力顾及武装工作,专职工作没干好,必定会受批评,导致了部分同志工作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家庭负担过重带来生活压力。据统计,全县有19名专武干部家属没有工作,27%的家庭经济收入只靠本人的工资收入,有的干部一家还有7、8口人,经济负担非常重;还有25%多的专武干部虽然家住一个县,因在偏远乡镇工作,加之长期得不到调整交流,与家属小孩一直处于两地分居,导致生活压力过大。

四是进出渠道不够畅通。一方面是专武干部来源渠道偏窄。近年来,新任职的专武干部大部分是从农、林、水、教育等专业人员中挑选的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整体军事素质不高;而从人武学校毕业的学员,由于受地方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的影响,有的学员难以分配到基层武装部任职。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调整进入专武干部岗位的干部人员为22人,经过正规训练的只有4人,经过人武学校毕业的仅为1人,比例明显偏低。另一方面专武干部出路不畅。从调查的情况看,现有的57名专武干部中,超过45岁以上的6人,年龄最大56周岁,平均年龄36.8岁,任现职五年以上的37人,平均任职时间8.75年, 任职最长的为22年,明显存在年龄偏大、任期过长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武装部长层面,近三年只有9人得到重用和提拔,11人岗位工作得到交流,比例也非常低。

从民兵干部层面看:

一是难选配。一方面受选举制度的影响。全县186名基层民兵干部中,有157名干部是通过海选产生的,96名民兵干部是由村(居)委会支部书记、主任兼任。选拔使用村(居)委会的民兵干部县、乡两级人武部没有决定权,加之村(居)委会干部编制员额有限制,民兵营(连)长没有专职编,因此导致绝大多数民兵干部不是由村支书、村主任兼任,就是兼任会计、出纳或者兼管计生工作,很少有专职的,目前全县仅有69名为专职。另一方面配备民兵干部别无选择。目前,村(居)委会干部一般只有3-5人,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员,多数都不符合民兵营(连)长条件,如果按照条件选配根本就选不到人,因此别无选择。

二是难胜任。一方面年龄偏大难胜任。据统计,全县186个民兵营(连)长中,超过45岁以上的76人,年龄最大58岁,最小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42.5岁。而武装工作多数是需要年轻,遇到任务能上得去顶得住的人员,因此年龄普遍偏大难以胜任。另一方面军事素质不高难胜任。民兵干部中,有74%的人员既没有当过兵,也没接受过正规的训练;还有12%的人员只有小学文化,缺乏较好的军事素养和组织指挥能力,从素质上难以胜任。

三是难管理。一方面是由于民兵干部换届快,人员更换快,加之村干部兼任民兵干部只有干事没有特殊待遇、没有岗位补贴,导致了一部分村干部不愿担任民兵干部职务,造成难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民兵营(连)长是兼职且没有任何经济和政治待遇,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错误思想。有的还片面地认为,武装工作干好了,选举时又不能赢得更多的选票;相反,工作做得越多,有可能得罪的人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不利于选举,所以也给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民兵预备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从调查情况看,乡(镇)基层武装部和村级民兵营(连)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硬件建设不够过硬。有的乡(镇)武装部和村级民兵营(连)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调研所到的30个基层武装部中,有68%的基层武装部没有单独的“二室一库”,有35% 的没有配备办公电脑,有47%的没有建“青年民兵之家”。应急分队器材除永平、鹅湖、稼轩相对配备较齐外,其余单位都是像征性地摆四、五种类型的装具,难以满足遂行应急任务的需要。调研组所到的34个有村部的民兵营(连)中,有近51%的办公场所比较简陋和破旧,既没有悬挂职责制度牌,也没有配套的资料柜。据统计,全县还有近66个村(居)委会还没有建办公场所,租用或在村干部家办公,硬件设施建设几乎处于零起点上。

二是软件建设不够有力。在资料管理上,有的没有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专柜存放,有的整理归档不及时且没有装订成册,零零散散,到处乱丢、随意乱放,丢损、毒烂现象比较普遍。从抽查情况看,有近70%的单位历年来的资料保存不够好,15%的民兵营(连)历年来的资料已经丢失,甚至有5%没有村部的民兵营(连),以前统一配备的文件资料箱已丢失,有的虽然放在乡镇武装部集中保管,但也是长年不用,里面存放的文件资料也没有及时更新,多数为03年以前的资料,且大都已变黄,积满灰尘。在工作秩序上,有的基层武装部办公室满屋子是灰尘且凳椅东倒西歪,民兵营(连)没挂办公室牌子的达到了5%。一些目前即使看起来建设比较好的单位,也落后于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步伐;有7-9%的单位对原来配发的旗子、章子已经丢失。

(四)民兵工作面临的“三难”问题依然凸显。

一是经费保障难。民兵基层武装工作经费保障没有规定的标准、没有专门预算,主要靠专武干部个人与乡(镇)、行业、企业主要领导相互感情和内部协调,靠企业负责人的国防观念和地方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靠个人的协调能力得到经费保障。

二是人员集中难。近年来,在组织民兵整组、训练和开展活动时,找不到人、到不齐人、集中不了人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每年民兵整组中,多数单位的实际“到点率”仅为35%以下,有的甚至更低。在组织民兵分队担负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完成参建任务时,据统计有60%以上的在册民兵不在位,很难召集起来,即使召集起来,也往往是“童子军”、“胡子军”,直接影响了民兵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是活动开展难。多数单位开展民兵工作往往靠“人情”办事,靠专武、民兵干部的资历、面子、关系“疏通”来落实,难形成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如:在民兵整组上,“有编无兵”和在册不在位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在民兵组训上,一方面因无装备、无技术难组织,始终停留在低层次、老办法、老课目上徘徊,如我县现编有专业技术分队三类30支1422人,因相关的装备器材普遍老化,普遍训不起来;还因近年来部队装备更新较快,一些复退军人竟然不懂旧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和操作规程,无法实施教学;另一方面因经费保障不足,民兵参加训练的误工补贴过低,导致很大一部分民兵不愿参加训练,召集不齐人员,导致训练难组织、效果难落实。在民兵教育上,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年过节返乡时间缩短,像以往那样利用返乡时机搞教育和开展刊授教育、远程教育等已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民兵“教育难”、“难教育”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把民兵政治教育看成是“软指标”,甚至看成是多余的工作,存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三、加强民兵基层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是要切实树立抓好民兵基层建设的信心。要正确认识看待基层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既要充分肯定近三年来基层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又要充分看到基层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因为当前基层建设矛盾和问题突出而失去信心,要充分认清抓好民兵基层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领导的决策部署,是人武部工作职能所系,是落实应急作战准备向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的基础所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特别重视端正基层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形式主义、克服畏难情绪、克服“等、靠、望”思想,要把省军区推进“整县整团”建设思想贯穿于基层建设的始终。要把“一线指挥部”建设与基层建设,基层人武部建设与民兵营(连)建设捆在一起抓,要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与平时基层建设落实捆在一起抓,要把健全组织、落实制度与发挥民兵作用捆在一起抓。坚持统筹兼顾、固强补弱,切实筹划好每项建设,规范好每个制度,落实好每项工作。既要从实际出发继续规范好基层基本设施建设,又要坚持高标准抓好“软件”建设。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抓队伍建设、作用发挥、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和基本制度落实上,从而推进基层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二是要积极探索加强民兵基层建设的新办法。当前,民兵基层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对此,各级一定要在与时俱进中,探索新的思路,创造新的办法,谋求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力度,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广大基层专武干部正确认识当前民兵预备役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变化,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迎难而上,开阔思路,研究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另一方面,要采取集体攻关等形式,解决好重难点问题。要结合基层建设调查情况,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分门别类,然后区分任务、区分责任,组织集体攻关,分头研究,积极探索寻求突破。

