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家长听初二公开课启示和建议 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
 

家长听初二公开课启示和建议 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7:19 影响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知识的形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学生,进行课前导学精心预设,同时要在课堂上多关注学生的活动,对课堂进行动态弹性的预设,使知识生成自然,形成高效互动的课堂。
  在讲授“硫酸”这一节公开课中,我设计的导学案中预学案是这样的:
  一、稀硫酸的性质——酸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2.与碱;3.与碱性氧化物;4.与盐;5.与活泼铁金属作用。
  (1)把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改成离子方程式
  (2)稀硫酸是不是不具有氧化性,如果有氧化性,哪种微粒具有氧化性?
  二、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成分上区别
  学生在完成以上预学案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已经掌握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和氧化性,特别是稀硫酸的氧化性是由稀硫酸中H’的性质。同时也认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成分的区别是:
  稀硫酸:大量的水分子,一部分H+和SO2
  浓硫酸:极少量的水,极少量H+和SO2一,大量的硫酸分子。
  通过以上对比学生就会意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不同于稀硫酸,通过对比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这一重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课后从批改当堂训练习题看,效果明显高于以前。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在当前学生减负,课时删减的背景下,为彻底摆脱低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每一个环节精雕细琢,也许教学设计中一个细小的变动和前置,会为课堂上知识的生成打下伏笔,使知识生成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通过以上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对导学预设的几点看法:
  1.导学预设即预学案的设计要能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使知识的来源和生成自然,易于学生接受。作为指导学生课前自学——预学案的设计也很重要,它不仅肩负着回顾旧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兴趣,因此导学案中预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的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这几个难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把教材里“273 K,1个大气压下,Cu、Al、Fe、N2、O2、CO的质量和密度,求他们体积”表1进行完善和充实。
  并在预学案中设计以下问题:
  通过计算,1 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相同吗?
  “1 mol物质的体积是相同的”这句话对吗?
  “1 mol任何(混合)气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你认为应该怎么说?
  预习课本,说出为什么温度和压强相同条件下,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体积不大相同,而气体的体积相同?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 mol气体物质含有相同分子数”对吗?原子数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是否相同?
  以上案例把数据处理前置到课前预学案中,学生通过计算后自学课本,难点已被逐一化解,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探究意识很浓。这样前置难点能使课堂上重点突出,知识生成水到渠成,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堂教学不拘泥于预设,多一份互动就多一份生成
  许多教师都反映这样一个现象:公开课和研讨课上,教师和学生都很拘谨,特别是教师为了完成一个完整模式,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很少有精彩的回答。但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不拘泥于预案,学生回答却经常出彩,知识的生成也很自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表达,多讨论,多争论,力求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不得打开参考资料,因为参考资料的存在,会让学生不去思考,而到参考资料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活动,有时学生的表达能力确实很让人称赞。如,在“硫酸”这一节课中,我在做完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就很不错:“脱水性是反应后生成水,吸水性是吸收现成的水。”这种回答正是我预设的结果,这个学生精辟的回答,确实值得鼓励。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执行自己设计的导学案同时,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扑捉学生眼中的迷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已达到最佳效果。做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实验后,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设计两个问题:
  1.书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种物质是氧化剂,生成物是H2吗?
  2.浓硫酸强氧化性和稀硫酸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解决感觉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牢固,又临时改变预案,总结了金属和浓硫酸反应的一般规律,同时加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足量的铜和2 mol的浓硫酸反应,能否生成1 mol的二氧化硫?”从而进一步的巩固了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再比学生看完浓硫酸脱水性试验后,设计以下问题:“在试验的过程中,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分析原因并写出方程式。”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巩固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实际情况,不拘泥于课前预设,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案,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前预设更为重要,甚至可以预设失败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纠错;也可以设计简化的分组实验,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我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是这样的:向苯酚溶液中加入溴水,却没有教材中所说的白色不溶于水的沉淀,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提醒到:苯酚可以溶解2,4,6一三溴苯酚,学生经过讨论并重新阅读教材,发现教材中有“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这一重要的一句话,才明白在这个反应中溴水要过量才行。相信经过这样的预设,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要更加牢固。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许多需要学生做的分组实验可以在课前准备并在课堂省去大量的时间。例如,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时,为节省时间,简化实验:我把氯化铵和氢氧化钡分装在一个小的塑料中,中间用橡皮筋扎住,分组实验开始时,只需打开橡皮筋,充分混合后,在塑料袋外就可以感知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在讲解“铝三角”的量的关系时,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专门引入一些量的关系,对其中的现象预设成渐进的过程,在把三氯化铝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沉淀立即出现——渐多——最多——减少——消失”。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量的多少,沉淀的量也会随之改变,进而结合反应方程式,学生很快会说出加入不同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中铝元素的存在形式,再结合一维图象数轴或二维坐标来解决,这样处理知识来的自然,学生思考起来简洁明了。
  以上是本人在公开课后的一点反思,总之,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文本和学生知识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静态高质量的预设学案,同时更要兼顾学生思维发展的动态变化,设计出互动开放的高效课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