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析现代陶艺教学中主体创新意识的自我实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自我实现
 

【浅析现代陶艺教学中主体创新意识的自我实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自我实现

发布时间:2019-06-22 04:19:17 影响了:

  [摘要]现代陶艺教学因其形态语言、工具材料与实践操作的特殊性,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习主体创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相关联、与主体身心发展相联系、与未来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教学生态。通过陶艺教学的视觉形象感知、材料语言刺激和实践操作激励等有效手段激发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主体创新意识的自我实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陶艺教学创新意识自我实现
  [作者简介]陈靖(197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视觉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广西桂林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93-02
  现代陶艺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陶瓷技术训练的概念,它将现代艺术创作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融入传统的陶艺教学之中,传承并力求突破传统的陶艺制作观念,以着力于发挥学习主体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的新型艺术创作形式,为学习主体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因此,在现代陶艺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现代陶艺直观、生动、形象、富于创造等特性,激活主体的兴趣,启迪主体的想象,拓展主体的思维,真正实现现代陶艺教学和创新教育的有利结合,以促使主体创新意识的自我实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丰富视觉形象的感知,激活主体的兴趣,促进主体创新意识的萌发
  丰富的陶艺形象感知是主体获得感性经验积累和大量知觉储备的源泉。实践证明,大容量的感性信息有助于学习主体捕捉和把握有利于陶艺创造的素材与机会,从而成为主体实现成功创新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陶艺的形、色、材质、表现手段等一切可感知的资源,引领主体去体验陶艺的魅力,激活陶艺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主体探求知识、渴望创新的巨大动力。而如何激活主体的学习兴趣,则是创造的起点。陶瓷艺术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不仅能开阔主体的眼界,为主体今后的陶艺创作活动存储了大量的有益信息。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博物馆展示等有效媒介,充分发挥陶艺视觉形象的优势,强化主体学习兴趣,促进主体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发挥材料语言刺激,启迪主体的想象,促进创新意识的完善
  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充分发挥陶艺材料语言的积极刺激作用,对于启迪主体想象,促进主体创新意识的完善具有强劲的推动意义。
  1.敏锐的观察力是开展想象的动力,也是完善创新意识的
  必要条件。所谓观察力,是指主体通过视、听等分析器的活动,获得感性知识的能力。它是想象的基础,是信息吸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现代陶艺教学中,除了应经常性地展示能激起主体联想的图片、影像等陶艺材料素材,还应有计划的、有意识地促进与扩大主体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内容,引导主体持久的观察记忆,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以摄取和提炼有益的信息精华,从而不断扩大头脑中的关于陶艺材料创作的形象储备,丰富主体的陶艺创造想象。
  2.探索求异是想象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完善创新意识的
  重要途径。众所周知,陶泥的可塑性很强,任意揉搓捏刻皆可成型,且可以不拘泥于章法,有意或无意的塑造都能产生颇有新意的造型。因而,陶艺材料语言这种有利的优势,让主体能勇于和敢于探索求异,从而能调动主体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促进创新意识的完善。
  三、实践操作激励,拓展主体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实现
  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应尊重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主体的“创”与“造”,切忌“包办”和“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赏识主体的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展示,激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信心,同时更要鼓励学习主体的个性发展,培养其敢于质疑、大胆求真的学习态度。
  1.在现代陶艺教学中,主体可以用最直接的操作方法在实践中接触陶艺的工具材料并进行自由大胆的艺术表现。泥土中寄托了学习主体不同的情绪与愿望,泥团在主体游戏般的实践操作活动中被赋予了生命。与此同时,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主体从某一个表现对象出发,多角度地去联想、去分析,去努力寻找材质的多种变化及形态创意的方法,消除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在这种玩耍性的陶艺实践操作活动中,主体获得的不仅是一种现成的陶艺材料印象,更是一种寻找材料语言变化的思维创新意识和方法。主体操作实践的机会扩大了,创新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创造的成果自然会丰富多彩且形态各异。
  2.应鼓励主体的个性实践,培养主体的创新态度。教师要注意保护主体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空间。在现代陶艺教学中,教师应鼓励主体大胆质疑,培养主体乐思、善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并对主体表现出的新颖独特的见解予以积极评价,使主体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例如:在操作实践过程中,有主体提问:在泥条盘筑瓶罐时,可否在泥条与泥条之间用卷曲和折线等花纹间隔以取得镂空效果?一般以为,从陶泥的干湿、受力、风干等特性考虑,这样的变化容易变形、断裂。但主体思维的独创性,比起按部就班的盘筑操作是值得鼓励的。于是,在积极肯定主体的问题后,与主体共同去分析可能出现的困难,并鼓励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体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无疑得到了创造力发展的机会。又如:在讲解陶艺中的拉胚、手捏泥、盘筑、打泥板等成型方法后,让主体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分组进行创作,让他们在陶艺实践活动中自由地表现,以发掘其艺术个性,开启心智,鼓励创造出“有悖常理”的反叛作品。
  3.创设有利于主体拓展思维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其体验创新快乐,有助于主体创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主体的创新兴趣,活化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出具有创新氛围的教学情境。如发挥语言和情绪的魅力,加强教学的感召力。又如强化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创新活动情境:展评课堂作品、观摩橱窗展览等这种利用主体特有的自身创新资源的活动形式,可以让每一个主体都有机会、有可能展示自己的陶艺创新成果,并对他人的陶艺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做优劣的终结性评价,允许“标新立异”,鼓励“异想天开”,让主体感受自己的智慧与创造,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喜爱上创新。让创新活动和主体个性有机结合,能使每一个主体的身心发展获益。
  总之,现代陶艺教学因其形态语言、工具材料与实践操作的特殊性,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习主体创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相关联的教学生态,通过陶艺教学的视觉形象感知、材料语言刺激和实践操作激励等有效手段,激发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主体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詹嘉,刘颖睿,李月明,等.多种陶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2]何科丁.生活陶艺的创新性设计[DB/OL]..net/kns50/de? tail.aspx?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7214040.nh,2007-12-11.
  [3]王官旭.中国现代陶艺的语言特质[DB/OL]..cn/Arti? cle/CDMD-11906-2007150767.htm,2007-05-23.
  [4]杨新华.解析“现代陶艺”的装饰语意[DB/OL]..net/ 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7201038.nh,2008-01-16.
  [5]戎喜平.陶艺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晋中学院学报,2006(4).
  [6]朱美凤.陶艺教育应着力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7]李景山,张克春.创新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5(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