三是要不断增强民兵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在民兵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方法手段上想办法,找对策,在教育对象上加以区别分类。要走出误区,改变思路,以变应变,适新求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突出教育效果,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民兵预备役人员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义务,提高其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专武干部、民兵干部提高素质的内动力。首先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尤其要注重军事素养,调动大家专武精武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次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按上级规定将专武干部纳入地方公务员范畴进行统一管理,做到该提拔的要提拔、该调整的要调整,尤其是对素质较低、不能胜任本职或超过任职最高年龄的,要及时搞好交流,努力把专武干部队伍建强搞活。结合“双强双比”和“落实五项指标”活动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把专武干部的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并与奖励、评先、晋升挂钩,做到奖优罚劣,努力营造“凭素质成才、靠能力进步”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基层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落实双重领导,坚持党委议军、武委会、军事工作会等党管武装制度,研究解决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探索述职报告、定期办公、军事日等活动制度落实的方式方法,把武装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计划;把国防教育纳入党校和大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以及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领导任期目标和年度考评内容;把乡镇民兵预备役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企事业单位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经费纳入单位财务预算。采取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抓好基层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培训,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提高抓好武装工作的自觉性。

第二篇:民兵基层建设调研报告

民兵基层建设调研报告

一是要切实树立抓好民兵基层建设的信心。要正确认识看待基层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既要充分肯定近三年来基层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又要充分看到基层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因为当前基层建设矛盾和问题突出而失去信心,要充分认清抓好民兵基层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领导的决策部署,是人武部工作职能所系,是落实应急作战准备向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的基础所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特别重视端正基层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形式主义、克服畏难情绪、克服“等、靠、望”思想,要把省军区推进“整县整团”建设思想贯穿于基层建设的始终。要把“一线指挥部”建设与基层建设,基层人武部建设与民兵营(连)建设捆在一起抓,要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与平时基层建设落实捆在一起抓,要把健全组织、落实制度与发挥民兵作用捆在一起抓。坚持统筹兼顾、固强补弱,切实筹划好每项建设,规范好每个制度,落实好每项工作。既要从实际出发继续规范好基层基本设施建设,又要坚持高标准抓好“软件”建设。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抓队伍建设、作用发挥、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和基本制度落实上,从而推进基层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二是要积极探索加强民兵基层建设的新办法。当前,民兵基层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对此,各级一定要在与时俱进中,探索新的思路,

创造新的办法,谋求新的突破。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力度,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广大基层专武干部正确认识当前民兵预备役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变化,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迎难而上,开阔思路,研究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另一方面,要采取集体攻关等形式,解决好重难点问题。要结合基层建设调查情况,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分门别类,然后区分任务、区分责任,组织集体攻关,分头研究,积极探索寻求突破。三是要不断增强民兵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在民兵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方法手段上想办法,找对策,在教育对象上加以区别分类。要走出误区,改变思路,以变应变,适新求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突出教育效果,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民兵预备役人员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义务,提高其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专武干部、民兵干部提高素质的内动力。首先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尤其要注重军事素养,调动大家专武精武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次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按上级规定将专武干部纳入地方公务员范畴进行统一管理,做到该提拔的要提拔、该调整的要调整,尤其是对素质较低、不能胜任本职或超过任职最高年龄的,要及时搞好交流,努力把专武干部队伍建强搞活。结合“双强双比”和“落实五项指标”活动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把专武干部的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

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并与奖励、评先、晋升挂钩,做到奖优罚劣,努力营造“凭素质成才、靠能力进步”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基层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落实双重领导,坚持党委议军、武委会、军事工作会等党管武装制度,研究解决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探索述职报告、定期办公、军事日等活动制度落实的方式方法,把武装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计划;把国防教育纳入党校和大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以及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领导任期目标和年度考评内容;把乡镇民兵预备役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企事业单位开展民兵预备役工作经费纳入单位财务预算。采取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抓好基层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培训,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提高抓好武装工作的自觉性。

兵曹乡人武部 于洋

第三篇: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遵照市纪委“关于集中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我们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农村)并居民(村民)组集中一周时间,就当前农村和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关注的热难点问题

1、小偷猖獗,打击乏力,群众为社会治安担忧。我们在龙泉社区调研时,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今年12月16日晚3:40左右,有7个小偷撬宏泰大厦下面的门市,群众发现后打110报警,警察30分钟之后才到现场。群众问,为什么这么久才来?回答,“我们也要睡觉”,“难道我们不睡觉吗?”由于警察来的迟缓,小偷抢了一个门市的东西跑了。警察当时只是看了看,给几个门市说,“你们提高警惕哈,等上班再处理哈”,随后走了。第二天7:30左右到场,问,“你们进门市没有?”听说店主进去过,就说,“现场你们已破坏了,莫法处理”。说完就走了。基层干部群众说,前几年110反应很快,老百姓满意,现在越来越差了,导致小偷横行,年内,社区内有5幢居民楼的供电线路被偷割了5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2月21日。现在居民也没有看见治安巡逻队的行动了。小偷见屋里没人,还撬人家的铝合金窗子。小偷猖獗,很多居民为社会治安担忧。

