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于求索中趋近 在辩驳中深化_不可辩驳
 

于求索中趋近 在辩驳中深化_不可辩驳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1:48 影响了:

  摘 要 马列文论发展到列宁,则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文艺型的文艺思想,它以政党为主导,将文学的党性原则系统化、明朗化;而瞿秋白基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取法俄苏,以文艺为现实社会服务为价值导向,试图在中国的新文学中确立列宁所倡导的文学的党性原则。在马列文论的中国化建构过程中,瞿秋白功不可没。
  关键词 瞿秋白 列宁 革命文论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1 盗别国的火,煮自己的肉——于求索中趋近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迅速传播,列宁结合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阶段这种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创造性地回答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中的各种新问题,补充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俄国的文艺和文化思想也受到各国的关注而被争相译介。柳鸣九曾说,“鲁迅把从事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介绍工作的人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者’,对这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誉。”①这句话起码说明了两点事实:其一,一个文明就是一个火种,异国文化与文明之间的交流,这仿佛是普罗米修斯神为人类盗取天火一样,我们要用异国的火种“煮自己的肉”,②点燃自己的原野、照亮自己的天空,③译介这项工作于人类文明可谓善莫大焉;其二,这种研究、翻译异国文学和文化的工作需要译介工作者跨越文化甚至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是非常艰辛而且痛苦的,是一个漫长而且孤独的跋涉过程,译介者其人功莫大焉。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来看,任何新的文化理念的传播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们的集体努力,又由于二十世纪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国情,任何进入中国的文艺观念都必然与当时政治、革命的要求联结起来。所以,外来文艺思潮的勃兴崛起或偃旗息鼓,莫不伴随着政治上的巨变;或说,中国文艺的每一步发展,莫不受着政治理性和革命理性的规约。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涌现了大批思想杰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如,鲁迅、郭沫若、瞿秋白、茅盾、蒋光慈、任国桢、朱镜我以及太阳社后期的成员。他们都以马列文论作为译介和研究的对象,以指导革命文艺的前进方向。马列文论本身的实践品质,以及这批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使马列文论的译介传播处在一个相当积极而且活跃的氛围中。这个队伍的领军人物,更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茅盾曾有诗赞曰:“左翼文台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文章烟海待研证,捷足何人踞上游。”(《赠丁景唐》)其中,瞿霜即瞿秋白,此诗正是盛赞鲁迅和瞿秋白在推进中国左翼革命文艺进程中的各自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实,大批的马列文论的译介者并不是专司文艺理论批评的文艺理论家,他们更多的是以职业革命者的身份对纷杂多样的马列文论进行择选。这些传播者在受制于自身的文化品味和信息来源的同时,也受制于其各自的政治身份。比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接受的渠道,大略就可以分为日本(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法国(如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俄(瞿秋白等),这批马列主义者在涉猎马列思想的同时,更以指点江山的卓越功勋而载入史册。
  1927年,中国的文坛发动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实际上,这场论争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化论战的一部分。1923年,苏俄围绕着无产阶级能否建立自己的文学以及文学的阶级特性等问题爆发了一场文艺论战。④这场论战虽然起于俄苏一国,但却辐射波及了包括中国、日本等在内的众多国家。这场革命论战引起中国的注意后,我们广取博收世界各国文艺营养的同时,便越来越趋近和倾向于取法俄苏。
  瞿秋白从中、俄社会相似的状况和境遇出发阐释这一问题 :“俄国布尔什维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生出极大的变动,掀天动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响。大家要追溯他的远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觉全世界的视线都集中于俄国,都集中于俄国的文学;而在中国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听着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动心。因此大家都要来讨论研究俄国。于是俄国文学就成了中国文学家的目标。”⑤
  促使两国相趋近更为关键的要素是,文学以人为主体——和文学革命的酝酿和演进关系最为密切的也是人的因素,进一步说,相似的社会环境下作为文学的主体要素的人若其文化心理与另一个社会中的人的文化心理存在某种共同性或通约性,这便会直接导致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趋近。在较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和俄国是分列于东、西两个文化圈,俄国虽横跨欧亚大陆,但是仍是以欧陆文化为核心,用瞿秋白的话说就是俄国是“俄罗斯文化和西欧文化结晶的焦点”。⑥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沉重的传统因袭和向西欧学习并做全方面改革的渴望一直交织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同样是对文化繁荣以及国富民强的向往,二十世纪初的“赤都”俄国虽仍百业待兴,却成为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希图借取火种以耀国邦的圣地,“饿乡”俄国尽管苦寒萧索,却成为“盗火者”的披肝沥胆、孜孜以求的自觉选择。⑦
  2 反欧化与尊俄苏——在辩驳中深化
  在俄国,瞿秋白努力钻研马列主义学说,参加社会活动。他还两次见到列宁,在采访过程中与之探讨关于文化与革命的诸多问题。在采访前瞿秋白精读了列宁的相关著作,会面的时间虽然短暂,列宁的辐射力度却是相当大的。而且因为这段在俄国生活的经历,使瞿秋白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理解更切近原典。如果说,瞿秋白在五四时期对西学的接受还是兼收博采,此时对俄苏文学和文化的学习和钻研则是相当的专一和具有针对性的了。实际上,瞿秋白诸如“文艺大众化”等重要的文艺思想的形成,其契机并不仅仅在于与俄苏文论血统的一种的简单遇合与对接,其思想的形成与确立一直都伴随着他尊俄苏、反欧化倾向的进程。具体而言,所谓“欧化”,指十八世纪以降欧洲启蒙文学系统演绎下的个性主义思潮,中国在接受西方文论的时候受这种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个性主义思潮的浸染和影响,从而产生了对个性、自由等思想的极大推崇;而若与中国的买办阶级相结合,就形成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反动性的文艺思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