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生本课评课数学教师_数学教师如何“因生施爱”
 

生本课评课数学教师_数学教师如何“因生施爱”

发布时间:2019-06-15 03:52:40 影响了:

  【关键词】数学教师 因生施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82-01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每个学生受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爱,发挥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在个性、智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教师给优等生的施爱
  优等生数学思维比较灵活,由于学业成绩较好,在班上同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而他们表现出的心态是充满自信,心情舒畅,但往往比较自负,有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对这样的优等生,教师在肯定他们成绩时,比较适合用暗示的言辞,较为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关爱。例如:朱伟同学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小男孩,总是名列前茅的分数让他有点飘飘然。有次,在解答某化工厂第一、二、三车间的人数比是8∶12∶21,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的人数少80人,第三车间有多少人?的应用题时,朱伟同学很快地列出算式80÷[12/(8+12+21) -8/(8+12+21)]×21/(8+12+21)=420(人),算完后,他得意地东瞧瞧,西看看。我看了他的算式后,摸摸他的后脑勺,说:“你的聪明才智才发挥了十分之一,这一道题,你应该用更简便的方法解答。”这样的话语,学生既可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对他的关爱,也会感到学无止境,受到鞭策。
  二、教师给中等生施爱
  中等生,在班级中属于中间群体,人数较多,他们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而中等生他们自己也常常有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因此,中等生的拼搏精神较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因而,对于中等生,教师要启动他们的思维,常为他们打气鼓劲,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也有很大的潜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差。我班上有一个新转来的同学林月娟,她学习很努力,但从未得到过高分,慢慢地她形成了“我脑子不是很聪明”的自卑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上课时,我总是用眼睛的余光看向她,如果发现她听课特别专注投入时,就叫她来回答问题。有一次,在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时,我叫她上台板演。结果,她全做对了,我就乘机为她鼓劲:“月娟同学,今天做得特别棒,我真为你高兴。”在另一次教学中,我要月娟讲算理,她一时说不出,在另一位同学的帮助下,她说出来了,这时,我高兴地说:“你的接受能力很强!只要用心,学习难不了你!”她顿时化羞涩为高兴。长此下去,学生必然会觉得老师时时都在关注自己,他们就会逐渐摆脱“无为”心理的束缚,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教师给学困生施爱
  学困生在班集体中往往抬不起头来,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沉默寡言,对人往往会表现出防御与对抗的心理,而且他们心理一般比较脆弱,遇到困难常常畏惧退缩。针对学困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处处关心、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的优点,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帮他们树立“抬头走路的信心”。对胆小怯弱的学困生,教师的目光不宜直接与其接触,使之情绪放松,但他对新知识有所领悟,溢于言表时,则应及时给予赞许的微笑。对智力有障碍的学困生,要贯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这些学困生回答。如判断简便算法 25×125×4×8,47×8+47×2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简便?同时,当学困生答对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热情鼓励:“好极了”、“进步真大”、“答对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还要再想一想”。对于焦虑好动的学困生,及时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精神涣散的缺点,课堂上教师要多用眼神暗示他们,关注他们,选择恰当的形式,多让他们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如学具操作演示,课堂上的板演练习等,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我。如:我班的王东东同学是个学困生,长时间的失败使他缺乏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我就在培养他对学校的自信心上下功夫。在《轴对称图形》一课学生自行设计对称图形时,我发现在其他同学剪一个对称图形的时间里,他剪出了两种精美的轴对称图形。于是,在展示成果的时候,我请出了王东东同学,让全班同学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后笑着对他说:“王东东,你的手真巧,剪出的图案真漂亮。老师觉得你的头脑和你的手一样灵活。只要你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下面的学习,我发现王东东同学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自信。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关心他们、激励他们在教师的肯定、赞许声中渐渐寻回失落的自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必须因生施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激励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 责编 罗永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