2、村组集体经济流失受损问题严重。中坝村反映,1990年,原任支部书记马××以集体名义办贷款企业,后来厂子垮了,集体无任何收益,厂子相关资产还被办厂的人卖了,最后,集体要还承担支付办企业的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责任。银行为追款,就把村办公楼查封,至今没有落实处理,村两委也没有办公场地。白云台社区反映,四居民组原任社长何××,上世纪90年代初,挪用集体公款20多万元与人联办企业,结果,企业没办起来,何××已死亡,集体的钱也没有哪一个采取措施收回。红岩社区反映,红岩社区(原巴中市巴州镇红岩河村)于1994年与一外来客商签定土地租用协议办砖厂,后又几经转让和行政区域调整。目前,有群众反映,相关费用没有收取到位,但当时签协议的有关人员有的已死亡,有的外出找不到人,砖厂也不复存在,造成集体应收资金无从收起的“悬案”。

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参与村(居)、组事务管理的个别代表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个人利益。中坝村三组群众反映,该组在一宗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相关单位先是避开居民组私自转让给第三方,被群众发现后,在与居民组商谈补偿的过程中,个别代表串通“社长”,私下与该单位签定收取2万元“转让协调费”的补充协议,并私分了该笔费用。而后,由他们再串通几个“代表”,并不通过群众大会,就以单个代表户下签字的方式,签定了一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协议。此事暴露,引发了群众多次挡厂。龙泉社区反映,三居民组在处理拆迁安置中,个别代表要求,自己的补偿标准要比别人高些。研究方案总是围绕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不同意他的理由,还有人甚至推出,那就不当代表了,要去想方设法阻挡。原因分析:(1)个别代表素质低。不能正确定位行使权力,处理问题凭个人的情绪、好恶,超越基层干部的职权。(2)对代表的管理和开展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性比较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规定了居民代表的权力,没有对代表如何加强管理的规定。(3)社会存在的“以权谋私”不良现象的影响。

2、“红包”背后可能隐藏损害集体和居民利益的行为。红岩社区反映,一在该社区搞房地产开发的商人,为协调关系,私下给社区基层负责人以红包的形式分两次送上现金2万元。基层干部认为,“红包”之后可能出现开发商压低对居民和集体补偿的行为,他们便当即向管委会作了汇报并上交了“红包”。透过这一事件,一些干部认为,开发商可能有一些对基层干部进行微小的商业贿赂行为。白云台社区三组群众也曾反映,该组弃土场地应收弃土费数十万元,而实际收入很少,可能存在有关人员向居民组负责人送“红包”而使集体应有收益大量流失的嫌疑。原因分析:同样属于商业贿赂性质。只是因为事件、金额、对象都比较分散、微小,隐蔽性很强,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城建、国土执法管理冷一头、热一头。建成区域内,偏重管理。但对规划区较边远的地方,则忽略管理。对单位或开发商的执法管理很快,有力。但对于居(村)民的执法管理,就千方百计推卸责任。主要推给基层干部,强调基层干部“为官一方,守土有责”。处理居(村)民的乱占乱建,一定要基层参加,但处理单位和开发商的,从不给基层打招呼。龙泉社区反映,在一次处理村民的乱占乱建行为的过程中,有执法人员甚至说,“我们不来的,是你们基层干部喊我们来的”。故意制造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认为,城建、国土部门没有履行好执法管理职责。他们要求基层处理村(居)民的乱占乱建行为,但基层根本没有执法的权力。对这种现象,只能劝解说服,配合处理。城建、国土部门在对村(居)民的执法管理,失之于懒、失之于软、失之于缓,是造成城郊结合部乱占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原因分析:主要是管理体制的原因。建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一直是建成区归市建设局管理,未建成区归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但管委会又不是执法主体,没有执法职能。

4、一些单位部门在履行与村组集体的相关经济合同中,单方违约,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杨家坝村五组群众反映,某单位在与该组签定的租地建公墓的合同中明确,该组群众可以在用地范围内剔枝扫叶,使用道路。但该单位却在并没有与该组居民协商的情况下,单方建了围墙,并在圈围墙的过程中,还多占了部分土地。该组群众的道路、柴木使用权被剥夺,他们有意见。中坝村三组群众反映,某单位租用他们的一宗土地办砖厂,租期将满,该单位却避开居民组又私自转让给第三方,侵占了他们在合同中的合法权益和对该宗土地的使用权。原因分析:一是个别单位在履行与村组集体的经济合同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把自己看作上级领导,忽略了在经济合同中的平等单位,独断专行。二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法律意识不强,不善于依靠法律手段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三、加强新时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建议

1、切实加强开发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虽然有纪委的编制,但人员配置长期不落实,且设备缺乏,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客观导致了教育、管理、监督、查处等不能完全到位。建议,对开发区纪委、监察科(室),进一步配齐配强人员(同时配置村级纪检员),完善必要的设备,落实专项经费保障。

2、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村(居)民的教育管理。重点是依法办事(管理)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民主治村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廉洁办事(管理)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

3、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重点是有效改变开发区内多头管理现象,避免“利益面前争着管,矛盾面前都闭眼”的不良现象。

4、进一步加强对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处。重点是“抓大不放小”,及时对有关线索、现象进行调查,不要等到发展成大案或对集体或群众造成较大损失之后才展开调查处理。要善于知微见著,防微杜渐。

5、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居)民组出让土地、生活安置、拆迁安置、低保评定、财务审核、生产资料分配等方面以及对外经济合同的签定和执行情况,都必须通过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向群众公示后实施,可根据情况选择个别村(居)民组实行小组会签制度。

第四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为了解我区党组织建设情况,深入全区部分街道、社区、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对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入户走访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目前,城区共有基层党工委xx个,党委xx个,党总支xx个,党支部xxx个,党员xxx名。近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趋势,特别近两年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党建网联工程”,全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新气象,发生了新变化,党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四宜”城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不适应的地方,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去研究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政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和业务工作不够熟悉,对大局缺乏了解,找不到基层党的建设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尽管能够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工作成效不明显。

(二)少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组织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尽管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农村、社区干部职务补贴和激励机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整体来看,村、社区干部待遇仍然偏低,以2014年为例,农村主干年平均岗位报酬xxx元,“两委”委员平均岗位报酬为xxx元;社区主干平均岗位报酬家园00元,“两委”委员平均岗位报酬9600元,明显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岗位报酬水平,同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也未建立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不高,人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党组织班子成员特别是农村干部的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不相适应,部分农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责任意识淡化,群众威信不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办法不多。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作用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

