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
 

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6:27 影响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而这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就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可以把这种互动做到从心里发出来,打动心灵,就可以把一节课变成教育的前沿阵地。
  师生互动通常是以老师为发起者,或是组织者,让学生参与其中,把教与学在互动中有机结合转化,让老师的教学变为学生的求学,把老师的知识输出变为学生的知识求解。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以及养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一般课堂中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
  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
  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
  3.设置阶梯式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解答能力。
  这几种形式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是我认为师生间的互动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师生互动。
  一、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种平等,不但要求教师从心理上要与学生“平等”,还要求教师要从认知的难度上去把握学生的学情,这样老师在备课及后期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更加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来为学情设计教学流程。
  虽然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很容易在学生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教师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因此,真正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想师生之间有平等,一方面需要教师继续学习,慢慢领悟,努力实践,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采用更加适应当代学生的方式教学。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生互动,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以前我们只要把知识进行教授,把成型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即可,而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证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学为主动自学。所以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很快就可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能否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原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三、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更加顺其自然,让课程变得更加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生成,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取特值代入清算,然后推导公式)
  ①(a+b)(a+b)=?a2+b2=?
  ② (c-d)(c-d)=?c2-d2=?
  3.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而右边的计算结果与左边不符。还发现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势必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