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赢在中考起跑线物理 [物理教学的起跑线——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赢在中考起跑线物理 [物理教学的起跑线——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发布时间:2019-06-14 04:26:18 影响了:

  物理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相关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结构的创建与扩大。因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非常必要。
  一、通过比较找到思维的支撑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比较”,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由于比较法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的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二、选好切入点,为学生铺好学习的台阶
  以物理观察、实验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物理现象的特征,恰当引入物理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基本技能,又有利于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化,进而从根本上掌握所学知识。
  就“力”的概念来看.应该说每一个中学生都会有自己相应的生活体验,比如手提重物、人推车、压弹簧、拔河比赛,等等,可以经常感受力的大小、力的方向。但是究竟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力的大小、方向又是如何判断的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较快地切入到“力”的概念教学中去。
  “拨乱反正”地进行物理概念教学,以学生易产生错觉的前概念为切入点,纠正错误的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例如,中学生早已知道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但通常大都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块浮力大,而铁块沉下水是由于不受浮力或受到的浮力小。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思路,用实验来测一测是否果真如此。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个实验,使测得的漂浮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况当然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产生矛盾与冲突,学生必然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这时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浮力”与“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去,从而满足学生的探索欲。
  三、用感知让学生身临其境,用梳理为学生去伪存真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平时能自觉感知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开端。有些学生平时没有主动观察的习惯,这部分学生只有在指定的条件下才会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仍感到不可靠,如果通过实验感知来进行,学生就会信服了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思考的就是对所教概念进行梳理。具体到概念教学中,就是概念如何引入,概念的要点是什么,学生记忆概念的易错点是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点是什么,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时可能出现什么困惑,概念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概念梳理的原则是:抓住主线,注意分支,消除凝点,去伪存真。
  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这一节的要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概念形成的依据是光的反射定律。这一节突破重点的手法有两个:
  (1)用实验的手段突破。这就要求做好实验。因为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应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手段。学生可以在这一实验中很直观地得到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而且用这一实验可把学生平时对平面镜成像的一些错误观点改正过来。
  (2)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图。用光的反射定律把物体的像点画出来,这样可使学生把前后的知识得以融合,还可使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上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从作图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今后学生的作图打下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