(二)立足夯实基础,下大力气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三)着眼发展需求,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

(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监督。

(五)健全工作制度,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基层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员会主任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这支队伍建设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年5月10日至20日,我们对全县26个乡镇1005个村(居、社区)委会(下简称村)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村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在我县1005个村(居、社区)委会中,村固补干部3439人,其中男2699人,女740人;35岁以下的479人,36岁至45岁的1438人,46岁至60岁的1430人,60岁以上的92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的291人,初中文化的1613人,高中文化的1388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的147人;村党支部核心作用发挥好的村492个,一般的480个,差的33个。村级后备干部总共1547人,其中35岁以下的881人,36岁至45岁的538人;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的254人,高中文化的882人,初中文化的287人;具有一技之长的867人。

总的来说,我县村干部整体素质较高,是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大部分村支“两委”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主动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反映好的约占75%。工作能力和责任性一般,但能开展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群众反映一般的约占20%。政治觉悟不高,工作责任性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各项任务完不好,群众反映较差的约占5%。

二、前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村干部队伍建设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三心三为”、“三热”、“四民”、“三个代表”学教等活动,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改进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利用农函大、乡镇党校、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了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工作业务培训,增强了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村干部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活动,实行村帐乡(镇)管,加强了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村干部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广大村干部摒弃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稻谷加红薯”的传统农业意识,树立了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搞农业开发和“公司加农户”生产模式的新观念;摒弃了小富知安、小打小闹的保守意识,树立了敢创敢干、办大事、搞大开发的新观念;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条件下的旧思维、旧方式,树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特别是一些扶贫村通过扶贫建整及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村干部认清了形势,理清了思路,振奋了精神。

二是村干部管理逐步规范。从1999年起,我县相继实施了村干部述职评议、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村委会直选和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选举、决策、参与、监督体系,使村干部管理逐步走向了公开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出台了《隆回县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对农村村级干部的任职条件、职数配备、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奖惩监督等7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县委组织部、农办、县文明办制订具体细则,每年对村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精神文明建设和计育综治工作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村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人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对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年内连续外出2个月以上或累计外出3个月,以及受到留党察看、行政拘留处分,或两次被群众评议为“不满意村干部”的村干部,及时予以调整。

三是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经过近几年的村干部建设,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为主,以老带新的村干部队伍。从我们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在3439名村干部中,45岁以下占的41.8%,较1999年上升2.3百分点,其中35岁以下占13.9%,较1999年上升4.1个百分点;46岁至60岁的占41.5%,较1999年下降2.6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92人,占比例很少。从农村的工作实际来看,这种年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有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但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要求。

四是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我县十分重视对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村干部的选任时提出了文化要求,同时积极利用农函大、乡镇党校、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使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全县3439名农村固补干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44.6%,较1999年上升了11.2个百分点,且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的147人,占4.3%,较1999年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的占46.9%,较1999年降低了8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的291人,大多是工作经验丰富、威信高,受群众拥护。今年起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1万元在县委组织部建立了“隆回党建”网站,在县委党校建立了中央党校卫星教育站,26个乡镇建立了电脑网络,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接受远程教育培训。今年来,已先后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12期,1000余名村干部和后备干部接受了远程教育,210名村组干部(包括后备干部)通过远程教育获得了中专毕业证书。

五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稳中有进。我县重视后备干部对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在人员类别、年龄和文化结构方面比较合理,且大部分有一技之长。在1547名后备干部中,80%是科技专业户、致富能手和私营企业主,73%是高中、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57%,36岁至45岁的占16.4%。高中以上文化的占73.4%,初中文化的106人。56%的后备干部掌握了种养、加工或驾驶等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家庭经济比较富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村干部队伍建设中,部分村和村干部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选拔任用的民主程度有待提高。

部分村在村干部选任方面,仍然存在沿用传统方式多,新的方式少,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等好的做法还没有全面推行,不能很好地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村委会选举中,部分村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有些村民怕耽误农活,不愿参加投票,在选组长时,则干脆抽签了事或轮流担任。

(二)教育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村干部教育培训机会少,制度难健全。对村干部的培训极少数乡镇没有形成制度,个别乡镇一年到头难得举办1-2期村干部培训。二是培训的内容贫乏,主题不突出。大多是传达贯彻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传授普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对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技术、特别是新农业技术的内容教少。三是培训方式简单,手段不先进。一般是采取订阅农业报刊杂志、播放电教片、发送农业科技资料等形式,很少请专技人员授课、实地培训或外出参观,效果不理想。

(三)管理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村民对村干的监督流于形式。近几年,各村进行了村级财务清理,实行了村务公开,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对村干部的监督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仍有极少部分村财务清理走过场,村务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完备、不真实。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工作一部分村没有正常开展。本应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大事,一些村却由村干部几个人说了算,村民一年到头甚至几年也没开一次村民大会。二是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难以到位。就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还没有一套全面有效的且操作性较强的制约机制,一般只有乡镇农经站每年例行进行一次村级财务审计。

(四)极少数村班子战斗力不强。

一是少数村支两委班子不团结。存在支部书记独政和村委会揽政、“两委”争政或搁政现象,村干部互相扯皮,互相拆台,工作互相推诿,个别甚至把这种权利之争作为家族、宗派势力谋取利益的工具。二是少数村干部工作不安心。根据统计,在家不安心工作的村主干89人,占村主干总数的近2.6%,这还不包括其他一般村干部。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村干部188人,其中村支书19人,村主任36人。三是少数村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在群众中没有威信。

(五)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难。

一是后备干部人数较少,全县1005个村(居、社区)委会,后备干部只有1547名,平均每村不到2人。二是培养方式滞后。一般村对后备干部只确定好人就算了事,平时缺少有意识的帮带和专门的培训。三是一部分后备干部外出务工,培养管理难以到位。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要客观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既要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也要寻找主观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农村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村干部难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工作复杂多元化,方方面面的“穿针引线”主要靠村干部来完成,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农业税收各项工作都是硬指标,马虎不得。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工作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加快发展经济,如何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成为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村干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现在村级工作难度普遍增大,“粮要户户催,税要家家追”,不少农民对政策和法律“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使得村干部常常感到难以适从。

