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对新课改的几点疑惑:浅谈新课改的理念及对教师角色
 

浅谈对新课改的几点疑惑:浅谈新课改的理念及对教师角色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8:15 影响了: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实施新课改,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现行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进,注重实践,同时兼顾区域差异性。教育改革应该积累经验,坚持稳中求进。
  关键词:教育评估;新课程改革;区域差异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实施新课改,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的进程,缩小与教育先进国家的差距,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来诠释教育观,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造就和培育新型人才,营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身为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也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一些难题和疑惑,简述如下,以求教于同仁。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目标迷茫
  现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意识、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的高手。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广大教师无法放开手脚,分数的金箍棒,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成绩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学校教育评判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改革只不过是修修补补,根本不能带来根本的变化。一方面,上级要求我们实施课改,提出一些要求,另一方面,考核和评价机制仍然是老一套的做法。按课改要求上课,碰到很多难题,如,有些地区缺乏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按课改要求上课后,为了应付考试,又不得不走老路,进行课后知识的巩固复习。这不仅让老师摸不着头脑,也让学生无所适从。
  当我们提出老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国家中考、高考制度的考核机制是否也要进行改变?如果上级考核评价的机制不变,教师在新课改中怎么能变得轻松?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学校的教育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我们的新课改步伐之所以艰难,就是这种教学机制与人才选拔机制之间不能很好衔接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下,现在的教师该如何做?
  二、新课程改革怎样兼顾区域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的差距。就是同一区域。农村和城市也存在天壤之别。社会各方面大谈特谈课改,也努力去寻找一些模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访谈节目看了不少,专题报告也听了不少,最终搞得我们是雾里看花,不知道该如何做。新课程改革只是关注了先进地区的对象,却忽略了学生的区域差异性,更直白地说,是忽视了广大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学情与实际,在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的现实情况下,落后地区的教师怎么会有好的心思去谈课改,实实在在的成绩是对他们评价的依据,专家学者的论点,教改名师的做法,对于落后地区的教师而言,只能看看热闹,虽然内心激动,但却实施艰难,其实,这是有深层次的因素的。
  三、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心理困惑
  新课改提出,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老少边穷等广大落后地区怎样进行?是同一模式,还是兼顾差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变化,纯知识型不再是对人才的唯一评价标准,如果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对社会某些领域有用的人,也是人才。现在,很多地方出现用工荒,就是我国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真实写照。可是,现实之中的评价机制又怎么能让教师释怀,学困生成绩的好坏也关系到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业绩好坏的重要因素,教师怎能轻言放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立足点与新课改的出发点并不一样。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落后地区很多留守学生家长的支持成为严重的缺陷,落后地区学生的素质较城市孩子原本就差。很多学生因为家长外出务工等因素成为留守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较多,难以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教师在教学时无奈地感觉到,一些孩子尤其是学困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作为实施新课改的教师,该如何关注这些校园存在的弱势群体呢?
  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在必行,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总结反思,如果急于求成,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中,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我国与西方一些先进教育国家相比。教育改革的起步和发展较晚,与他们有差距,我们不要埋怨,也不能懈怠。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的各种做法。也要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也要跟上世界的步伐,新课改在推行过程中是有不同的做法的,应该鼓励尝试。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我们期待课改能更加贴近实际,能兼顾地区差异。只有各地新课程改革更加贴近实际,富有地方特色,新课改的成效才能显现,中国的教育才会出现新的曙光,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梅,浅谈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困惑和几点经验。新课程、小学,2010(08).
  [2]郭树华,学生养成教育实践探索,教育科研论坛,2008(08).
  [3]王红梅,闵军,彭玉芳,养成教育没有终点,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04).
  [4]蔡伦涛,体验式养成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
  [5]王学红,新课改理念、新模块式教学浅谈,甘肃省2011年高中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论坛,2011.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第二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