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_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_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6-13 04:30:20 影响了: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必须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课堂教学,探索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1 立足学生认知水平,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学习策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可能仅仅是一种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外在物”,只有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课堂学习才会在这种目标的指向下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师要依据课标,客观分析教材,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
  案例1“基因突变”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教师先把课标要求细化,确定教学目标:概述基因突变的概念;解释基因突变的原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①通过分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找出发病原因,认识到碱基对的替换引起基因突变;②利用给定的DNA序列,模拟基因突变的三种方式,即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发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性状的影响;③从癌症的诱发因素推断基因突变诱发的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④理解人工诱变的原理,说出诱变在育种中的运用;⑤通过分析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实例,总结归纳出基因突变的特征;⑥认识到基因突变的结果,即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新基因,可能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⑦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境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内化教学目标,从而达到课标要求。
  2 组织信息素材,通过领悟、推理和分析获取知识
  学习实际是一个不断处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解决问题的内化过程。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积极思维”、“边做边学”、“知识海洋”、“拓展视野”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创造。在此基础上教师备课时充分收集的科学实验与科研成果、生产生活实例、生物科学史等教学资源,都是学生学习的信息素材。教师根据学习要求适时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提取、分析、整合,从而领悟、推理出结论性的知识。
  案例2“生物膜系统”的教学时,在完成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学习后,提出问题:细胞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刚学过的细胞器的知识做出各种回答:线粒体提供能量,细胞核提供遗传信息,核糖体合成生命的体现者蛋白质等。这时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抛出3个图片素材:①细胞内“膜”的联系图解;②科学家对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物形成的研究过程;③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资料分析:有哪些结构参与了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学生直观发现细胞器在结构上存在着联系,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直接联系;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之间通过囊泡发生间接联系;又从系统的视角审视细胞器之间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最终在建构生物膜系统概念的同时,认识到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案例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重点,而遗传密码的破译则是理解“翻译”过程的关键。教材中提供了尼伦贝格的实验过程图解,学生思考探究后能达成共识:用单核苷酸人工合成RNA,分多个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的氨基酸,即可破译UUU这个密码子。这时疑问自然产生:上述方法只能破译AAA是赖氨酸的密码子,CCC是脯氨酸的密码子,GGG是甘氨酸的密码子,即只能确定4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那么密码子中肯定还有2种或3种碱基组合的情况,科学家又是如何破译的呢?教师提供1个科学史素材:1966年科学家霍拉纳发明了一种新的RNA合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合成的RNA可以是2个、3个或4个碱基为单位的重复序列,例如将A、c两种核苷酸缩合为ACACACACAC……长链,以它做人工信使进行蛋白质合成,结果发现产物是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说明苏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ACA,也可能是CAC;同样,组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CAC,也可能是ACA。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运用此类方法可以破译其他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并认同科学的研究过程。
  3 分析图与图群,在阅读、识图和释疑中建构知识
  图文并茂、以图代文是新课程下的教材的表现形式。教材中凡重点、难点的部分都配有一定篇幅的插图,予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选准切人点,设计与图文相匹配的读图指导题,引导学生阅读、识图、释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图所传递的生物知识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探究图中所隐含的生物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释图,最终自主构建知识。
  案例4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材用一个图群呈现,引导学生利用图解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这两个非常抽象的理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读图过程中设计读图指导题:①光反应的场所在何处?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②色素吸收的光能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③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④暗反应是否像光反应一样也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呢?⑤光反应中产生的[H]和ATP到哪里去了?⑥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是否一定不能有光?⑦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试用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⑧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简明的图解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带着思考题的读图有利于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同时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③、⑦问题中能量的变化是隐藏在图示中的,需要学生对ATP与ADP转化的实质理解透彻,从而梳理出光合作用能量变化的实质;而用反应式写出物质的变化,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H2O、CO2的变化。列表比较更是培养了学生归纳和类比的能力。
  案例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教学完全建立在对突触图群理解的基础上,因此识图很重要,所以安排学生阅读并设计了以下一个读图指导的思考题:①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传递的?②什么叫突触?指出图中的突触的结构。③突触小体长在轴突上,还是树突上?④神经递质存在哪里?递质是怎样传递兴奋的?⑤突触小体内有较多的线粒体,说明什么问题?推测神经递质的运输方式。⑥神经冲动如何从前膜经间隙传到后膜?⑦兴奋能从树突传到轴突吗?为什么?⑧突触传递的特点怎样?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一样么?说出判断理由。⑩若递质不被水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些问题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最后通过释疑、交流,归纳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的传导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训练学生识图能力、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与热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