(二)社会环境不好,村干部待遇差,村干部不想当。

当前,农村黑恶势力和民族派别势力仍然严重,各种矛盾纠纷和遗留问题较多。村干部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中有时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受到人身攻击和安全威胁。某些舆论导向的偏差,也激发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不满情绪。致使不少村干部产生了“与起得罪人,不如当村民”的想法。如六都寨镇阳家村支部书记廖昌任,几年前家中无缘无故起火,房子被烧毁损失2万多元,今年3月家中的一条牛、两只猪、一支狗又无缘无故死亡,经化验,均系中毒而死。怀疑是工作中“得罪”过的人所为,但又没证据。同时村干部待遇差是他们不想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经济待遇低。我县村干部的工资为1000到3000元不等,经济好一点和人口多一点的村能拿到3000元,经济条件差或人口少的村,有时还拿不到1000元。同时工资一般与工作绩效挂钩,往往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工作量大,收入偏低,家庭负担又重,使一些村干部难以承受。二是政治待遇差。这几年截断了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国家干部这一通道,使村干部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政治上没奔头。三是退下后没想头。现在村干部基本上没有投养老保险,他们退下后,生活上没有保障,有时还要受些凉言冷语,挨些白眼。这些,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村级负债严重,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无力当。

现在大部分村都在负债运转,发展举步维艰。各项税费尾欠已成为农村工作的最大难题,少的几千元,多的数万元。村干部经济收入好一点的,用自己的钱垫,村干部贷款交农业税和其他任务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除少数村有集体经济场或农贸市场可为村增点收入外,大部分村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村里办任何事情都要向群众“伸手”,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制度难以操作落实,村一级运转更加困难。目前,村干部贴钱办事,工资报酬难到位,灾减、军属优抚正常的开支难保证,村干部在群众前说不起话等现象很普遍。

(四)个别村干部素质较低,思想保守。

一是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政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二是极少数村干部思想保守,占位思想严重,不愿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三是个别村干部与村黑恶势力和宗族派别势力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村干部和党组织的形象。四是&l(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首页:wwW.HaOword.com)dquo;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差。强调客观情况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少。如去年一些扶贫村因今年扶贫计划调整而没有纳入重点扶贫,少数村干部和群众就有想法,说:我们不靠政府,政府也不要靠我们。

(五)对政策法律认识模糊,民主法律意识不强。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已颁布实施多年,但相当部分的村干部和群众并没有进行认真全面的学习,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认识模糊,对村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含义一知半解。如有些村干部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官自治”,不愿接受乡镇的监督和村民的监督。有些村支书认为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包揽一切工作;有些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不愿接受村支部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部分村民受封建专制残余思想的影响,当家做主意识不强,没有实行村自治本应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参与村务管理的自觉性不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力,使村干部缺少制约。少数地方的村民甚至对村干部的换届选举漠不关心,致使选出的村干部素质低,不能完全体现全体村民的意志。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制教育,进一步理顺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以人治村向依法治村的转变。

1、加强村干部、村民和乡镇干部政策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政策法制观念,依法治村。特别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员会、村党支部与村委员会、村民与村委员会几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各村党支部要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村民要增强当家作主和民主法律意识,主动参加对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乡镇干部要加强政策法律、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提高指导水平。

3、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不法分子,要依法惩处,确保村干部人身财产安全,为村干部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探索村干部管理新途径,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1、改革村干部选拔任用方法。一是要大力选拔靠得住、有本事、优秀年轻的村干部,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在村支部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在村委会选举中,严格进行直选。在不违反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可借鉴国家公务员管理方法,试行村干部公职化管理。二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每年要组织一次村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采取“二考一公示”的方法,保证每村不少于3人。注重从科技专业户、致富能手和高中、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中选拔培养“一把手”后备人选。

2、改进村干部教育培养方式。一是抓观念更新,引导村干部牢固树立发展和创新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二是抓岗位培训,增强村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对村干部进行岗位素质培训。对新任职的村干部,凡年龄在45岁以下的,参加任职资格培训,考试合格者,取得任职资格。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三是抓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文化水平。每年可挑选部分优秀年轻村干部到大中专院校短期培训,或参加党校、电大学历进修。支持和鼓励村干部参加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四是抓致富技能培训,发挥村干部带头致富的作用。每年不定期地组织村干部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位村干部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6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带头致富模范。树立一批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村干部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可试行村干部挂职交流,进行村与村之间交流或上挂乡镇农办、农业站等部门学习锻炼。

3、拓宽村干部管理监督渠道。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和诫勉制度,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全面情况,完善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村级“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档案。四是探索审计监督新途径,加强对村级“一把手”的任职审计。对村级“一把手”不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的村干部要进行离任审计,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

4、强化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实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负责制,并按照职位分工确定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完善目标机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强化考核机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根据各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赋予相应的分值,方便具体操作。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和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村干部,给予提拔使用,吸收到国家干部队伍中来。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对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处在末位的或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辞职或免职处置。通过考核和综合衡量,对不履行职责、没有实现自己承诺、处在末位的村委会成员进行离岗教育或召开村民大会依法予以罢免。

(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认真总结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二是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资源和条件,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和培育农畜产品流通市场,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基础上,要增加村干部工资,积极创造条件为村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及财产保险,使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第一篇:学校校车调研报告

南 部 县 三 清 小 学

关于校车及学生上下学交通情况

调研报告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现有学生人数1823人。学生来源涉及到阆中、仪陇、南部三县市,据统计,仅外乡镇到我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就多达600余人。学生来源复杂,上下学路途遥远,给我校学生上下学安全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现就我校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情况报告于下:

我校学生上下学交通现状:

一、我校属南部县边远山区小学,学校没有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校车。

二、由于部分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在家监护孩子的多数又是年岁已高的爷爷奶奶,学生上下学根本没有人接送,所以很多学生就搭乘摩托车、无营运资质的面包车回家。

三、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摩托车、面包车驾驶员在搭乘学生时,又严重超员,学生的上下学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学校每周利用学生大会宣讲交通安全知识,禁止学生

上下学搭乘摩托车、面包车,并且在上下学的交通要道设立了交通安全标志和交通安全监督岗,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差,又不懂是非,加之家长的溺爱、摩托车、面包车驾驶员的唆使,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搭乘摩托车、面包车上下学。学校曾多次出通知,劝其摩托车、面包车驾驶员不准搭乘学生,但因学校不是执法部门,这一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又多次向乡安办、县交警部门汇报,他们也出面整治个多次,但因摩托车、面包车流动性太大,隐蔽性太强,检查次数有限,这一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五、现在交通发达,村村都通上了公路,路上来往的车辆较多,速度又快,给来往行走在道路两旁的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

