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6-16 04:28:34 影响了: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是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他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让学生对作品人物进行多元解读,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品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反对对人物形象进行模式化、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但也不赞成作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在较为充分的理由的基础上,表明他们独到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亮点
  文章中耐读的亮点很多,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文章之美。如《背影》中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范进中举》中对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等等。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故乡》开头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教师启发学生,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形象鲜明。学生会马上注意到“苍黄”“萧索”。这两个词体现季节特点,又给人无限想象空间,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文章空白
  中学语文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作品中常常藏匿着许许多多的作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间——“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如学习《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总之,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自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阅读与创新的关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关注周围生活,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追求开拓,成为一个适应新世纪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