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诗歌用典的作用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诗歌用典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6-17 04:01:37 影响了: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用典;使事用典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81-05
  余小平(1963-),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歌与旅游文学。(浙江杭州 310014)
  一、用典与互文性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与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参照物,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庞大开放的文本网络,从而构成了一个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后来,罗兰·巴特进一步深化了互文性理论,在他看来:“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他强调在文学研究中应该把单个文本置于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整个文学传统中来进行对比参照。法国学者萨莫瓦约说:“互文性使我们可以把文本放在两个层面上进行思考——联系的(文本之间的交流)和转换的(在这种交流关系中的文本之间的相互改动)。”
  互文性大致可分为: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与派生关系的互文手法两类手法。引用、合并、粘贴等属于共存关系的互文手法。引用、合并、粘贴都是把一段已有的文字嵌入当前的文本中,这一类互文手法都是几篇文本共存。另一类如戏拟、仿作、化用、用事等则属于派生关系。这一类的互文手法比较隐晦,有更多的变化,不像第一类那么明显。
  先在的文本是当下的作者无法规避的,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先在文本进行创作。黄庭坚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人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从互文性角度看,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彼此联系,组成了形式多样的链锁或网络,显示出强烈的文本关联性。任何文本都不可能独立于先在的文本而单独存在,它存在于自己与他文本的各种关系之中。
  “互文”最早是中国一个训诂学术语,其核心内涵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在中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史中,“互文性”理论所论述的文学现象早已普遍存在,诗歌用典就是其中之一。与互文性运作机制类似,用典也是要借助于互文性定义中所说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它是互文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互文性是一种部分重合的交叉关系。
  二、用典的特点与要求
  文本的互文性主要体现为引用、用典、仿作、戏拟、反讽、拼贴等多种现象。互文性理论中“引用”手法略同于中国诗歌中的“直接使事用典”,即用典。本文专门就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的展开分析。
  (一)用典的概念及类别
  什么是典故呢?“‘典’指经典,泛指历代典籍中的言辞成语;‘故’指故实,泛指古今事类。用典即指引用古今事类成辞表情达意的创作方法。”…用典又称用事,即运用典故以借古论今,在诗文中引用先在文本中的史实、言语形式,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意味深长。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凡是诗文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典籍中已有的言辞来表情达意,就是“用典”。
  热奈特在《隐迹稿本》中提出了互文性的三种类型…(一),第一种“引语”,即明显沿用先在典籍中的成辞,这是最基本的互文手法,有“全引”和“撮引”之别;第二种“剽窃”,即对其他文本的蹈袭与颠覆,属于袭用或反用其意,相当于黄庭坚所谓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手法。第三种“暗语”,摘取若干关键字眼,将旧的言辞移植到新的语境中生成新意,这是中国古典诗最普遍的用典形式。
  对应于热奈特提出的互文性三种类型,典故种类也有三种:明典、暗典、翻典。一看即知其用典是明典,相当于修辞学明引。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痕迹属于暗典,与修辞学的暗用类似。如果按照引用的显隐角度,典故可分为明引或暗用两类。其中,暗用指的是把成语或故事融入自己的文本,不加注明。暗用又有虚用、实用之分,实用是从字面上看得出在引用,虚用实际上就是暗用。由此可见,使事用典的方式很多,有直用、明用,有正用、反用,有暗用、化用,有用经史典籍,有用诗词文赋,有用庙堂雅言,有用街巷野谈。
  对互文性而言,阅读是一种双重或多重的对话活动。一个作家或一个文本的意义不可能孤立地得到说明,只有在与其他作家或文本的关系中才能体现,而这些关系文本同时包括那些先在与后来的文本,并且先前的文本甚至因后起者而获得生命。蒂费纳·萨莫瓦约说:“互文性没有时间可言;互文性排列文学的过去不是参照一段历史的顺序,而是参照一段记忆的顺序。这种记忆的激发基本对应了接受美学所探讨的‘视野融合’的概念:在阅读中,时间改变了性质,阅读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跨时’的存在。”典故能把不同的文本联系起来,使文本永远呈现一种开放的姿态,不同的文本彼此交流、碰撞、对话,生成文本的意义。
  (二)用典的基本要求
  “互文性”与用典都是借鉴已有的文本,有时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有时想要追求一种典雅韵味,有时是借助经典文本传达一种丰富而难以言传的思绪。对于用典这种“文中有文”的创作手法,人们常常有着褒贬色彩不同的称呼,如旁征博引、人言已用、掉书袋、拼凑或者对话。“互文性”是一个中性词,它囊括了文学作品之间相互交错、相互依赖的多种表现形式。“互文性”与用典在原则上都是有意识地相互孕育、相互滋养、相互影响,但又不应是单纯而简单的相互复制。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而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已成文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是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