六、由于近几年兴修水利,学生上下学途中河道、堰塘、水库较多,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上下学时无人接送,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在农村实施校车工程很有必要,其理由是:

一、因为农村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上下学无人接送。

二、学生路途较远,沿途河、堰、塘较多,校车接送可以有效防止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三、农村交通发达,村村几乎都通上了水泥公路,有利于

校车工程的实施。

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行,居民聚居点相对集中,也有利于校车工程的实施。

五、农村学生也应向城市孩子一样,同等享受上下学校车接送的待遇,符合我国当代国情。

在农村实施校车工程的建议:

一、校车应由政府指定厂家生产、政府采购配送。

二、每校校车配送辆数应根据各校学生人数确定。

三、校车驾驶员由政府通过招考统一聘用,在分配到各校,工资待遇参照学校工人同等对待。

四、校车每期定时到指定部门安检,政府每年按学生数拨付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以解决校车的燃料费,日常的维护、维修费。

2014年5月6日

第二篇:校车调研报告

安阳县职业中专校车交通安全

调研报告

安阳县职业中专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在校学生2114余人。为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依据省教育厅教电[2014]42号文件要求,现将我校校车交通安全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我校现有校车3辆,建有完善的档案。我校无全国统一的校车标识,但车身两侧喷涂“安阳县职业中专”、车头喷涂“专车”字样。

我校校车属于自筹购车,主要用于学生放假回家、返校的接送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践等活动。学校规定,学生回家时,凡需坐长途车的学生一律发放乘车卡,凭卡免费优先乘坐校车;短途无卡学生等有卡学生上完后方可上车。返校时按先后顺序依次上车。

为了有效、安全管理校车,我校特别制定了《司机和校车管理制度》(见附件),确保了广大师生的乘车安全。

我校所处位置偏僻,交通极不不便。为了扩大生源,吸引学生到我校就读,便利广大教职工进行教育教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自筹资金分别于1996年、2014年投资27万元购置了三辆宇通客车。到目前为止,每辆大巴每年平均运营维护费用约三万左右,生均校车费用?元,这些费用全部由学校自筹支付。

随着学校学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车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乘车需求,仅有600多名学生能正常乘车,其他学生乘车由学校联系公交客车接送,对此,部分学生及家长反映要增加车辆。针对以上情况,

学校多次向上级教育部门和县政府反映要求增加公交车次数或更新、增加校车。虽然上级政府支持学校工作,但因为经费紧张,到目前为止,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实施校车工程,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关系着我校的长远发展,对全佼师生的学习生活诸方面起着决定性因素。

实施校车工程安全是第一位的。加强校车驾驶员的责任心教育、校车机件的定时维修、季检、年检以及接近报废车程的更换,学校的主管领导都倍加关注。但教育经费的短缺,校车在运行中的困窘,仅靠我校的经济现状是很难维持的,这就需要上级领导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方能渡过难关。

我们建议上级部门对校车实施工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对地处偏僻位置的县属学校要给予重点倾斜,以利于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校车调研报告(改)

关于对襄城县学校幼儿园校车情况的

调研报告

由于我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起步较早,到2014年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并保留了一部分教学点,公办学校基本可以满足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舍近求远择校读书的现象屡屡出现,加之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子女无人看管,选择寄宿式学校就读的学生日益增加。同时由于国家对民办教育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数量逐年增加,争夺生源之风也与日俱增,跨区域招生应运而生,提供接送服务成为民办学校幼儿园争夺生源的条件,学生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日益呈现。为了解全县校车安全管理情况,进一步促进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更加重视和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学生交通安全,组织开展了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75所(其中公办高中3所、初中17

所、小学125所,民办中、小学30所);幼儿园110所(其中民办109所)。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起步较早,学校规划已基本到位,并保留了一部分教学点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公办学校基本可以满足就近入学的要求,不存在使用校车接送问题。主要是寄宿制民办学校、幼儿园为揽生源存在使用车辆接送学生幼儿。从2014年11月甘肃校车事故后,我县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再次

明确要求当时使用的非专用校车一律停止使用,确需接送的学校,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校车。同时各学校幼儿园分别签订了承诺书及交通安全责任书,明确一律不在使用非专用校车,等待校车条例的出台,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迟迟未出台。在春节前后,部分学校幼儿园购买了专用校车,今年春季,开始运营,由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尚未出台,所以相关手续一直都没有办理。4月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后,由于省政府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市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各县区政府均无法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校车许可。截止目前,省市政府仍未出台相关政策,我县政府也未出台实施办法,所以现有的52辆专用校车(校车服务公司15辆、幼儿园自购37辆)尚没有实施校车许可。全县大部分民办学校和校车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并设定接送路线,由学校指派跟车接送人员,校车服务公司根据学校错时休息的情况实行错时接送学生制度。民办幼儿园的专用车辆尚未纳入校车公司管理,分别由专用校车所属幼儿园根据招生情况实施接送。

我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从2014年开始,当时县安监局、县公安局、教育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接送学生幼儿车辆管理意见,对学校、接送学生幼儿车辆和驾驶人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由安监局牵头,公安、交通、商务、教育等部门参与对违规车辆进行查处,当时所用接送学生幼儿车辆均为昌河、松花江、五菱、金杯等微型面包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员超载、使用拼装车、报废车。2014年,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

在全县集中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车交通安全及非法民办教育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只允许使用专用校车接送,不符合要求的车辆一律停用。对负责接送车辆管理的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2014年,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襄办?2014?27号文件),加强各部门对接送学生车辆管理。期间,分别由安监局和县政府办牵头进行了多次的治理,形势有所好转,但仍存在有规避检查偷偷使用非专用校车接送学生幼儿现象。近年来,县教科局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把对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摆上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警校共建,邀请交警到学校为师生宣讲交通安全法规知识,提升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学校还通过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与家长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劝告家长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子女不乘坐无资质的车辆上下学;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排查掌握了接送学生车辆基本情况,建立了接送学生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较好地落实了学校(幼儿园)对接送学生车辆的交通安全主体责任,有效地打击了接送学生车辆违法违规行为,学生、家长、车主的安全责任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由于点多面广,受道路、车辆、经费等条件制约,再加之管理经验不足,因此,在我县仍存在较多的问

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车辆运行安全隐患较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点:

1、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状况较差。从全县情况看,接送学生车辆除经交管部门核准办证的专用车辆,部分车辆是没有备案的专用校车,同时还存在偷用无营运资质的社会车辆,农村甚至有小货车、三轮车、农用车接送学生。这些社会车辆安全性能较低,且驾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不强,令人十分担忧。从调查情况看,以小型面包车为主的社会车辆,没有营运资质仍存在部分躲避查处非法运营现象。

2、接送学生车辆超员问题严重。由于接送学生时间相对集中,再加之车主及驾驶人员为了节约运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利益,能上多少上多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认为学生所占空间小,超载不会影响安全,超员超载现象普遍存在。每逢周五下午学生放学和周日下午学生返校时段,超员现象更为突出。

二是道路安全设施缺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周边交通标志、标线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安全设施,如警示标志、人行横道线、振荡减速标线等,这些安全设施的缺少,不仅给学生候车带来不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农村新修的 “村村通”水泥路,很多道路缺少、甚至全段路无任何交通标志、标线,弯多路窄,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是综合治理难度很大。在调查中发现,接送学生的车辆安全管理难度很大:第一,学校虽明确要求学生上下学不乘坐“三无”车,但效果不明显,对接送学生的车辆存在超员等违法行为,

教科部门受职权范围所限,无法管理,更无法查处,即使勉强管车主也不听,甚至会遭到车主的辱骂;第二,接送学生的车辆管理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在交警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有些车辆采取“游击战”刻意逃避执法部门的监管,形成了“教育部门管不了,交管部门抓不着”(更多请关注wwW.haOWORd.COm)的局面。

四是安全管理工作亟待加强。随着专项整治行动的远去,再加之还没有形成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有所松懈,一些乡镇和单位心存侥幸,随大流,互相推诿,如再不引起重视,会使前期专项整治期间取得的成果得而复失。

五是国务院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后,省市未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相应的校车管理工作方案,我县县政府也未出台相应的校车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校车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驾驶人也未取得相应的准驾资格。依据国务院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目前,我县现有的专用校车虽然正在使用,但是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驾驶人未取得相应的准驾资格,不符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同时,公安交警部门对查处的违规车辆处罚依据仍停留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题以前的交管法,没有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处罚标准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使其违法成本大大降低,无形中纵容了使用非法校车接送学生幼儿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结合我县实际,在前期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经验,吸取教训,建立健全我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依据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及省、市关于校车管理工作精神,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要求,县政府应及时制定有关“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针对当前我县校车产权多元化、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这一实际,从监管机制建设、车辆准入及管理、驾驶人员教育及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相关规定,创造条件,逐步将所有专用校车纳入校车公司统一管理,建立由政府牵头、各部门配合加强对校车公司监管力度的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措施上确保接送学生车辆运行安全和孩子们的人身安全。2、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提高整治成果。在以往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由县政府牵头,对各乡镇、各部门 校车管理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开展校车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解决前期专项整治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车辆非法接送学生,落实好县政府即将制定出台的有关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为建立健全我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供必要的条件。

3、着力解决好目前我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治理机构,抽调专职人员,明确职责,组织一次彻底的逐一清查规范工作,明确清查

规范期限,在公安、交通两部门分别建立gps信息监控平台监控校车安全运行,逐一规范到位。督促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解决好我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特别是部门间工作衔接要到位,不留缝隙,真正做到监管有力,工作不留死角。

4、加强宣传,强化全社会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各部门和学校、幼儿园要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家长和驾驶人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并要通过广播、电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关心学生交通安全工作,营造重视学生交通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完善农村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周边交通标志、标线。

5、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校车安全工作。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治理机构,要做到真正长期坚持不解散。在清查期限结束后,要组织一次“严打”,对查出的违法车辆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从严从重顶格处理,凡查处的车辆必须将处理结果在电视上曝光公示后,按公示结果处理,公布举报电话,建立台账,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做好日常的监管及查处工作,并按规定公开处理,从而真正地把学生幼儿安全做好。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日

第四篇:永阳中心小学校车调研报告

永阳中心小学校车调研报告

1.本设区市现有校车数量。是否建立了校车管理档案?有无统一的校车标识?

答:本校没有公办小学及公办幼儿园的校车,对民办幼儿园有档案管理,并统一了标识。

2.本设区市现有校车有哪些来源?各占多大比例? 答:没有公办校车。

3.本设区市有哪些校车运营模式?简要介绍各种运营模式的基本情况。

答:都是私人自购买,用于接送幼儿上下学用。

4.本设区市是否制定了校车管理办法,若是,请简要介绍办法的基本内容(如是否包括资质要求、许可证制度、年检制度等)。各地制定的校车管理办法请作为文字材料的附件一并上报。

答:每年幼儿园办学年检之际,对校车一并进行年检,如果年检未过关的校车,不对进行资格年检。

5.校车的平均购置费用、每辆校车每年的平均运营维护费用、生均校车经费分别是多少?校车经费有哪些来源?各占多大比例?

答:购置和使用、维护属于私人经营,没有统一的标准。

6.校车驾驶人员是如何管理的?建立了什么样的管理和教育制度?

答:驾驶人员实行驾照制度,没有取得小型客车驾照的司机,不得进行幼儿接送。

7.现有校车可以解决多少学生的上下学交通问题?学生及

家长的反映如何?

答:小学生上学没有校车进行接送,民办幼儿园的幼儿上学80%以上都是用校车进行接送,家长反映主要是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超载。

8.本地区校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答: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一定程度的超载,建设政府设立公办幼儿园,以便进一步规范校车的管理。

9.实施校车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对实施校车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答:政府各部门要出台校车管理的更加严格的管理办法,确保幼儿接送的安全,对于幼儿接送车要给于一定的政府倾斜。

永阳镇中心小学

2014年5月12日

第五篇:校车安全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小学生及幼儿上、下学乘车需求日益增强,一批批接送学生的运营车辆应运而生,但有些车辆的车况极差、驾驶员的基本素质很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引起市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规范车辆管理,消除交通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出行安全,今年4-5月-份,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走访中小学及幼儿园了解情况,组织召开相关部门及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征求意见,到城管、公安、交警、交通、教育、安监、保险等部门进行调研,基本掌握了目前我市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

全市现有中小学187所,在校中小学生61313人,其中市区7所,15081人,不含职教中心和市一中,乡镇180所,50232人;幼儿园、学前班156所,不含私立幼儿园、小饭桌,在园在册幼儿27159名,其中市区4所,2822人,乡镇 152所,24337人。到目前为止,全市对需要接送的学生及幼儿,因没有明确的政策和统一的管理模式,暂无专门用于接送的校车。自去年60辆公交车划归交通局接管后,分流出一部分,增加流经学校附近的公交线路,因不是专用车,受车上其他乘客的影响,公交车很难保证按时到达,造成有的学生改乘其它车辆,了了无几的客源,使公交车效益甚微,久而久之,此线路公交车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接送学生的车辆除自家车、极少数公交车外,大多是无牌无证无保险、假牌假证、套牌套证的面包车、小货车、三轮车、农用车、报废车或拖拉机等。这些车辆车况较差、安全系数很低,有的车主为了图方便和经济效益,擅自对车厢进行改造,增加座位和摆上小凳子,不按限载的数量分趟接送,常常把车厢塞满为止,严重超员。上下学时段在校园门口接送学生的车辆蜂拥而至,乱停乱放、随意行驶,秩序十分混乱,交通堵塞严重,只能靠交警临时疏通,孩子家长对安全问题有的熟视无睹,有的心存侥幸心理,有的无可奈何,学生及幼儿出行存在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二、存在的问题

(一)车辆及驾驶人状况堪忧

从调查的情况看,接送学生的车辆大部分是政府禁止营运的报废车或带“病”车,安全性能很低,且车主又没有购买交强险,令人十分担忧。驾驶人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安全意识不强,又因接送学生不同于一般乘客,所以根本没有具备从业资。 格的,个别驾驶人甚至连驾驶证都没有。

(二)超员现象严重

从对接送学生车辆的专项调查来看,超员现象十分严重。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车主及驾驶人为了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能上多少上多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特别是幼儿园的接送车,认为学生所占空间小,超载不会影响安全,如定员七人的面包车挤十几个人甚至更多。二是学生乘车时间集中。学生上、下学的时间都是在规定的一个时段内,搭乘车辆的学生只要看到有车,就会争着上车,而驾驶人也不拒载;三是时间紧。接送学生的车辆,由于接送时间的特殊性要求,在实际接送中几乎是“一次到位”,增加了超载现象发生的概率,每逢星期五下午学生放学和星期日下午学生返校时间,超员现象更为突出。

(三)综合管理不够

接送学生车辆的交通安全究竟怎么管理,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交警部门的事。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虽多次明确学生上下学不乘坐“病”车,但效果不明显,对接送学生的车辆存在超员等违法行为,受职权范围所限,无法管理,即使管车主也不听。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校、幼儿园比较分散,学生出行乘坐不合格车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交警警力不足的情况下,单靠交警部门来管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交警曾查扣一些不合格接送学生的车辆,但学生按时到校、准时回家受到影响,所以对此类车辆可能出现的交通危害也无可奈何。还有些车辆采取“游击战”刻意逃避执法部门的监管,形成了“教育部门管不了,职能部门抓不着”的局面。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四)安全设施缺乏

保证学生乘车安全不仅要做好学生乘车途中安全管理工作,也要做好学生候车时的安全工作,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安全设施保障学生候车时的安全。城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周边交通标志、标线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安全设施,如候车亭、警示标志、人行横道线、振荡减速标线及停车泊位等,这些安全设施的缺少,不仅给学生候车带来不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在乡镇农村,虽然随着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修建了相当规模的水泥路或砖路,但是,交通安全设施也不健全,很多道路缺少、甚至全段路无任何交通标志、标线,路面较窄,路况较差,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三、确保学生出行安全的建议

(一)明确职责,综合管理

当前,学生出行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或一两次突击整治就能解决的,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出行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政府:主要是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进行责任划分,加强对各部门落实管理措施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单位-和领导进行惩戒,保证管理措施倒位。安监部门:要做好与有关部门关于学生乘车安全的协调和督查工作,严格督促各部门、各校学生接送安全管理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对接送学生的车辆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和监督。交通部门:要在稳定原有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交系统的主力军作用,会同政府周密、合理地安排接送线路,建好相关接送点上的安全设施,同时,做好接送车辆驾驶员的管理工作,使其努力做到认真负责、热情服务、按时准点、安全行驶,全力以赴做好学生的接送工作。公安交警部门:要认真做好接送学生车辆的检测工作,严禁不合格车辆接送学生。定期组织接送学生车辆的驾驶员集中学习和培训,对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好记录整理存档。促使驾驶员限速、低速行驶,加强对接送过程的检查,及时查处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在学生上、下学等重要时段和路段科学部署警力,加大查处力度,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部门及学校的联系和协调,督促各校做好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工作,要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相关的考核方案。公安部门:要按照公安部《关于农村派出所参加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的紧急通知》的精神。组织全市各派出所切实担负起辖区内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对接送学生车辆存在的交通违法行为,决不能手软,更不能姑息迁就,坚决从严从重处罚。城管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建设,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路段均要设置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使校园及周边交通环境明显好转。

(二)严格审批,规范管理

一是实行审批制度。凡是接送学生的车辆,在接送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取得道路运输许可证,且仅限于在规定的道路或相应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接送学生。并通过调查交警部门的事故记录、保险公司的理赔情况和安全驾驶情况以及现实表现,对驾驶员进行审核,确保接送车辆和驾驶员符合相关规定;二是健全检查制度。成立由。 城管、安监、教育、交通、公安、交警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接送学生车辆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集中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逐校、逐车、逐个驾驶员检查。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接送车辆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掌握接送学生车辆的基本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当即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人,实行跟踪督查,直到整改到位;三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市政府与有关部门要分别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职责,并与各学校、车主之间也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落到实处,特别是对因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工作措施不落实、安全隐患不及时消除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对符合条件的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专门用于接送学生、幼儿的车辆核发“校车准运证”或“临时校车准运证”,并在车身粘贴统一的校车专用标识。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能力

对学生乘“安全车”的问题,交警联合教育部门通过播放宣传光盘、悬挂宣传横幅、张贴交通安全宣传挂图、发放交通安全宣传画册、宣传单、温馨提示卡等方式,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宣传超员、超速、酒驾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教育广大学生及家长不乘无牌无证车、不上超员车、不坐带“病”车,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特征,开展“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安全进出校园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并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进行家访以及通过孩子们给亲属、父母的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增强家长对子女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示范感,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做到如自行车接幼儿一定要有安全座椅,摩托车接送小学生一定要戴安全头盔等,不得超速、超载,不得违章行驶。同时公安交警部门要安排足够警力,维护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道路交通秩序,及时纠正和制止危及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病”车接送学生的现象。

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问题既事关诸多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绷紧交通安全这根弦,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加大对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检查力度,及时排除隐患,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市中小学生及幼儿的人身安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